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回 二賢合計誅鄧艾
關燈
小
中
大
且說張飛自遭範張之變,先主痛念不已,為之建第于成都,移其家屬居之。
其後張苞為從孔明出征,追擒魏将,墜崖破頂,中風而亡,後主追惜之,由是待其眷屬特加隆厚。
苞妾李氏生一子曰張賓。
初因李氏夢呂洞賓賜一玉柱而有娠,故名為賓,字孟孫,乳名柱奴。
嫡婦生二子:一曰張實,字仲孫,一名張敬,字季孫,俱有勇力。
惟張賓生而秀異,卓荦不群,甫冠時,耽于書史,古今典籍過目成誦,自經史而下,孫膑、吳起之術,諸子百家之談,無不通曉,特以庶之所出,而失嫡母之愛,乃寄育于人。
一日,谒姜伯約督府,議論風生,言語英發,旁若無人。
伯約驚異曰:“子器非凡,吾邦有人矣。
”自後每留心顧待,以其稚年母寡,未忍即挈之軍中,常有事體疑難者,則往咨之,必得善策。
伯約于是将孔明所授之遺書,與自己生平之所學,悉傳與之,且誡曰:“以子之才,勝我十倍,他年必出人頭地,建業立勳矣。
然大才晚成,貴在涵養。
”賓從之,每務韬晦而不以功名為急。
至建炎元年八月鄧艾之入寇,後主以仁柔無斷,聽谯周保民全族之說,乃遂決意投降。
于是諸勳舊之家相與出避。
時張賓友輩亦勸之出避,賓曰:“吾嘗蓍蔔累矣,國家運數尚未殒絕,敵之将帥必自敗亡。
即不然而萬一有所不韪,吾獨不能為張子房一錐之擊于博浪沙乎?安忍即忘韓而去楚哉?”于是閉門不出,日守窮廬。
豈料後主見艾兵蜂至,度勢不可支,遂從谯周之議,作表請降于艾之營。
艾即整兵入城,留兵守衛,号令諸軍毋得恣意剽掠,妄行殺戮,違者立斬。
入城出示曉谕諸臣民,招安諸勳舊,意氣揚揚,居然自為己功。
于是一民尺土悉屬其版圖,而漢家數百載之馀緒與先主幾十年之經營,一旦付于賊手,傷哉!是時鄧艾自以為出奇計取勝,滅人之國,降人之主,即呂望不足比,子房不足數矣。
又見鐘會前欲退兵長安,智出己下,司馬昭父子亦因時竊據,無甚異績,遂渺視魏國無人,不禀軍令,任意施為,縱兵殺掠,所至燔宮室、淫妃女,被災者不可勝述。
且又以檄報會,而詞語驕矜,毫無退讓之意。
會見甚怒,由是始與艾成隙矣。
且說姜維得後主投降之報,會兵入城,集衆将議曰:“國家不幸,至于今日,正為子死孝、為臣死忠之秋也。
可恨鄧艾一介黃口,乃得以詭計入破吾國,實由吾國無同心協力之人,早提備于不測耳!令維不死,必不容此豎子得志。
倘諸公肯助我一臂之力,吾當重整山河于如故。
”衆将曰:“敢不從命!”維曰:“吾與張孟孫籌之熟矣,必須如此如此方可。
”于是大開關門,悉詣會軍,屈詞下拜,假申誠悃。
會以為實,乃開忱延接款待之下,議論獎借,于維獨緻殷勤。
夜複召維飲,維乃乘間說之曰:“大都督魏中元将,統帥巨戎,今不血刃以收全功,可謂不世之奇勳矣。
第功由副成,吾恐讒言一至,主眷必衰。
此韓信所以甘心于烹郦生而不顧也。
且鄧将軍以小智僥幸成功,驕矜自恃,不禀命于都督而恣意自行,是蔑視麾下也。
