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二回背水陣韓信破趙
關燈
小
中
大
獲,綁縛解至麾下。
信見縛左車至,大喜,重賞軍士,急下帳親釋左車之縛,東向而坐,西向師事之。
因問曰:“仆欲北攻燕,東伐齊,若何而有功?”李左車曰:“亡國之夫,不可以圖存;敗軍之将,不可以語勇。
”信曰:“百裡奚居虞而虞亡,之秦而秦霸,非愚于虞,而智于秦也,但用與不用,聽與不聽耳。
向使成安君聽子之計,仆亦遭擒矣;惟不聽子之計,是信得以取趙也。
”因再三懇求曰:“仆實委心請計,願子勿辭。
”左車曰:“臣聞智者千慮,必有一失,愚者千慮,必有一得,故曰狂夫之言,聖人擇焉。
顧恐臣計,未必足用,願效愚忠,為将軍言之。
且将軍虜魏豹,擒夏悅,以成安君有百戰百勝之計,一旦而失之,軍敗高邑,身死■上,一舉而下井陉,不終朝破趙二十萬衆。
将軍名聞海内,威振天下,農夫莫不辍耕釋耒,揄衣甘食,傾耳以待命者,将軍之所長也。
然衆勞卒疲,其實難用,舉疲敝之兵,頓之燕堅城之下,相持日久,力不能拔,勢屈糧竭,弱燕不服,齊竟自強,又先劉項之權,未有所分,此将軍之短也,故善用兵者,不以短擊長,而以長擊短也。
今将軍若以兵擊燕,恐難取勝也。
”信曰:“以先生之言,必何如而後可?”左車曰:“方今為将軍計,莫如按兵休用,鎮撫趙城,百裡之内,牛酒日至,以享士大夫,三軍又得飽食,北向于燕,使彼終日恐怖,然後遣一舌辯之士,奉尺幅之書,陳其利害,彰将軍之所長,燕一聞之,不敢不聽從。
燕既聽從,使宣言者東告于齊,齊必從風而服,雖有智者不知其為齊計矣。
如此則天下可圖也。
兵固有先聲而後實者,其此之謂乎?”信曰:“謹如先生之言,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也。
”即作書差随何為使,前往說燕。
韓信屯兵于趙城不動。
随何持書,前到燕國。
卻說燕王聞韓信破趙,斬成安君于■水,兵勢大振,燕中百姓,一日十數驚,燕王亦甚恐怖,召謀士蒯通議計。
蒯通曰:“韓信兵勢雖大振,而屢經戰陣,三軍疲勞,定暫屯兵于趙城,且不舉動,目下差人下書,欲大王歸降。
大王且未可遽然輕許,容臣到彼,看事勢何如,可說則說,可降則降,臣自有斟酌也。
”言未畢,果有左右來報,韓信差随何下書。
燕王召随何相見。
何持書上,燕王拆書觀看,書曰: 漢大将軍韓信緻書燕王麾下:信聞天命靡常,惟歸有德。
秦惟無道,滅絕墳典,殘虐百姓;繼以項氏,益肆暴酷,放弑義帝,惡貫于天,海内震号,神人共憤。
漢王倡為義舉,兵皆缟素,席卷三秦,立降二魏,虜豹斬悅,破趙誅馀,非兵之強也,德之召也。
所向風靡,罔不順服。
獨燕未附,甯知命之所歸乎?方今兵屯趙城,遺書北指,若能倒戈納款,憫恤民命,不失封王,分茅百世。
趙鑒不遠,王其思之! 燕王看書畢,因問随何曰:“漢王兵敗睢水,寄足荥陽,王業未定,何言天命之可歸乎?”何曰:“大王所見誤矣!不觀大敗,不見真命之符;不量時宜,實為井底之智。
然吾漢王雖敗睢水,而大風解圍,白光引路,使非上天默佑,何以脫此難乎?此見聖王有百靈之助也。
而荥陽駐兵以當四面,使非睿智神武,何以制天下乎?此見聖王有文武之勇也。
漢以韓信善能用兵,子房善能用智,蕭何運轉糧饷,帶甲百萬,名将雲從,大勢已定,不待智者辯論而可知也。
然西楚雖強,沐猴非人,獨夫招怨,遠不過一年,近不過數月,豈能久乎?大王不度時勢,不審成敗,而謂漢王王業未定,不亦誤乎?況今趙已滅矣!唇亡齒寒,剝床以膚,大王獨不惕兢之乎?”燕王聞随何之言,深加歎賞,遂召蒯徹附耳曰:“随何之言,深為有理。
爾若見信,當斟酌可否,不必多費頰舌也。
”蒯徹曰:“臣若到彼,觀其動靜,自有處決!料不辱君之命也。
”燕王款侍随何,即令蒯徹往趙國來。
