第四回 王渾王浚大争功

關燈
話說晉兵大勝吳兵于小當陽,敗卒走回建業報知,吳王皓大駭,慌聚文武計議迎敵之策。

    丞相張悌曰:“事機至此,亦已急矣。

    非臣自往,則人不用命,晉兵難退。

    ”吳王曰:“卿乃國之大臣,今若親往破敵,須盡起傾國之兵以壯威。

    丞相宜謹慎方略,早報捷音,以副朕望。

    ”于是大發京邑并各衛精兵二十萬,以骠騎将軍沈瑩為前部先鋒,張象、朱琬為大将,孫震、諸葛靓為護軍,率舟星夜而進。

    兩軍遇于朱雀桁,晉将周浚當前鋒,與沈瑩戰于建業之西,吳兵大敗,張象望旗而降。

    朱琬、孫震恚怒,向前拼命力戰,皆被射死。

    諸葛靓見兵敗将亡,撐持不住,乃謂張悌曰:“事已敗矣,大廈将覆,非一繩之可挽,丞相宜權避之,以作他日之圖。

    ”悌不從,奮身揮兵死鬥。

    諸葛靓慮其有傷,親往牽之曰:“存亡自有曆數,非公一人所能支,奈何必欲自取其死也?”悌曰:“仲思尚不知吾心乎?今日正吾效命之日也。

    昔我兒童時,為丞相諸葛恪公之所識拔,心常負愧,至茲位極人臣,願已足矣。

    每思不得盡忠之所,有辜明賢知遇之心,吾今以身徇國,複何道耶?”靓見其堅執,不得已放手流涕而去,張悌乃力戰死于陣中,吳兵盡皆痛哭而散。

    王浚既獲全勝,遂大張旗幟,順流徑趨建業。

    兵甲滿江,金鼓震天,威勢甚盛,吳人大懼。

    吳主孫皓見丞相已死,内無守兵,外無救援,隻得分遣使命,奉書符往王渾、王浚及司馬伷軍前請降。

    十五壬寅,王浚舟過三山,王渾恐其搶奪頭功,遺書邀浚過舟,共論平吳之事。

    浚揚帆直進,回報渾軍曰:“風迅水急,不能少泊也。

    ”是日,浚兵鼓噪入于石頭。

    吳主皓見事去,乃面縛輿榇,詣其軍門以降。

    惟薛瑩、沈瑩一文一武同侍吳主,其有姚信、郭連、滕攸、劉學等,皆乘亂避出,奔往建平、交廣而去。

    王浚既受吳主之降,乃即入城,出榜安民,禁止侵掠,收其版籍。

    計得大郡四,小郡四十三,戶五十一萬三千,兵甲二十三萬。

    正欲遣人赍送往洛陽報捷,未及起行。

     次日,王渾以兵濟江,約會王浚,回報王龍骧已受吳主之降,入城安民去了,不在營中。

    渾乃大怒,罵曰:“老賊何如是之魍魉也?汝為副将,吾為主帥,況诏敕受吾節制,今乃不待命令,辄敢擅專先受其降!且得吾屢破吳兵,斬戮守将,江中無阻,老賊始能揚帆直下。

    今乃竊奪頭功,全無遜讓謙卑之意,于禮何如?”其部下諸将見王浚首成此大功勳,恐賞赉居後,皆以言激渾曰:“吾等出死力首克濑鄉,又敗橫江守兵,誅斬張遵、張鹹,吳人勢阻,故彼得以順流長驅耳。

    今先受吳降,以抑元帥,是我任耕耘之勞,彼享見成之粟,正所謂徒得走狗逐兔之名也。

    ”渾聽言轉怒曰:“昨者舟過三山,吾以主帥邀渠計議,渠故揚帆而去,詭言風急難泊,逆吾節度,即忤旨意也。

    此乃欲先入皇城以私其帑藏為利耳!須當疏之于朝,拟贓定罪,貶此老賊,方洩吾恨。

    ”部下諸将又曰:“明公為大帥,奉敕節制諸軍,柄在吾手。

    今王益州不欽帥命,當攻而枭之,以正違令之罪,焉用疏為,使彼得辯也?”渾依衆議,乃整旗厲兵,欲攻王浚。

    早有旁人憫浚功高無罪,恐枉遭其害,急以其情報與王浚知道。

    浚亦怒曰:“吾身冒矢石,首克全吳,有功于朝廷,無罪于上下。

    王渾必欲懷妒來攻,吾當以直兵應之,肯束手待擒乎?”參軍何攀聞知王浚欲拒王渾,急入谏曰:“今将軍欲與王侍中構兵,的乎,否乎?”浚曰:“誠有是事。

    吾以無罪而見攻,何肯伏哉?”攀曰:“不然。

    今将軍必欲與王侍中角力,則是逆旨,盡汝功高,徒為鐘會之伍矣。

    且王公以天子命節制諸軍,則将軍亦渠所轄,部屬同耳。

    不待其至而先受吳主之降,是己之意先曲矣。

    今将軍既前事之錯,複可逆旨以遏其衆怒之兵乎?”浚曰:“吾為國盡忠,出師之日,亦奉诏命,順流直造建業。

    衆皆以為吳國未易即拔,吾乃奮不顧身,親冒鋒刃,須為火燎,體中數箭,獲抵石頭,縛擒僞主,剪百年之劇寇,使六合之澄清,功不細矣!茲不意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