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八回漢王大兵出成臯
關燈
小
中
大
卻說漢兵一百萬,雖各諸侯部領,皆是韓信約束,隊伍不亂,旗幟齊整,坐作進退,各有法則。
漢王遣張良赍賞賜羊酒犒勞,韓信拜領。
張良因便問曰:“元帥人馬調度齊備,今日即可興師,尚不進發,何也?”信曰:“行軍須蔔吉地,然後可以屯兵。
今日差人踏勘陽武一路,前至徐州,未有善地,惟九裡山之南有垓下,高崗峻嶺,前有掩伏,後有遮蔽,漢王生旺之地,項王敗亡之所,此處極好屯兵,差人探看,尚未回複。
待有的實,方好進發。
”良曰:“某夜觀乾象,漢運甚盛,五星倍加明朗,紫微墾與列宿更光耀,正應主上當成大業,鴻基綿遠,非近代可比。
元師可早建奇功,以安天下,解百姓倒懸之苦,某等亦得攀龍附鳳,行雲幸際也。
”韓信曰:“大兵在此豈可久住?隻待差人回話,便請主上啟行。
” 卻說霸王早有細作報入彭城來,說漢王會天下諸侯,總精兵一百萬,自榮陽至成臯,相連八百餘裡,前後屯兵二百處,夜則火光燭天,晝則旌旗蔽日,聲勢與往日不同;韓信終日調度操演,陳留敖倉各處運糧不絕,聞說指日進發,從陽武大路而來,要在徐州駐兵,與陛下對敵。
霸王聞差人言,尋思當日範增曾說漢王志不在小,後日必成大事,勸我鴻門殺之,以除大患,不思今日果成此大患!急召項伯、項莊、季布、鐘離昧、周蘭等什議:“漢王令起大兵,與朕對敵,奈楚兵止三十萬,各處人馬俱未到,即欲與戰,恐不能取勝。
”衆将曰:“江東乃陛下起兵之處,人心治化日久,可差人自會稽以東調取精兵數萬;舒六等處,見今周殷鎮守,一向陛下親證,周殷累次不來協助,可差人問罪,就着彼待罪統本部人馬前來約會以破漢。
如臨近郡縣,急行檄文調取民兵,可得數萬。
”霸王曰:“周殷久在舒六,聞說與英布甚相得,今英布降漢,惟殷獨存,狼子野心,終非池中物也,不若賺來殺之,以除目前之患。
”項伯曰:“陛下之言極當。
”于是差千戶李甯赍檄文二道,取周殷,調民兵,疾去早回!李甯一日到舒六見周殷,即将檄文付殷,殷開讀,檄文曰: 周殷久守舒六,兵馬想已精練。
目今漢兵與楚會戰,差千戶李甯檄取汝星夜前來,會共與漢決戰,不可如前征取不至,以蹈防風後來之咎,實取罪戾,非假空言,故檄。
周殷看罷檄文,自思:“霸王勢已孤弱,性又暴橫,我若複去,必遭誅戮。
不若因而起兵,獨占舒六,坐觀勝負,待漢王破楚之後,約會英布降漢,不失封候之貴。
”乃謂李甯曰:“舒六多盜賊,我今在此鎮守,一時下可暫離,汝且回去,侍平賊之後,方可動身。
”李甯曰:“事有緩急,舒六雖有盜賊,不過一時之患;見今漢楚交兵,事在危急,将軍不作速往救,乃以舒六為重耶?”周殷曰:“在汝以彼為重,在我惟知此地為急。
霸王不聽亞父之言,輕信反間,多生疑忌,置我于此地,我正借為養老計耳,豈可暫離?” 李甯知周殷心志已變,不敢再言,辭别過江。
一日到會稽,會稽太守吳丹,接檄文開讀畢,知霸王調取民兵,約會與漢交戰,乃随召左右計議,轉行吳下諸侯,調取人馬,旬日内共起兵八萬,令副将鄭亨管領,同千戶李甯赴彭城見霸王,具說周殷抗拒,不肯起兵,止到會稽及各郡縣,共會兵八萬,前來複命。
霸王聞說周殷無狀,甚怒,就要起兵先殺周殷,以檄韓信,然後破漢。
項伯曰:“周殷乃疥癬之疾,何足為慮?漢王乃心腹大患,陛下當急早發兵征進,豈可自緩?”霸王從伯之言,整點三軍并臨近人馬,俱已會齊,共大兵五十萬,預備與漢交兵。
卻說韓信差人踏看九裡山地勢,其人寫就圖本,呈與韓信看,信看畢甚喜,乃請李左車商議曰:“九裡山乃天生一戰場也,左山陵,右川河,前有照應,後有隐伏,調兵遣将,最好布置,但不知何以賺霸王到此地,先生必有妙策,請即謀之。
