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回 後主降英雄避亂

關燈
蓋聞天開于子,地辟于醜,人生于寅。

    自人之生,而有聖人繼天立極以維人紀,上自三皇,中及五帝,下至商湯文武,疊相為治。

    當是時也,純用禮樂,行一不義、殺一不辜而得天下,所不為也。

    孔子曰:“三分天下有其二,以服事殷,周之德,可謂至德也已矣。

    ”宜其延世三十,曆年八百,後世鮮及焉。

    迨至戰國,亡王用霸,日尋幹戈,壞亂已極矣。

    秦用商鞅之法,尚戰功,忽禮樂,雖然得志一時,幸吞六國,而享祚不長,傳世惟二,孰謂天道微藐之不足信,禮樂教化之不足用哉?漢高之興,能變秦律,立法三章,天下歸心,随滅秦楚。

    雖然厄于強臣佞戚,光武卒能繼述,垂統綿長,不亦宜乎!及于三國之際,炎精将涸,吳魏分崩,所賴薦生玄德,足稱令主。

    至窮不背于仁,百敗不折其志,天生賢哲為之羽翼。

    雖雲立國一隅,而實君臣一德。

    以弱為強,六征九伐,敵畏若虎,足為一時之偉稱也。

    奈何營中星殒,丞相雲亡,遂使奸雄得志,千載于今,人心痛忿。

    幸而天道尚存,假手苗裔夷兇翦暴,使漢祀複興,炎劉紹立。

    要惟卯金馀德未艾,禮樂未廢,人心向慕之至也欤! 且說蜀主劉禅自癸巳登位,賴孔明當國,安享四十馀季。

    丞相既亡,至炎興元年,其中寵用宦官黃皓,緻先世文武大臣關、張、黃、馬、趙諸勳舊子孫皆不得幹預軍事,或退閑,或緻仕,于是國勢浸衰,兵威不振。

    魏司馬昭聞知,議欲伐之。

    當有王祥一門,常懷漢德,因上疏阻之雲:“蜀土雖狹,民感其惠,君臣義睦,無隙可乘。

    況今歲星在蜀,伐之恐緻不祥。

    ”昭不聽,乃命鄧艾領兵五萬,自狄道越甘松嶺出沓中,以絆姜維之師;諸葛緒引兵五萬,自祁山趨武街橋頭,以絕姜維歸路;鐘會引兵十五萬,從斜谷、子午谷分作三路而進,以趨漢中。

    細作報入沓中,大将軍都督軍事姜維急修表馳奏後主。

    後主即命蔣舒、傅佥領兵二萬,分守陽平等關要隘,更欲大發兵以助姜維。

    時黃皓用事,深恨姜維常欲除己,今若發兵助勢,敵退爵尊,我必受虧,随阻于帝曰:“臣曾探得魏主深疑司馬,司馬自救不暇,焉能謀人?此來風聞乃懼我兵見加,故為虛張聲勢耳。

    ”又引巫師詐誕,以聾帝聽,以是帝遂不為設備,罷其預守之議,群臣皆不知姜維上表請兵之故。

    八月,魏軍長驅大進。

    姜維聞鐘會兵至,乃與廖化、張翼等合議扼守劍閣以拒之。

    鐘會引兵攻打,被維出奇兵斷會糧道,前後身自挑戰凡數十合,互有勝敗。

    會亦慮糧運險遠,急未能得志,随退兵安營相守。

    忽探得姜維有襲糧之兵出矣,會心甚懼,即欲退回長安,再圖後舉。

    鄧艾聞知,以書抵會曰:“竊窺蜀國無能為也。

    蓋由宦豎專權,忠良解體,縱一姜維之智,亦不能驅衆遠出,不過虛為聲勢以分我軍,彼得以逸待勞耳。

    将軍但當堅守,待小将父子引本部兵,從陰平邪徑,經德陽亭,出劍閣之背,西去成都,不過三百裡,以奇兵出其不意,沖其腹心。

    姜維知之,必撤劍閣之兵,還救涪城,都督則可方軌而進矣,何退之有哉?如劍閣兵不回,涪城無救,取之甚易。

    姜維前後受敵,必為公擒,此不待智者可知也。

    ”艾竟不俟約期,即引兵行無人之徑七百馀裡,鑿山通道,極其險處,艾則自裹以氈,推堕而下,将士扳援魚貫以進。

    至江油城,蜀将蔣舒以城降,傅佥戰死,随逾陰平。

    忽于岩畔見一石牌,上題:“二火初興,有人越此,二士争衡,不久自死。

    ”艾探知乃諸葛孔明先設示警者。

    艾因大驚,遂訪孔明之墓,躬備儀禮拜祭,以求赦宥。

    是夜乃夢二力士,稱元運真君有召命,艾方猶豫,二士夾之而去。

    須臾至一處,殿閣峥嵘,光曜顯赫,力士引艾至内門。

    仰觀殿上,執事羅列,整肅森嚴。

    少頃,真君出禦曰:“吾即孔明耳。

    往時谪降人世,目擊曹瞞、馬懿并無仁德,惟務奸僞,欺上惑下,竊據土宇。

    吾曾奏聞上帝,削其國籍。

    劉漢二十六君,守道育民,初無失德,宜使其裔興漢複祀。

    其馀附奸兇忍之徒,悉填憲典,即目劉主迎降,乃保衆惜民之仁。

    爾兵進城,若不約束,大禍旋至,可宜知改。

    ”谕畢,命力士引還。

    後來鄧艾忘戒縱暴,父子遭戮,鐘會亦坐誅夷,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