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回 王渾王浚大争功
關燈
小
中
大
為人之所嫉,欲以兵刃加吾,其将奈何?”攀曰:“易也。
今王侍中到此,所望者不過欲得孫皓以要其功耳!況斯時遠近老幼皆知将軍先破秣陵,首擒虛主,功入掌握之中灼矣。
何以不将孫皓轉送于王侍中之營,解釋此事,庶勿緻結怨乎?”王浚沉吟半晌,曰:“公言甚善,但恐彼不從耳!先煩公親往一試,何如?”攀曰:“可也。
”浚即令何攀為使,徑至渾營以達其情。
攀至渾軍,參畢,王渾曰:“何參軍何事而至?”攀曰:“今聞将軍欲以兵攻王益州,事有之乎?”渾曰:“有之。
王浚不過一刺史之職,聖上命其受吾節度,則是吾麾下一将佐耳!凡事須禀吾令,才是道理。
昨者舟過三山,吾邀其議事,去而不顧,傲之一也;辄受吳主之降,私撿庫藏,擅之二也;入城安民,傳宣敕命,專之三也;欲赍版籍獨奏捷功,罔之四也;利其寶物,收其兵仗,貪之五也。
有此五罪,得不問乎?且又大開城門,不嚴兵衛,倘有吳軍竊發,再贻後禍,其罪誰歸?”攀曰:“将軍言者是也。
但往過之錯,王益州悉知罪矣。
三山之召,因風便利,急難回舟,故直前先摧強敵,以待将軍耳!見将軍與國家恩同休戚,義在至親,故托以南征之重。
王益州奮不顧身,為國先驅,其為國即為将軍也。
雖獲吳主君臣,皆待之以俟将軍之至,并無遣解蘇釋之尤,必尊将軍轉送洛陽,非有他意。
今将軍欲攻王益州,是以手擊臂,自相殘害,何益之有?且吳人見吾自相仇殺,乘機中發,竊又為将軍懼也!”渾曰:“然則參軍之意何如?”攀曰:“适王益州欲送孫皓叩營謝過,恐緻見罪,故令攀先來拜見将軍,将軍可以恕否?”渾低首思之,乃對攀曰:“既參軍以義教仆,仆敢不聽乎?”于是何攀複來見浚,浚乃使人送吳主君臣至于王渾大營,渾乃受之。
雖然止兵不攻王浚,隻是心中思非己功,終不悅浚。
仍複上疏劾奏王浚利孫皓之寶物,背受其降,不遵主帥,先入皇城,擅收庫藏,縱軍擄掠,私匿宮人,贓濫無算,且故逆節制,妄行曉谕,逆君抗旨,大無臣禮等因。
疏奏未省,緣渾子王齊尚常山公主,勢焰又熾,宗黨強盛,有司阿附,鹹奏帝請以檻車征王浚至京,拟罪發遣。
武帝知其無罪,不許征收,但降诏責其不受制節并私盜庫物之由,王浚乃亦上表自辨。
表曰: 臣益州刺史王浚,蒙特受龍骧之職,得奉欽命,循巴丘,平夏口,順流以攻武昌。
至西陵複被手诏,益臣以兵,克平吳寇,故長驅直造建業,以十五日至三山。
其時渾軍遠在北岸,遣使邀臣議事。
彼時臣舟風迅水急,難以回泊,及于日中,兵至秣陵,薄暮乃得王渾所下文書,節制臣軍,隻可圍環石頭城,俟大兵俱集,方許攻之,及索諸軍人名冊定見。
次早,臣欲率兵圍城,适見吳主送書議降,臣恐吳人多詐,緩兵生計,乃罷圍直宣以聖朝威德,吳主因是親詣軍中。
臣以吳主且降,何得揚兵驚吓百姓?其兵人定見,非時急務,是以一時愚不及此,緻彼謂臣為不受節制也。
且事君之道,苟利社稷,生死以之。
設若顧嫌避疑,此人臣不忠之私,非明主國家之福。
今知臣之愚概,乖忤貴臣,禍在不測,但臣之心,可剖之以示天下者。
曉谕人民一事,時孫皓方圖降首,其官吏将佐議論未甘,左右之人竊聞其因,乃放火燒其宮門,劫之以威。
知其所為,臣慌親至救滅,禁止安民,非有他意。
且諸将之中,惟周浚先入皓宮,王渾先登皓舟,及臣浚至,無席可坐,若有赀寶,則浚、渾先以得之矣,臣何預焉?今年平吳,誠為大慶,于臣之身,反受罪累,惟明主哀之。
武帝覽表,知浚受抑,但以初先敕彼受渾節制,故表俱不下。
次後王渾監吳君臣入洛,南征諸将悉皆歸朝伏命。
王浚亦在京中,渾黨有司官劾浚違诏大不道,請付廷尉,武帝不肯。
王渾又論浚無功,皆出衆等之力,浚亦辯論無已,帝乃敕命司隸劉頌,校其功績長短以呈。
劉頌希衆之意,論平吳之績,以王渾為上功,當封公;王浚為中功,當封職官。
