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八回漢王大兵出成臯
關燈
小
中
大
敝而與之戰,我兵必敗。
為今之計須用一人詐降,投入楚營,假作鄉導,蠱惑其心,利而誘之,而霸王為人易于信讒,輕于左導,起兵一來,必入陷井。
若霸王此來,決不出元帥之計,破楚之功,在此一舉。
”韓信大喜曰:“詐降之人,非先生不可,先生原趙臣,素有重望,若肯善為一言,彼必聽信。
霸王倘中計而來,吾戰必勝,先生之功不小矣!”左車曰:“某久在帳下,深蒙知遇之德,圖報無由,若賜差遣,依命就行。
但元帥今當早發大兵,某到彼用數句言語,管教項王投九裡山而來,助元帥成破楚之功也。
” 左車遂辭韓信,帶領原舊趙國數從人,徑往彭城來,先到客店安歇。
次日早起到司馬府見項伯門吏,且說:“某乃舊趙國廣武君李左車,投見老大王一面。
”門吏入内禀複項伯,伯思李左車乃趙謀士,今來相見,有何說話?遂令左右請相見。
李左車與項伯相見行禮畢,伯曰:“聞賢公在齊與韓信為幕客,今何下顧?”左車曰:“趙王不聽臣言,遂命陳馀與信交兵,被韓信背水陣破趙,斬陳馀于■水,臣無處安身,一向在韓信帳下為謀士。
豈料韓信因漢王封為齊王,妄自尊大,凡有籌畫,皆自決斷,在帳下者言不聽,計不從,遁去者十常八九。
臣聞楚王見今起兵與漢兵交戰,願投麾下,早晚或有何計議,臣雖不才,圖效犬馬,料韓信之謀,不出臣之機括也。
”伯曰:“兩國交兵之際,詐謀奇計甚多,恐先生此來,或詐降以探楚之虛實,不敢信也。
”左車曰:“大王誤矣,臣不過一謀士,又不能披堅執銳,沖鋒破敵,惟在左右力大王畫計耳,聽與不聽在大王。
楚之虛實,韓信時常有人探聽,不待臣而後知。
大王若疑臣,是臣誤投其主,為不明也;一身飄蕩無依,為不智也。
不若死大王之前,以絕其望!”遂拔左右所佩劍,欲自刎,項伯急抱住,負罪曰:“是某當此擾攘之時,先生從漢營而來,安得不疑?先生亦不可深怪。
但語言粗率,似非待賢之禮,幸望恕罪恕罪。
”即請左車入坐,相叙款飲,留宿一夜。
次日,引左車朝見霸王,備說左車投降之意,霸王曰:“朕左右正少一謀士,得左車歸降,适合朕心。
”随命左車入見,霸王曰:“朕素聞廣武君之名,當時尚欲趙國取來,為朕畫謀,今日得侍朕前,足有裨益。
”左車曰:“臣在趙,趙王不能用臣,遂為韓信謀士;韓信又不用,故一身無主,四海無家,特來投陛下,如嬰兒望父母也。
陛下如留臣,臣竭盡驽骀,為陛下效死;陛下若疑臣不用,臣将蹈東海而死,亦不欲為天下棄人也!”霸王曰:“汝既實心歸我,當朝夕奉侍左右,吾将與子有所謀焉。
”自此項王留左車為謀士,又見左車語言出衆,容貌動人,霸王甚喜,遂居然不疑矣。
且說漢王屯兵日久,恐糧食不給,謂韓信曰:“此時正好出師,未知元帥以為如何?”信曰:“連日人馬調度齊備,目今就請車駕啟行。
”漢王曰:“大軍雖陸續進發,但前驅必須精選兩員大将為先鋒,庶仰體寡人之意,又不可驚擾居民。
今預先曉谕前路郡縣,凡有順心投降者,即便安撫存恤,使仍舊在彼管理地方,秋毫勿得幹犯,如此方是良将。
不知元帥帳下有此等人否?”信曰:“臣前破趙之時,在彼駐紮人馬,因招集四方勇敢之士,臣得兩員大将。
皆有萬夫不當之勇。
一向調用,甚得其力,且為人忠直,行事安詳,若命為先鋒,足能與主上建功。
”王即召二将相見。
二将到帳下,行禮畢,立于王前,王看二将身材凜凜,相貌堂堂,便問将軍鄉貫姓名,二将曰:“臣等自幼不務恒産,惟好弓馬,因秦亂,埋名于泰山登雲嶺,聞韓元帥招納四方壯士,臣願投于帳下。
臣一人性孔名熙,一人姓陳名賀,孔熙失祖原蓼縣人,陳賀先祖費縣人。
後移居東齊,遂家焉。
”王大喜,遂封孔熙為蓼侯,封陳賀為費侯,一總領精兵三萬,為前路先鋒,二将叩頭謝恩畢,就領兵先行。
随後漢王大兵出成臯,相連數百裡,接續不斷。