”左車曰:“霸王雖欲起兵進發,左右謀臣,必有阻之者,彼若深溝高壘,坐守不戰,我兵勢重,費用不赀,豈能久住?彼卻乘其
漢王遣張良赍賞賜羊酒犒勞,韓信拜領。
張良因便問曰:“元帥人馬調度齊備,今日即可興師,尚不進發,何也?”信曰:“行軍須蔔吉地,然後可以屯兵。
今日差人踏勘陽武一路,前至徐州,未有善地,惟九裡山之南有垓下,高崗峻嶺,前有掩伏,後有遮蔽,漢王生旺之地,項王敗亡之所,此處極好屯兵,差人探看,尚未回複。
待有的實,方好進發。
”良曰:“某夜觀乾象,漢運甚盛,五星倍加明朗,紫微墾與列宿更光耀,正應主上當成大業,鴻基綿遠,非近代可比。
元師可早建奇功,以安天下,解百姓倒懸之苦,某等亦得攀龍附鳳,行雲幸際也。
”韓信曰:“大兵在此豈可久住?隻待差人回話,便請主上啟行。
” 卻說霸王早有細作報入彭城來,說漢王會天下諸侯,總精兵一百萬,自榮陽至成臯,相連八百餘裡,前後屯兵二百處,夜則火光燭天,晝則旌旗蔽日,聲勢與往日不同;韓信終日調度操演,陳留敖倉各處運糧不絕,聞說指日進發,從陽武大路而來,要在徐州駐兵,與陛下對敵。
霸王聞差人言,尋思當日範增曾說漢王志不在小,後日必成大事,勸我鴻門殺之,以除大患,不思今日果成此大患!急召項伯、項莊、季布、鐘離昧、周蘭等什議:“漢王令起大兵,與朕對敵,奈楚兵止三十萬,各處人馬俱未到,即欲與戰,恐不能取勝。
”衆将曰:“江東乃陛下起兵之處,人心治化日久,可差人自會稽以東調取精兵數萬;舒六等處,見今周殷鎮守,一向陛下親證,周殷累次不來協助,可差人問罪,就着彼待罪統本部人馬前來約會以破漢。
如臨近郡縣,急行檄文調取民兵,可得數萬。
”霸王曰:“周殷久在舒六,聞說與英布甚相得,今英布降漢,惟殷獨存,狼子野心,終非池中物也,不若賺來殺之,以除目前之患。
”項伯曰:“陛下之言極當。
”于是差千戶李甯赍檄文二道,取周殷,調民兵,疾去早回!李甯一日到舒六見周殷,即将檄文付殷,殷開讀,檄文曰: 周殷久守舒六,兵馬想已精練。
目今漢兵與楚會戰,差千戶李甯檄取汝星夜前來,會共與漢決戰,不可如前征取不至,以蹈防風後來之咎,實取罪戾,非假空言,故檄。
周殷看罷檄文,自思:“霸王勢已孤弱,性又暴橫,我若複去,必遭誅戮。
不若因而起兵,獨占舒六,坐觀勝負,待漢王破楚之後,約會英布降漢,不失封候之貴。
”乃謂李甯曰:“舒六多盜賊,我今在此鎮守,一時下可暫離,汝且回去,侍平賊之後,方可動身。
”李甯曰:“事有緩急,舒六雖有盜賊,不過一時之患;見今漢楚交兵,事在危急,将軍不作速往救,乃以舒六為重耶?”周殷曰:“在汝以彼為重,在我惟知此地為急。
霸王不聽亞父之言,輕信反間,多生疑忌,置我于此地,我正借為養老計耳,豈可暫離?” 李甯知周殷心志已變,不敢再言,辭别過江。
一日到會稽,會稽太守吳丹,接檄文開讀畢,知霸王調取民兵,約會與漢交戰,乃随召左右計議,轉行吳下諸侯,調取人馬,旬日内共起兵八萬,令副将鄭亨管領,同千戶李甯赴彭城見霸王,具說周殷抗拒,不肯起兵,止到會稽及各郡縣,共會兵八萬,前來複命。
霸王聞說周殷無狀,甚怒,就要起兵先殺周殷,以檄韓信,然後破漢。
項伯曰:“周殷乃疥癬之疾,何足為慮?漢王乃心腹大患,陛下當急早發兵征進,豈可自緩?”霸王從伯之言,整點三軍并臨近人馬,俱已會齊,共大兵五十萬,預備與漢交兵。
卻說韓信差人踏看九裡山地勢,其人寫就圖本,呈與韓信看,信看畢甚喜,乃請李左車商議曰:“九裡山乃天生一戰場也,左山陵,右川河,前有照應,後有隐伏,調兵遣将,最好布置,但不知何以賺霸王到此地,先生必有妙策,請即謀之。
”左車曰:“霸王雖欲起兵進發,左右謀臣,必有阻之者,彼若深溝高壘,坐守不戰,我兵勢重,費用不赀,豈能久住?彼卻乘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