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回知漢興陵母伏劍

關燈
,探聽楚兵消息,有無防備,好作區處,起更時,隻見小卒來報:”楚軍安營,俱休息定,并無提備。

    ”王陵須兵五千,打赤幟,開了城,蜂擁而來,楚兵正睡熟,王陵暗傳令放炮,隻五百炮手,四邊放起來,五千人馬,殺入楚營,如十萬甲兵,從天而降,楚兵又無準備,急遽驚起,眼尚朦胧,如何對敵?反自相踐踏。

    王陵左沖右突,如入無人之境,殺得屍橫遍野,血流成河。

    霸王急起披挂上馬,四面觀望,見一大将挺槍往來,領兵沖殺。

    霸王大喝一聲,舉槍直取來将,來将舉槍交還,二十回合,其人敗走,領五千兵沖殺出營,已将五鼓矣。

     霸王問軍士:“此是何人?”有小卒曰:“此漢将王陵也。

    ”霸王暗思:“此人槍法,與其他不同,今日不除,後必為患。

    ”急拍馬正欲追趕,季布、鐘離昧、龍且俱列馬頭前止之曰:“不可,漢兵得勝,一路俱有準備,城上火起,城下人馬如鐵桶相似,此必韓信之遺計也。

    陛下且檢點傷殘人馬,緊急将陵母取來,以劍伏身,監在營中,使人與王陵說知,王陵為人最孝,聞此決來歸降,王陵若降,荥陽可破也。

    ”霸王曰:“然。

    ”即差人星夜赴彭城,取陵母赴軍前來不題。

     卻說王陵得勝,領得勝兵計點隻傷折一百多人,大殺楚兵,并自相踐踏,死者共三萬餘人,回見漢王,王曰:“将軍一夜殺楚兵三萬,以霸王之勇尚退三十裡,将軍之名,威振關中矣!”王陵曰:“知楚兵遠來困乏,因此乘其無備,殺此一陣,霸王尚屯于此,不久仍來攻城,不可不急為計處也。

    ”張良、陳平曰:“韓元帥征魏,聞有捷音,料将回兵,不若且嚴守荥陽,以待韓信兵到,再為區處。

    ”王曰:“善,”遂令三軍預備炮石灰罐,四門嚴守。

     一連十數日,楚漢并不交戰。

    隻見城下忽有巡哨小卒來報,有楚使至,請王将軍相見。

    王陵聞說,急上城,見楚使曰:“将軍之老母,今取在楚營,欲見将軍一面,若将軍遲去,霸王決壞老母,使将軍為不孝之子,萬代罵名不朽也。

    ”王陵聽說,放聲大哭,淚如雨下,急來告漢王曰:“臣母今年七十有餘,臣生不能孝養一日,反遭此缧绁之苦,今楚使欲臣往見一面,臣雖赴劍萬死,亦當急趨往見也。

    臣身雖在楚,此心實在大王,決不為楚效力也。

    ”張良曰:“将軍誤矣!前日将軍殺楚兵數萬,今隻聽楚使一言,即趨入虎穴,自蹈死亡,此匹夫之見也,又未審老母果在楚營否,豈可遽然往見?須另差一人,親見老母,看有甚言語,讨數手字,果然欲将軍往見,那時見之未晚也。

    豈可不察存亡而往見耶?”王陵聽說,即哀告漢王。

    王即差謀士叔孫通,前到楚營,朝見霸王。

    王曰:“王陵居住沛縣,不歸降于我,随着劉邦為惡,今已将其母,拘系于此。

    若早歸降,使子母相見完聚,若仍複抗違,即斬其母,使王陵為萬代罪人也。

    ”叔孫通曰:“願請陵母一見。

    ”霸王左右将陵母押過來,與叔孫通相見。

    隻見陵母以劍伏身,蓬首而跪,叔孫通心甚不忍。

    陵母曰:“公乃何人也?”叔孫通曰:“某乃漢使叔孫通也。

    ”母曰:“公來何為?”通曰:“老母之子王陵,聞母受苦,即欲降楚來見,惟恐不的,漢王故差某來,求老母手筆數字,方着王陵降楚,以事奉老母。

    ”母曰:“是何言欤!漢王寬仁大度長者,吾子事之,得其主矣!豈可因妾而懷二心?望公情與王陵。

    善事漢王,早建奇功,為漢代名臣,妾雖死之日,猶生之年也。

    ”言罷,遂伏劍自殺。

    叔孫通急欲救時,陵母頭已落地。

    滿營中莫不贊歎。

     卻說陵母伏劍而死,霸王聞知,大怒曰:“老媪何其太愚如此?當碎其屍以号令三軍!”季布等拜伏奏曰:“不可!陵母雖亡,當存其屍,歸葬沛縣,使王陵身雖在漢,而此心終有思歸之念。

    蓋父母墳墓,乃木本水源也。

    他日或命一能言之士,陳說根本,王陵素有孝名,聞言動心,必降楚也。

    若今号令軍前,愈傷其心,無複有降楚之意。

    ”霸王從其言,即差人收拾陵母屍首,歸葬沛具。

    随召叔孫通曰:“汝可回榮陽說與漢王并王陵,快早歸降,倘打破城,死無葬地也。

    ”叔孫通近霸王前道一言,就使楚兵倒戈荥陽解圍。

    不知說甚言?且看下回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