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回 後主降英雄避亂

關燈
晉國祚不永,劉氏繼立,漢祀複存,皆如夢中之語。

    艾既覺悟,神思惑亂,按兵遲回者數日。

    鄧忠等進曰:“大人深明理道,何不察妖幻者邪術也?是不脫王郎假妻為神,以阻光武之故智耳!何因一夢,随阻軍心?正中其術矣。

    ”艾随釋疑,引兵而起,進至綿竹。

    飛報入成都,後主大驚失措,慌議出師,群臣無敢應諾者。

     諸葛瞻急入,大恸曰:“國家養兵育士,正在今日之用,何無一人應命?皆由陛下寵用黃皓,以至于此。

    今事已危急,臣雖不才,願拼微軀,上報陛下,下慰父心。

    ”帝即付以禁兵二萬。

    瞻至綿竹,與鄧艾兵遇。

    安營已畢,召子諸葛尚議曰:“吾兵屢敗,銳氣已喪,須以奇計取勝。

    若韓信背水,庶可為力于衆也。

    ”尚曰:“大人之見甚善。

    彼兵屢勝,志必驕惰。

    若能三軍緻死,勝之極易耳。

    ”次日,兩軍方合,瞻即揮退,艾即逼追至港次。

    諸葛尚大呼曰:“前臨溪港,後有追鋒,若諸軍不拼死鬥,則盡無生矣。

    ”以是三軍回身死鬥,艾兵大敗。

    瞻亦不敢深追。

    鄧艾收兵,責衆不盡力。

    忠曰:“一人舍死,百夫莫敵,況勝敗兵家之常,安足為責?以子之見,諸葛終非父比,趁今夜彼方得勝,必不提防,一去劫營,必收大功。

    ”艾曰:“謀人之所不謀,正此之謂也。

    ”即命忠在前,自為策應,三軍盡起,望瞻寨殺來。

    是夜,瞻父子果不提備,為忠斫營而入,諸軍俱在睡中,人不及甲,馬不及鞍,諸葛瞻乃歎曰:“天不佑漢人,其如何?”随與子尚俱戰死于陣。

    可憐忠義兒,罹此殺身慘。

    所謂綿竹之戰,見孔明之有子也。

    敗兵逃回者入城奏知後主,計無所出。

    或曰急召姜都督回救,或曰棄城奔白帝城,入吳求救。

    衆議紛紛不定。

     太史令谯周曰:“大将軍拒鐘會,其兵不可抽,抽則兩失。

    東吳非好相識,且艾兵已近郊,若知陛下出,縱輕騎追之,亦恐不能脫,皆非善策耳。

    臣觀乾象,見國數已衰,賊氣方盛,客星犯阙,主星韬光,戰則無益,不如出降。

    上可救全城百姓之命,下可以保全九族,乃應天順時之舉,非臣不忠,敢陷陛下為屈膝事也。

    ”後主惑其言,乃議出降。

    鄧艾因頓兵城下。

    當有帝之第三子北地王劉谌知之,急入阻曰:“誰獻此計,誤陛下為萬世何如主?況城中尚有十萬之衆,當率之或戰或守,敵兵何能即入?彼兵遠來,野無所虜,糧草不接濟,但能堅守一月,全軍皆沒城下矣。

    且姜維諸将在外,安得無計?獻此計者,不但誤陛下,誠可斬也!設使勢窮力竭,猶當父子背城一戰,何至含垢忍恥以圖苟活,何以見先帝于地下耶?”帝曰:“爾小兒何知國計?可速去。

    ”北地王知帝存婦人之仁,執性不回,乃将幼子托劉璩撫育,随哭入昭烈之廟,先殺其妻,乃自刎。

    劉璩者,梁王劉理之子也。

    在諸王之内,号稱智囊,且機警有權略,比時亦欲進議,因見劉谌之死,知帝執迷,不可以舌诤也。

    方哭念劉谌間,有劉封次子劉靈入省,璩曰:“今國勢如此,奈何?”靈曰:“惟應與吾兄劉宣等商議,全身遠害,豈宜束手待斃,行奴顔婢膝事乎?”劉璩曰:“某亦為此而思度,非宣兄莫可與計者。

    ”靈即馳請宣至。

    璩曰:“大廈将崩,一木難扶,城若一破,玉石俱焚。

    兄輩計将安出?”宣曰:“吾弟才略勝我百倍,必有定見。

    以愚諒之,帝意不可轉,國事不可支,明矣。

    為今之計,惟有逃避遐方,審機諒勢,或圖興複,此為上也。

    若還居此遲回,必遭大辱。

    ”璩曰:“兄計深與我合。

    ”言未畢,又有一人自外而入,呼曰:“劉子通在否?”劉靈忙出迎候,乃楊儀之子楊龍也。

    龍曰:“适到尊府訪議,雲兄到此,是以随亦來會。

    正欲見殿下呈鄙見耳。

    ”于是同入見璩等,乃曰:“龍本不識時務之人,因思先父曾言諸葛丞相臨終,惟先父在側,囑以後事。

    言劉氏此複中衰,越三十年後,當有英主再出,複興漢業,重定中原。

    臣父對臣言之,謹記不忘,将謂國家尚有一統之日,不意事勢若此。

    主上惑于谯周之說,必不可移矣。

    臣觀七殿下相貌不凡,神異種種,将來主大器者,必殿下也。

    夫智者見于未萌,豈待已著乎?申生止而待死,重耳逃而複伯。

    此已往之明鑒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