武帝親問,以劉頌折法失律,降遷京兆尹。
今王侍中到此,所望者不過欲得孫皓以要其功耳!況斯時遠近老幼皆知将軍先破秣陵,首擒虛主,功入掌握之中灼矣。
何以不将孫皓轉送于王侍中之營,解釋此事,庶勿緻結怨乎?”王浚沉吟半晌,曰:“公言甚善,但恐彼不從耳!先煩公親往一試,何如?”攀曰:“可也。
”浚即令何攀為使,徑至渾營以達其情。
攀至渾軍,參畢,王渾曰:“何參軍何事而至?”攀曰:“今聞将軍欲以兵攻王益州,事有之乎?”渾曰:“有之。
王浚不過一刺史之職,聖上命其受吾節度,則是吾麾下一将佐耳!凡事須禀吾令,才是道理。
昨者舟過三山,吾邀其議事,去而不顧,傲之一也;辄受吳主之降,私撿庫藏,擅之二也;入城安民,傳宣敕命,專之三也;欲赍版籍獨奏捷功,罔之四也;利其寶物,收其兵仗,貪之五也。
有此五罪,得不問乎?且又大開城門,不嚴兵衛,倘有吳軍竊發,再贻後禍,其罪誰歸?”攀曰:“将軍言者是也。
但往過之錯,王益州悉知罪矣。
三山之召,因風便利,急難回舟,故直前先摧強敵,以待将軍耳!見将軍與國家恩同休戚,義在至親,故托以南征之重。
王益州奮不顧身,為國先驅,其為國即為将軍也。
雖獲吳主君臣,皆待之以俟将軍之至,并無遣解蘇釋之尤,必尊将軍轉送洛陽,非有他意。
今将軍欲攻王益州,是以手擊臂,自相殘害,何益之有?且吳人見吾自相仇殺,乘機中發,竊又為将軍懼也!”渾曰:“然則參軍之意何如?”攀曰:“适王益州欲送孫皓叩營謝過,恐緻見罪,故令攀先來拜見将軍,将軍可以恕否?”渾低首思之,乃對攀曰:“既參軍以義教仆,仆敢不聽乎?”于是何攀複來見浚,浚乃使人送吳主君臣至于王渾大營,渾乃受之。
雖然止兵不攻王浚,隻是心中思非己功,終不悅浚。
仍複上疏劾奏王浚利孫皓之寶物,背受其降,不遵主帥,先入皇城,擅收庫藏,縱軍擄掠,私匿宮人,贓濫無算,且故逆節制,妄行曉谕,逆君抗旨,大無臣禮等因。
疏奏未省,緣渾子王齊尚常山公主,勢焰又熾,宗黨強盛,有司阿附,鹹奏帝請以檻車征王浚至京,拟罪發遣。
武帝知其無罪,不許征收,但降诏責其不受制節并私盜庫物之由,王浚乃亦上表自辨。
表曰: 臣益州刺史王浚,蒙特受龍骧之職,得奉欽命,循巴丘,平夏口,順流以攻武昌。
至西陵複被手诏,益臣以兵,克平吳寇,故長驅直造建業,以十五日至三山。
其時渾軍遠在北岸,遣使邀臣議事。
彼時臣舟風迅水急,難以回泊,及于日中,兵至秣陵,薄暮乃得王渾所下文書,節制臣軍,隻可圍環石頭城,俟大兵俱集,方許攻之,及索諸軍人名冊定見。
次早,臣欲率兵圍城,适見吳主送書議降,臣恐吳人多詐,緩兵生計,乃罷圍直宣以聖朝威德,吳主因是親詣軍中。
臣以吳主且降,何得揚兵驚吓百姓?其兵人定見,非時急務,是以一時愚不及此,緻彼謂臣為不受節制也。
且事君之道,苟利社稷,生死以之。
設若顧嫌避疑,此人臣不忠之私,非明主國家之福。
今知臣之愚概,乖忤貴臣,禍在不測,但臣之心,可剖之以示天下者。
曉谕人民一事,時孫皓方圖降首,其官吏将佐議論未甘,左右之人竊聞其因,乃放火燒其宮門,劫之以威。
知其所為,臣慌親至救滅,禁止安民,非有他意。
且諸将之中,惟周浚先入皓宮,王渾先登皓舟,及臣浚至,無席可坐,若有赀寶,則浚、渾先以得之矣,臣何預焉?今年平吳,誠為大慶,于臣之身,反受罪累,惟明主哀之。
武帝覽表,知浚受抑,但以初先敕彼受渾節制,故表俱不下。
次後王渾監吳君臣入洛,南征諸将悉皆歸朝伏命。
王浚亦在京中,渾黨有司官劾浚違诏大不道,請付廷尉,武帝不肯。
王渾又論浚無功,皆出衆等之力,浚亦辯論無已,帝乃敕命司隸劉頌,校其功績長短以呈。
劉頌希衆之意,論平吳之績,以王渾為上功,當封公;王浚為中功,當封職官。
武帝親問,以劉頌折法失律,降遷京兆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