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三回行反間範增遭貶
關燈
小
中
大
卻說蒯徹辭燕王至趙,令人報知韓信。
信聞蒯徹至,甚喜,曰:“蒯徹來,燕必下矣!”遂令門吏請人相見。
蒯徹見韓信禮節從容,言論溫雅,謀士在左,武将列右,營伍嚴整,甲士精壯,方欲開口,信曰:“大夫此來,欲信罷兵息争,以為說客,蓋燕果納款投降,信自按兵不動,免使生靈塗炭也。
若憑大夫數言,使我罷兵息争,而燕猶為楚藩屏,則六國之中,燕為獨強,視我為甚怯矣!我将舉王于易水之前,試武于燕台之上,雖樂毅複生,荊轲不死,信何懼哉!”言畢即召左右:“請大夫驿中安歇,容吾伐燕破齊後,再與大夫相見也。
”衆人不容蒯徹說話,即邀入驿中,陳設帏帳,各樣器用之物,一色齊備。
蒯徹本欲下說詞,倒被軟監于此,怏怏不樂。
驿門緊閉,不令人往來,打水取米,皆自缺牆中傳入。
如此數日,忽一日門人來報,廣武君李左車來相訪,蒯徹正愁悶間,聞左車相訪,急開門請入相見。
蒯徹見左車大哭曰:“不意公一旦以趙屬漢,陳馀斬首,趙王被擒,喪位失國,甚可哀也!”左車正色而言曰:“大夫差矣!順天者昌,逆天者亡。
漢王為義帝發喪,天下之義主也,德愛及于百姓,威令行于諸侯,又兼韓信用兵如神,所向無敵,知天命者,即當倒戈而降,乃為明達。
苟若囿于一偏之見,而專意于暴楚,乃是助纣為惡,而飛廉、費仲之所為也,不亦得罪于天下乎?我每與趙王陳說利害,不聽吾言,遂緻喪身失國,此逆天者亡也。
且大夫為燕名士,須先觀時勢,細察興亡。
大夫自以為漢王與項王孰為真命?”徹曰:“漢王芒砀斬蛇,已符真瑞,天下知漢為真命無疑也。
”又曰:“大夫以韓信、良、平與楚諸将孰優?”徹曰:“韓信、良、平為優,非楚諸将所能及也。
”左車曰:“觀大夫此言,則漢當興,楚當亡可知矣。
今何抑有道之漢,而從将亡之楚,知天命者果如是乎?”徹沉思半晌曰:“公言甚有理。
我來趙本欲說韓将軍罷兵息争,不意反被二公說我也。
願與公同見韓将軍,以講兩國之好,吾亦從帳下,将圖攀龍附鳳也。
”左車大喜,即同徹見韓信曰:“大夫蒙元帥不以為敵國之使,而厚禮相侍,深感盛德。
願歸告燕王,即開城納降,彼亦附名麾下,為元帥驅使也。
”信大喜。
即遣曹參、樊哙領兵一萬,同蒯徹先赴燕安營畢,大兵随後即到。
卻說燕王不見蒯徹回,正憂疑之間,忽有人來報曰:“蒯徹至矣!”徹入見燕王,備道漢王之賢,又兼韓信善能用兵,楚終滅亡,不若屬意于漢,無為蒼生苦也。
燕王曰:“吾前日降漢之心已決,但欲大夫往觀動靜耳。
今既真知其為可降,當請二将入城相見。
”蒯徹遂請曹參、樊哙領人馬進城。
安營畢,即與燕王相見,燕王命設宴款待二将。
傳命預備輕騎數百名,次日,同二将來趙見韓信。
信曰:“某正欲統大兵由燕下齊,以定北地,乃勞賢王遠來!”燕王曰:“久慕将軍威德,又況漢王寬仁長者,心欲降附久矣。
今蒙傳檄,即趨麾下,惟望轉達漢王,早賜收錄。
”信大喜,即命燕王寫降表,同漢使飛報荥陽。
一面傳令起兵伐齊不題。
卻說範增、鐘離昧奏霸王曰:“韓信虜魏豹,斬夏悅,破趙取燕,所向無敵,而漢王坐守荥陽,以收全功,陛下若不急為進兵,恐滋蔓愈盛,益難除矣!”王曰“連日聞報,正欲起兵,卿等所奏,實合朕意。
”即傳旨起兵十萬,赴荥陽來。
早有漢細作聞此消息,星夜報知漢王。