但不知此行與楚交兵,勝負若何?且看下回分解。
為今之計須用一人詐降,投入楚營,假作鄉導,蠱惑其心,利而誘之,而霸王為人易于信讒,輕于左導,起兵一來,必入陷井。
若霸王此來,決不出元帥之計,破楚之功,在此一舉。
”韓信大喜曰:“詐降之人,非先生不可,先生原趙臣,素有重望,若肯善為一言,彼必聽信。
霸王倘中計而來,吾戰必勝,先生之功不小矣!”左車曰:“某久在帳下,深蒙知遇之德,圖報無由,若賜差遣,依命就行。
但元帥今當早發大兵,某到彼用數句言語,管教項王投九裡山而來,助元帥成破楚之功也。
” 左車遂辭韓信,帶領原舊趙國數從人,徑往彭城來,先到客店安歇。
次日早起到司馬府見項伯門吏,且說:“某乃舊趙國廣武君李左車,投見老大王一面。
”門吏入内禀複項伯,伯思李左車乃趙謀士,今來相見,有何說話?遂令左右請相見。
李左車與項伯相見行禮畢,伯曰:“聞賢公在齊與韓信為幕客,今何下顧?”左車曰:“趙王不聽臣言,遂命陳馀與信交兵,被韓信背水陣破趙,斬陳馀于■水,臣無處安身,一向在韓信帳下為謀士。
豈料韓信因漢王封為齊王,妄自尊大,凡有籌畫,皆自決斷,在帳下者言不聽,計不從,遁去者十常八九。
臣聞楚王見今起兵與漢兵交戰,願投麾下,早晚或有何計議,臣雖不才,圖效犬馬,料韓信之謀,不出臣之機括也。
”伯曰:“兩國交兵之際,詐謀奇計甚多,恐先生此來,或詐降以探楚之虛實,不敢信也。
”左車曰:“大王誤矣,臣不過一謀士,又不能披堅執銳,沖鋒破敵,惟在左右力大王畫計耳,聽與不聽在大王。
楚之虛實,韓信時常有人探聽,不待臣而後知。
大王若疑臣,是臣誤投其主,為不明也;一身飄蕩無依,為不智也。
不若死大王之前,以絕其望!”遂拔左右所佩劍,欲自刎,項伯急抱住,負罪曰:“是某當此擾攘之時,先生從漢營而來,安得不疑?先生亦不可深怪。
但語言粗率,似非待賢之禮,幸望恕罪恕罪。
”即請左車入坐,相叙款飲,留宿一夜。
次日,引左車朝見霸王,備說左車投降之意,霸王曰:“朕左右正少一謀士,得左車歸降,适合朕心。
”随命左車入見,霸王曰:“朕素聞廣武君之名,當時尚欲趙國取來,為朕畫謀,今日得侍朕前,足有裨益。
”左車曰:“臣在趙,趙王不能用臣,遂為韓信謀士;韓信又不用,故一身無主,四海無家,特來投陛下,如嬰兒望父母也。
陛下如留臣,臣竭盡驽骀,為陛下效死;陛下若疑臣不用,臣将蹈東海而死,亦不欲為天下棄人也!”霸王曰:“汝既實心歸我,當朝夕奉侍左右,吾将與子有所謀焉。
”自此項王留左車為謀士,又見左車語言出衆,容貌動人,霸王甚喜,遂居然不疑矣。
且說漢王屯兵日久,恐糧食不給,謂韓信曰:“此時正好出師,未知元帥以為如何?”信曰:“連日人馬調度齊備,目今就請車駕啟行。
”漢王曰:“大軍雖陸續進發,但前驅必須精選兩員大将為先鋒,庶仰體寡人之意,又不可驚擾居民。
今預先曉谕前路郡縣,凡有順心投降者,即便安撫存恤,使仍舊在彼管理地方,秋毫勿得幹犯,如此方是良将。
不知元帥帳下有此等人否?”信曰:“臣前破趙之時,在彼駐紮人馬,因招集四方勇敢之士,臣得兩員大将。
皆有萬夫不當之勇。
一向調用,甚得其力,且為人忠直,行事安詳,若命為先鋒,足能與主上建功。
”王即召二将相見。
二将到帳下,行禮畢,立于王前,王看二将身材凜凜,相貌堂堂,便問将軍鄉貫姓名,二将曰:“臣等自幼不務恒産,惟好弓馬,因秦亂,埋名于泰山登雲嶺,聞韓元帥招納四方壯士,臣願投于帳下。
臣一人性孔名熙,一人姓陳名賀,孔熙失祖原蓼縣人,陳賀先祖費縣人。
後移居東齊,遂家焉。
”王大喜,遂封孔熙為蓼侯,封陳賀為費侯,一總領精兵三萬,為前路先鋒,二将叩頭謝恩畢,就領兵先行。
随後漢王大兵出成臯,相連數百裡,接續不斷。
但不知此行與楚交兵,勝負若何?且看下回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