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七回張良會諸侯伐楚
關燈
小
中
大
困固陵,累次召取,乃抗拒不行救援,因無法驅使,不得已遣張良赍檄文,加封足下為三齊王,就以分地與之,此乃利以陷之,使足下自為戰也,非為足下有功之甚,而加以不次之賞,實欲足下破楚以圖天下。
吾知天下平,豈容足下高拱王位,宴然以享太平之樂乎?必追思足下累次抗挾之仇,又恐足下複起圖王之志,決設計以害足下,除心腹之患,而為子孫無疆之謀也。
不若今日乘項王困敝之時,足下獨占齊境,三分天下,鼎足而立,可以永保無事。
若仍前不聽臣言,破楚之後,必然遭無辜之禍。
足下當熟思之!”信曰:“張良親來召,面許起兵去破楚矣,若今不往,一則抗違君命,二則食言賣友,三則受恩負德,縱得齊國,天下諸侯非議,他日何面目以見漢王乎?先生之言,雖為明誓,而信之心實不忍背漢也。
”徹曰:“足下不聽臣言,他日被害之時,尚有後悔也。
”韓信拂袖而入,遂令人将蒯徹扶出。
蒯徹複佯狂如病,行走市上,因而作歌以歎之。
歌曰: 隆準遭困兮公罔救,加以厚封兮乃出師;楚若存兮公勢重,羽若亡兮公必夷!李斯東門兮思黃犬,郦生被烹兮念酒卮,臨危思安兮悔已晚,遇難始悔兮意已遲。
何如據齊土,登高而視卑,成敗可立見,漁人收兩持,功成一翻手,何乃不自為,舍此萬世業,冒彼湯火危?吾言本金石,奈何不三思?佯狂以自廢,恐為涅所缁。
我歌君且聽!不聽吾何之?放蕩南海上,遠害全須眉。
蒯徹行歌于市,左右有聞之者,傳報與韓信,信笑曰:“不過前日所常談也,又何聽焉?”遂發号起兵,不日到成臯,朝見漢王,複又謝加封分地之恩,随安營操練人馬,仍挂元帥印不題。
卻說張良辭彭越起身之時,又再三囑之曰:“将軍可速起兵,一同韓元帥破楚,不可有誤也!”彭越慨然應允。
良遂回成臯見漢王,備道前事,王曰:“若非先生此行,三将恐難賓服。
”良曰:“非臣之力,乃大王威德所及,彼自順從也。
”張良又聞韓信已到十餘日,大喜。
不旬日内,英布、彭越前後亦陸續俱到,朝見謝恩畢,漢王用好言撫恤,着令随處各安下營寨,總聽韓元帥節制。
此時各處諸侯,亦依期前來約會,自成臯、荥陽一路相連數百裡,皆是漢兵。
韓信查點燕王兵十五萬,英布兵五萬,兩魏兵二十萬,蕭何兵十五萬,臧荼兵三萬,韓王兵三萬,洛陽兵五萬,三秦兵六萬,漢王原領大兵二十萬,韓信原統齊兵十五萬,總會兵一百萬有餘;諸名将如英布、彭越、樊哙、周勃、王陵等八百餘員;左右輔弼大臣并各謀士,五十餘員。
韓信總攢各路諸侯并文武将士及大小三軍,造成文冊一本,啟奏漢王。
王見此數目,心下甚喜,遂命蕭何、陳平、夏侯嬰将敖倉之粟,及三秦所運糧米,給散與三軍支用。
其中有随營病故陣亡者,給與賞賜棺木埋葬,仍許子孫勝蔭受賞。
三軍蒙其恩澤,莫不歡欣踴躍。
漢王整點大軍已畢,召韓信計議曰:“即今人馬俱已齊備,元帥有何方略?”韓信曰:“人馬雖整,尚未分派,諸将部領,各占方向,臣須照諸将項下,該領多少人馬,占定何處方向,作何應敵,一一調遣停當,那時可請主上車駕啟行。
”王曰:“還是着人下書,誘項王親來,以逸代勞,可獲全勝。
”信曰:“項王屢次遠來,糧饋不便,以緻取敗,今聞諸侯大兵在此,豈親自來?不若主上親往,離彭城五裡外安營,誘項王提兵前來,臣将所操練過人馬,布成陣勢,使項王此來,無複再往之理。