王急召良、平諸謀士計議曰:“項王乘韓信大兵已出,複來攻荥陽,王陵思母患病未愈,英布新回九江,諸将多随韓信出征,城内空虛,為之奈何?”陳平曰:“項王骨鲠之臣,亞父、鐘離昧、龍且、周殷,不過數人耳。
大王誠能捐數萬金,行反間以離間其君臣,使各疑其心,則讒言易入,畫計雖善,項王亦不聽也。
且楚兵之趨荥陽,項王本無此心,皆範增、鐘離昧之言耳。
使無此數人,項王豈能用其勇哉?況項王為人,疑忌信讒,必自誅戮,漢因舉兵而攻之,楚必破矣。
”王與黃金四萬斛,不問出入。
陳平多縱反間,言昧等功多,不得裂土為王,欲與漢連和,同力滅楚以分其地。
項王果疑昧等,遂不與議事。
及大兵至荥陽,按下營寨。
次日,項王領人馬,将荥陽四面圍困。
一連三日,城中不見動靜。
霸王曰:“三軍急備火炮火箭,四門攻打。
”城上灰瓶石子,如雨點下來,衆軍士不能近城。
又一連五七日,彼此兩家扭拗,霸王甚是焦躁。
卻說城中張良等衆謀士議曰:“霸王攻城甚急,正好遣使詐降。
霸王決遣使來講和,卻用陳平之計,使君臣相疑,則計行矣。
”漢王曰:“倘楚不準和,則如之何?”良曰:“項王性躁,而不耐氣,剛而無忍,連日攻城不下,心正暴躁,漢使一到,決然依允。
”漢王即遣随何為使,先着人上城答話,開了東門,放随何出城去。
何到楚營見霸王,具說:“漢王原同陛下會約伐秦,結為兄弟,後封褒中,因見路險,思欲東歸,本無圖王之志。
今幸得關中,此心已足,願割荥陽以西為漢界,荥陽以東為楚界,收回韓信之兵,各守封疆,以圖休養士卒,共保富責。
惟陛下察之!”霸王聞随何之言,尋思:“吾雖建都彭城,地方狹小,近又諸侯反叛,漢已得七八矣,不若依他講和,且得休養安靜,日後再作區畫。
”遂召範
信聞蒯徹至,甚喜,曰:“蒯徹來,燕必下矣!”遂令門吏請人相見。
蒯徹見韓信禮節從容,言論溫雅,謀士在左,武将列右,營伍嚴整,甲士精壯,方欲開口,信曰:“大夫此來,欲信罷兵息争,以為說客,蓋燕果納款投降,信自按兵不動,免使生靈塗炭也。
若憑大夫數言,使我罷兵息争,而燕猶為楚藩屏,則六國之中,燕為獨強,視我為甚怯矣!我将舉王于易水之前,試武于燕台之上,雖樂毅複生,荊轲不死,信何懼哉!”言畢即召左右:“請大夫驿中安歇,容吾伐燕破齊後,再與大夫相見也。
”衆人不容蒯徹說話,即邀入驿中,陳設帏帳,各樣器用之物,一色齊備。
蒯徹本欲下說詞,倒被軟監于此,怏怏不樂。
驿門緊閉,不令人往來,打水取米,皆自缺牆中傳入。
如此數日,忽一日門人來報,廣武君李左車來相訪,蒯徹正愁悶間,聞左車相訪,急開門請入相見。
蒯徹見左車大哭曰:“不意公一旦以趙屬漢,陳馀斬首,趙王被擒,喪位失國,甚可哀也!”左車正色而言曰:“大夫差矣!順天者昌,逆天者亡。
漢王為義帝發喪,天下之義主也,德愛及于百姓,威令行于諸侯,又兼韓信用兵如神,所向無敵,知天命者,即當倒戈而降,乃為明達。
苟若囿于一偏之見,而專意于暴楚,乃是助纣為惡,而飛廉、費仲之所為也,不亦得罪于天下乎?我每與趙王陳說利害,不聽吾言,遂緻喪身失國,此逆天者亡也。
且大夫為燕名士,須先觀時勢,細察興亡。
大夫自以為漢王與項王孰為真命?”徹曰:“漢王芒砀斬蛇,已符真瑞,天下知漢為真命無疑也。
”又曰:“大夫以韓信、良、平與楚諸将孰優?”徹曰:“韓信、良、平為優,非楚諸将所能及也。
”左車曰:“觀大夫此言,則漢當興,楚當亡可知矣。