維為君侯今日之計,當速進兵成都,招徕四方以集士望,曉谕百姓以收人心,則主副之權自别,而國人知所感戴矣。
”會聞言大悅,自以為得知己之助晚也。
诘朝乃會兵至成都,長驅入城,大張告示,禁戢剽掠,百姓無不歡呼鼓舞,擁衛而視。
鄧艾聞之,心甚憂懼,乃故行斬犯令者以立威。
鐘會大怒,乃遣人請姜維入營計議。
時姜維既随會入城,探得諸勳舊名傑俱已避敵出奔,孤力寡助,有謀莫遂。
忽聞得張賓尚在城中,維乃喜曰:“孟孫之不去,天使之以成我大事也。
”忙使人邀之。
賓既至,二人相持哀悼。
賓拭淚曰:“事既至此,悔亦無及矣。
幸今都督尚在,柱奴未去,見天意之有在也。
”維乃以己意達之。
賓曰:“此計甚妙,但須趁此§蚌相持之日,以收漁人之利。
若會、艾既除,其馀碌碌之輩豈足挂意?當草菅刈之,而長安以西亦可一鼓而收矣。
”維大喜曰:“孟孫之意與我正合,但迩來張翼、廖化等因忿恚成疾,相繼而亡,智勇兼備之士難得其人,誰為之輔翼者?”賓曰:“今國中雖無人,其豪傑之散佚于四方者尚多,但都督未之訪求耳。
賓知子龍之後有二人,乃征西趙統之子,一名趙概,字總翰,一名趙染,字文翰。
此二人不惟武藝超群,且義氣如山,兼有一幼弟名勒,賓視其形狀磊落,器宇恢弘,真異人也。
又有老将黃忠之二孫黃臣、黃命,臣字良卿,命字錫卿,亦義勇士也。
賓曾與彼結為八拜之交。
複有諸葛統軍瞻有少子名宣于字修之者,亦吾蜀之名物也,胸中府庫甚富,且深得孔明之秘傳。
前者瞻當出軍之日,彼曾極谏不利,唯宜固守以待都督大軍回。
瞻因
其後張苞為從孔明出征,追擒魏将,墜崖破頂,中風而亡,後主追惜之,由是待其眷屬特加隆厚。
苞妾李氏生一子曰張賓。
初因李氏夢呂洞賓賜一玉柱而有娠,故名為賓,字孟孫,乳名柱奴。
嫡婦生二子:一曰張實,字仲孫,一名張敬,字季孫,俱有勇力。
惟張賓生而秀異,卓荦不群,甫冠時,耽于書史,古今典籍過目成誦,自經史而下,孫膑、吳起之術,諸子百家之談,無不通曉,特以庶之所出,而失嫡母之愛,乃寄育于人。
一日,谒姜伯約督府,議論風生,言語英發,旁若無人。
伯約驚異曰:“子器非凡,吾邦有人矣。
”自後每留心顧待,以其稚年母寡,未忍即挈之軍中,常有事體疑難者,則往咨之,必得善策。
伯約于是将孔明所授之遺書,與自己生平之所學,悉傳與之,且誡曰:“以子之才,勝我十倍,他年必出人頭地,建業立勳矣。
然大才晚成,貴在涵養。
”賓從之,每務韬晦而不以功名為急。
至建炎元年八月鄧艾之入寇,後主以仁柔無斷,聽谯周保民全族之說,乃遂決意投降。
于是諸勳舊之家相與出避。
時張賓友輩亦勸之出避,賓曰:“吾嘗蓍蔔累矣,國家運數尚未殒絕,敵之将帥必自敗亡。
即不然而萬一有所不韪,吾獨不能為張子房一錐之擊于博浪沙乎?安忍即忘韓而去楚哉?”于是閉門不出,日守窮廬。
豈料後主見艾兵蜂至,度勢不可支,遂從谯周之議,作表請降于艾之營。
艾即整兵入城,留兵守衛,号令諸軍毋得恣意剽掠,妄行殺戮,違者立斬。