”王聞信言大喜。
韓信遂領諸将并大小三軍,聽候征進。
未知如何布陣?且看下回分解。
吾知天下平,豈容足下高拱王位,宴然以享太平之樂乎?必追思足下累次抗挾之仇,又恐足下複起圖王之志,決設計以害足下,除心腹之患,而為子孫無疆之謀也。
不若今日乘項王困敝之時,足下獨占齊境,三分天下,鼎足而立,可以永保無事。
若仍前不聽臣言,破楚之後,必然遭無辜之禍。
足下當熟思之!”信曰:“張良親來召,面許起兵去破楚矣,若今不往,一則抗違君命,二則食言賣友,三則受恩負德,縱得齊國,天下諸侯非議,他日何面目以見漢王乎?先生之言,雖為明誓,而信之心實不忍背漢也。
”徹曰:“足下不聽臣言,他日被害之時,尚有後悔也。
”韓信拂袖而入,遂令人将蒯徹扶出。
蒯徹複佯狂如病,行走市上,因而作歌以歎之。
歌曰: 隆準遭困兮公罔救,加以厚封兮乃出師;楚若存兮公勢重,羽若亡兮公必夷!李斯東門兮思黃犬,郦生被烹兮念酒卮,臨危思安兮悔已晚,遇難始悔兮意已遲。
何如據齊土,登高而視卑,成敗可立見,漁人收兩持,功成一翻手,何乃不自為,舍此萬世業,冒彼湯火危?吾言本金石,奈何不三思?佯狂以自廢,恐為涅所缁。
我歌君且聽!不聽吾何之?放蕩南海上,遠害全須眉。
蒯徹行歌于市,左右有聞之者,傳報與韓信,信笑曰:“不過前日所常談也,又何聽焉?”遂發号起兵,不日到成臯,朝見漢王,複又謝加封分地之恩,随安營操練人馬,仍挂元帥印不題。
卻說張良辭彭越起身之時,又再三囑之曰:“将軍可速起兵,一同韓元帥破楚,不可有誤也!”彭越慨然應允。
良遂回成臯見漢王,備道前事,王曰:“若非先生此行,三将恐難賓服。
”良曰:“非臣之力,乃大王威德所及,彼自順從也。
”張良又聞韓信已到十餘日,大喜。
不旬日内,英布、彭越前後亦陸續俱到,朝見謝恩畢,漢王用好言撫恤,着令随處各安下營寨,總聽韓元帥節制。
此時各處諸侯,亦依期前來約會,自成臯、荥陽一路相連數百裡,皆是漢兵。
韓信查點燕王兵十五萬,英布兵五萬,兩魏兵二十萬,蕭何兵十五萬,臧荼兵三萬,韓王兵三萬,洛陽兵五萬,三秦兵六萬,漢王原領大兵二十萬,韓信原統齊兵十五萬,總會兵一百萬有餘;諸名将如英布、彭越、樊哙、周勃、王陵等八百餘員;左右輔弼大臣并各謀士,五十餘員。
韓信總攢各路諸侯并文武将士及大小三軍,造成文冊一本,啟奏漢王。
王見此數目,心下甚喜,遂命蕭何、陳平、夏侯嬰将敖倉之粟,及三秦所運糧米,給散與三軍支用。
其中有随營病故陣亡者,給與賞賜棺木埋葬,仍許子孫勝蔭受賞。
三軍蒙其恩澤,莫不歡欣踴躍。
漢王整點大軍已畢,召韓信計議曰:“即今人馬俱已齊備,元帥有何方略?”韓信曰:“人馬雖整,尚未分派,諸将部領,各占方向,臣須照諸将項下,該領多少人馬,占定何處方向,作何應敵,一一調遣停當,那時可請主上車駕啟行。
”王曰:“還是着人下書,誘項王親來,以逸代勞,可獲全勝。
”信曰:“項王屢次遠來,糧饋不便,以緻取敗,今聞諸侯大兵在此,豈親自來?不若主上親往,離彭城五裡外安營,誘項王提兵前來,臣将所操練過人馬,布成陣勢,使項王此來,無複再往之理。
”王聞信言大喜。
韓信遂領諸将并大小三軍,聽候征進。
未知如何布陣?且看下回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