今何抑有道之漢,而從将亡之楚,知天命者果如是乎?”徹沉思半晌曰:“公言甚有理。
我來趙本欲說韓将軍罷兵息争,不意反被二公說我也。
願與公同見韓将軍,以講兩國之好,吾亦從帳下,将圖攀龍附鳳也。
”左車大喜,即同徹見韓信曰:“大夫蒙元帥不以為敵國之使,而厚禮相侍,深感盛德。
願歸告燕王,即開城納降,彼亦附名麾下,為元帥驅使也。
”信大喜。
即遣曹參、樊哙領兵一萬,同蒯徹先赴燕安營畢,大兵随後即到。
卻說燕王不見蒯徹回,正憂疑之間,忽有人來報曰:“蒯徹至矣!”徹入見燕王,備道漢王之賢,又兼韓信善能用兵,楚終滅亡,不若屬意于漢,無為蒼生苦也。
燕王曰:“吾前日降漢之心已決,但欲大夫往觀動靜耳。
今既真知其為可降,當請二将入城相見。
”蒯徹遂請曹參、樊哙領人馬進城。
安營畢,即與燕王相見,燕王命設宴款待二将。
傳命預備輕騎數百名,次日,同二将來趙見韓信。
信曰:“某正欲統大兵由燕下齊,以定北地,乃勞賢王遠來!”燕王曰:“久慕将軍威德,又況漢王寬仁長者,心欲降附久矣。
今蒙傳檄,即趨麾下,惟望轉達漢王,早賜收錄。
”信大喜,即命燕王寫降表,同漢使飛報荥陽。
一面傳令起兵伐齊不題。
卻說範增、鐘離昧奏霸王曰:“韓信虜魏豹,斬夏悅,破趙取燕,所向無敵,而漢王坐守荥陽,以收全功,陛下若不急為進兵,恐滋蔓愈盛,益難除矣!”王曰“連日聞報,正欲起兵,卿等所奏,實合朕意。
”即傳旨起兵十萬,赴荥陽來。
早有漢細作聞此消息,星夜報知漢王。
王急召良、平諸謀士計議曰:“項王乘韓信大兵已出,複來攻荥陽,王陵思母患病未愈,英布新回九江,諸将多随韓信出征,城内空虛,為之奈何?”陳平曰:“項王骨鲠之臣,亞父、鐘離昧、龍且、周殷,不過數人耳。
大王誠能捐數萬金,行反間以離間其君臣,使各疑其心,則讒言易入,畫計雖善,項王亦不聽也。
且楚兵之趨荥陽,項王本無此心,皆範增、鐘離昧之言耳。
使無此數人,項王豈能用其勇哉?況項王為人,疑忌信讒,必自誅戮,漢因舉兵而攻之,楚必破矣。
”王與黃金四萬斛,不問出入。
陳平多縱反間,言昧等功多,不得裂土為王,欲與漢連和,同力滅楚以分其地。
項王果疑昧等,遂不與議事。
及大兵至荥陽,按下營寨。
次日,項王領人馬,将荥陽四面圍困。
一連三日,城中不見動靜。
霸王曰:“三軍急備火炮火箭,四門攻打。
”城上灰瓶石子,如雨點下來,衆軍士不能近城。
又一連五七日,彼此兩家扭拗,霸王甚是焦躁。
卻說城中張良等衆謀士議曰:“霸王攻城甚急,正好遣使詐降。
霸王決遣使來講和,卻用陳平之計,使君臣相疑,則計行矣。
”漢王曰:“倘楚不準和,則如之何?”良曰:“項王性躁,而不耐氣,剛而無忍,連日攻城不下,心正暴躁,漢使一到,決然依允。
”漢王即遣随何為使,先着人上城答話,開了東門,放随何出城去。
何到楚營見霸王,具說:“漢王原同陛下會約伐秦,結為兄弟,後封褒中,因見路險,思欲東歸,本無圖王之志。
今幸得關中,此心已足,願割荥陽以西為漢界,荥陽以東為楚界,收回韓信之兵,各守封疆,以圖休養士卒,共保富責。
惟陛下察之!”霸王聞随何之言,尋思:“吾雖建都彭城,地方狹小,近又諸侯反叛,漢已得七八矣,不若依他講和,且得休養安靜,日後再作區畫。
”遂召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