入城出示曉谕諸臣民,招安諸勳舊,意氣揚揚,居然自為己功。
于是一民尺土悉屬其版圖,而漢家數百載之馀緒與先主幾十年之經營,一旦付于賊手,傷哉!是時鄧艾自以為出奇計取勝,滅人之國,降人之主,即呂望不足比,子房不足數矣。
又見鐘會前欲退兵長安,智出己下,司馬昭父子亦因時竊據,無甚異績,遂渺視魏國無人,不禀軍令,任意施為,縱兵殺掠,所至燔宮室、淫妃女,被災者不可勝述。
且又以檄報會,而詞語驕矜,毫無退讓之意。
會見甚怒,由是始與艾成隙矣。
且說姜維得後主投降之報,會兵入城,集衆将議曰:“國家不幸,至于今日,正為子死孝、為臣死忠之秋也。
可恨鄧艾一介黃口,乃得以詭計入破吾國,實由吾國無同心協力之人,早提備于不測耳!令維不死,必不容此豎子得志。
倘諸公肯助我一臂之力,吾當重整山河于如故。
”衆将曰:“敢不從命!”維曰:“吾與張孟孫籌之熟矣,必須如此如此方可。
”于是大開關門,悉詣會軍,屈詞下拜,假申誠悃。
會以為實,乃開忱延接款待之下,議論獎借,于維獨緻殷勤。
夜複召維飲,維乃乘間說之曰:“大都督魏中元将,統帥巨戎,今不血刃以收全功,可謂不世之奇勳矣。
第功由副成,吾恐讒言一至,主眷必衰。
此韓信所以甘心于烹郦生而不顧也。
且鄧将軍以小智僥幸成功,驕矜自恃,不禀命于都督而恣意自行,是蔑視麾下也。
維為君侯今日之計,當速進兵成都,招徕四方以集士望,曉谕百姓以收人心,則主副之權自别,而國人知所感戴矣。
”會聞言大悅,自以為得知己之助晚也。
诘朝乃會兵至成都,長驅入城,大張告示,禁戢剽掠,百姓無不歡呼鼓舞,擁衛而視。
鄧艾聞之,心甚憂懼,乃故行斬犯令者以立威。
鐘會大怒,乃遣人請姜維入營計議。
時姜維既随會入城,探得諸勳舊名傑俱已避敵出奔,孤力寡助,有謀莫遂。
忽聞得張賓尚在城中,維乃喜曰:“孟孫之不去,天使之以成我大事也。
”忙使人邀之。
賓既至,二人相持哀悼。
賓拭淚曰:“事既至此,悔亦無及矣。
幸今都督尚在,柱奴未去,見天意之有在也。
”維乃以己意達之。
賓曰:“此計甚妙,但須趁此§蚌相持之日,以收漁人之利。
若會、艾既除,其馀碌碌之輩豈足挂意?當草菅刈之,而長安以西亦可一鼓而收矣。
”維大喜曰:“孟孫之意與我正合,但迩來張翼、廖化等因忿恚成疾,相繼而亡,智勇兼備之士難得其人,誰為之輔翼者?”賓曰:“今國中雖無人,其豪傑之散佚于四方者尚多,但都督未之訪求耳。
賓知子龍之後有二人,乃征西趙統之子,一名趙概,字總翰,一名趙染,字文翰。
此二人不惟武藝超群,且義氣如山,兼有一幼弟名勒,賓視其形狀磊落,器宇恢弘,真異人也。
又有老将黃忠之二孫黃臣、黃命,臣字良卿,命字錫卿,亦義勇士也。
賓曾與彼結為八拜之交。
複有諸葛統軍瞻有少子名宣于字修之者,亦吾蜀之名物也,胸中府庫甚富,且深得孔明之秘傳。
前者瞻當出軍之日,彼曾極谏不利,唯宜固守以待都督大軍回。
瞻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