不知如何說信?且看下回分解。
信見縛左車至,大喜,重賞軍士,急下帳親釋左車之縛,東向而坐,西向師事之。
因問曰:“仆欲北攻燕,東伐齊,若何而有功?”李左車曰:“亡國之夫,不可以圖存;敗軍之将,不可以語勇。
”信曰:“百裡奚居虞而虞亡,之秦而秦霸,非愚于虞,而智于秦也,但用與不用,聽與不聽耳。
向使成安君聽子之計,仆亦遭擒矣;惟不聽子之計,是信得以取趙也。
”因再三懇求曰:“仆實委心請計,願子勿辭。
”左車曰:“臣聞智者千慮,必有一失,愚者千慮,必有一得,故曰狂夫之言,聖人擇焉。
顧恐臣計,未必足用,願效愚忠,為将軍言之。
且将軍虜魏豹,擒夏悅,以成安君有百戰百勝之計,一旦而失之,軍敗高邑,身死■上,一舉而下井陉,不終朝破趙二十萬衆。
将軍名聞海内,威振天下,農夫莫不辍耕釋耒,揄衣甘食,傾耳以待命者,将軍之所長也。
然衆勞卒疲,其實難用,舉疲敝之兵,頓之燕堅城之下,相持日久,力不能拔,勢屈糧竭,弱燕不服,齊竟自強,又先劉項之權,未有所分,此将軍之短也,故善用兵者,不以短擊長,而以長擊短也。
今将軍若以兵擊燕,恐難取勝也。
”信曰:“以先生之言,必何如而後可?”左車曰:“方今為将軍計,莫如按兵休用,鎮撫趙城,百裡之内,牛酒日至,以享士大夫,三軍又得飽食,北向于燕,使彼終日恐怖,然後遣一舌辯之士,奉尺幅之書,陳其利害,彰将軍之所長,燕一聞之,不敢不聽從。
燕既聽從,使宣言者東告于齊,齊必從風而服,雖有智者不知其為齊計矣。
如此則天下可圖也。
兵固有先聲而後實者,其此之謂乎?”信曰:“謹如先生之言,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也。
”即作書差随何為使,前往說燕。
韓信屯兵于趙城不動。
随何持書,前到燕國。
卻說燕王聞韓信破趙,斬成安君于■水,兵勢大振,燕中百姓,一日十數驚,燕王亦甚恐怖,召謀士蒯通議計。
蒯通曰:“韓信兵勢雖大振,而屢經戰陣,三軍疲勞,定暫屯兵于趙城,且不舉動,目下差人下書,欲大王歸降。
大王且未可遽然輕許,容臣到彼,看事勢何如,可說則說,可降則降,臣自有斟酌也。
”言未畢,果有左右來報,韓信差随何下書。
燕王召随何相見。
何持書上,燕王拆書觀看,書曰: 漢大将軍韓信緻書燕王麾下:信聞天命靡常,惟歸有德。
秦惟無道,滅絕墳典,殘虐百姓;繼以項氏,益肆暴酷,放弑義帝,惡貫于天,海内震号,神人共憤。
漢王倡為義舉,兵皆缟素,席卷三秦,立降二魏,虜豹斬悅,破趙誅馀,非兵之強也,德之召也。
所向風靡,罔不順服。
獨燕未附,甯知命之所歸乎?方今兵屯趙城,遺書北指,若能倒戈納款,憫恤民命,不失封王,分茅百世。
趙鑒不遠,王其思之! 燕王看書畢,因問随何曰:“漢王兵敗睢水,寄足荥陽,王業未定,何言天命之可歸乎?”何曰:“大王所見誤矣!不觀大敗,不見真命之符;不量時宜,實為井底之智。
然吾漢王雖敗睢水,而大風解圍,白光引路,使非上天默佑,何以脫此難乎?此見聖王有百靈之助也。
而荥陽駐兵以當四面,使非睿智神武,何以制天下乎?此見聖王有文武之勇也。
漢以韓信善能用兵,子房善能用智,蕭何運轉糧饷,帶甲百萬,名将雲從,大勢已定,不待智者辯論而可知也。
然西楚雖強,沐猴非人,獨夫招怨,遠不過一年,近不過數月,豈能久乎?大王不度時勢,不審成敗,而謂漢王王業未定,不亦誤乎?況今趙已滅矣!唇亡齒寒,剝床以膚,大王獨不惕兢之乎?”燕王聞随何之言,深加歎賞,遂召蒯徹附耳曰:“随何之言,深為有理。
爾若見信,當斟酌可否,不必多費頰舌也。
”蒯徹曰:“臣若到彼,觀其動靜,自有處決!料不辱君之命也。
”燕王款侍随何,即令蒯徹往趙國來。
不知如何說信?且看下回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