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回 世輔計擒撒離喝
關燈
小
中
大
紹興九年春正月,帝意決于和議,命直學士院樓火召草赦文赦天下,使民間知之。
其略曰:“乃上穹開悔過之期,而大金報許和之約。
割河南之境土歸我輿圖,戢宇内之幹戈用全民命。
”張浚在永州聞之,上疏雲。
疏曰:燕雲之舉,其鑒不遠。
虜自宣和以來,挾詐反複,傾我國家,蓋非可結以恩信,事以仁義者。
借令虜中有故,上下紛雜。
天屬盡歸,河南遂複,我必得其厚賜,謹守信誓。
數年之後,人情益解,士氣潛消。
彼或内變既平,指股造釁,肆無厭之欲,發難從之請,其将何辭以對。
顧事理可憂又有甚于此者。
陛下積意兵政,将士漸孚。
一旦北面事虜,聽其号令,比肩遣使,接武求盟,小大将帥,孰不解體?陛下方經理河南而有之,臣知其無與赴功而共奪者也。
蓋自堯舜以來,人主掩有天下,非兵無以立國,未聞委質夷狄可以削平禍難。
遠而石晉,近而叛豫。
着人耳目,曆曆可想。
戰國之時,楚懷王入觐于秦,一往不返,逮今千載之下,為之痛心,由辨之不早也。
漢高祖知項羽之寡恩少義,其和不可恃,故雖再敗固陵,甘心不悔。
茲二事足為今之戒矣。
前後凡五上疏,皆不報。
嶽飛在鄂州聞金将歸河南地,上言:“金人不可信,和好不可恃,相臣謀國不臧,恐贻後世譏。
”高宗以浚疏示秦桧。
桧曰:“此書生見矣,豈識國之大體。
陛下宜自主之。
”桧因是銜于浚也。
及赦至鄂州,嶽飛上表賀赦,寓和議未便之意。
表曰:婁欽獻年于漢帝,魏绛發策于晉公,皆盟墨未幹,顧口血猶在,俄驅南牧之馬,旋興北伐之師。
蓋夷虜不情,而犬羊無信。
莫守金石之約,難充溪壑之求。
圖暫安而解倒懸,猶雲可也;顧長慮而尊中國,豈其然乎。
臣奉遇明時,獲睹盛事。
身居将阃,功無補于涓埃;口誦诏書,面有漸于軍旅。
尚作聰明而過慮,徒懷猶豫以緻疑。
謂無事而請和者謀,恐卑詞而益币者進。
願定謀于全勝,期收地于兩河。
唾手燕雲,終欲複仇而報國;誓心天地,當令稽首以稱藩。
疏入,秦桧益怒,遂成仇隙。
吳璘在熙州見赦下,其幕客欲拟為賀表以進。
吳璘愀然曰:“在朝廷休兵息民,誠天下慶。
但璘等叨竊俸祿,不能宣國威靈,亦可愧矣。
爾諸将既欲上賀,但當待罪稱謝可也。
”衆皆然之。
知廣州連南夫、監明州比較務楊偉上書,極言和議之失,秦桧深怒之。
帝雖數覽谏疏,而意終不回。
初,史館校勘範如圭以秦桧力建和議,用書責秦桧曲學倍師、忘仇辱國之罪,且曰:“公不喪心病狂,奈何為此;必遺臭萬世矣。
”及金人歸河南地,桧自誇以為功,如圭入對内廷,言兩京之版圖既入,則九廟八陵瞻望咫尺。
今朝陵之使未遣,何以慰神靈萃民志乎?帝泣然淚下曰:“非卿不聞此言。
”即遣判大宗事士亻?竣兵部侍郎張焘,詣河南修奉陵寝。
士亻?、張焘領命,辭帝出蔡颍地界,傳高宗複理河南诏旨。
河南百姓歡迎夾道,以喜以泣,曰:“久隔王化,不想今日複為宋民矣。
”因各具羊酒以迎。
士亻?遂入柏城,遍視陵寝故址,為金人所過,盡為廢地。
亻?與焘嗟呀不已。
乃召集當地軍民,披曆榛莽,随宜葺治。
不半月間,陵寝為之一新。
士亻?治禮畢,複宣以天子恩澤于士民而還。
入見高宗,具表奏知。
高宗大悅,诏封士亻?為齊安郡王。
張焘奏疏曰:“金人之禍,上及山陵。
雖殄滅之未足以雪此恥、複此仇也。
必不可恃和盟而忘複仇之大事。
”帝曰:“朕遣卿前往修奉陵寝,其諸陵寝何如?”焘愀然莫對,唯言:“萬世不可忘此賊。
”帝黯然,命之退。
秦桧聞而患之,出焘知成都府。
話分兩頭。
卻說青澗人李世輔,自唐以來,世襲蘇尾。
九族巡檢。
宋建炎中,世輔年十七歲,随父李永奇出入行陣,勇健善戰。
金人陷鄜延,宣撫使王庶募勇者,世輔應募起,屢立偉功。
庶大奇之,遷副将,命守延安。
金人陷延安,永奇父子被捕。
兀朮聞世輔骁勇,授永奇父子官,令之歸順。
永奇聚衆泣曰:“我宋臣也,世襲國恩,今不能為主守故疆,乃為彼用耶?”戒世輔曰:“汝若得乘機,即歸本朝,無以我故貳其志,事成我亦不朽矣。
”會兀朮遣人授世輔同州知州,永奇僞受命,與世輔由同州入南山,乃金人往來驿路。
永奇謂子曰:“汝可于此擒其酋賊,疾渡洛渭,從商虢歸朝。
若出此地,須密報我知,我當以兵複取延安而歸。
不然,吾以死報宋君矣。
”世輔辭了父,單騎迳赴同州,入府視事,遺黃士成謂之曰:“爾為我持書申蜀至吳報知中國,吾父子欲複延安歸朝,可遣兵于吳中接應。
”士成接書迳出吳中去了。
忽報金撒離喝因侵宋地失利,回軍經同州。
世輔與部衆議曰:“撤離喝既來,吾當以計擒
其略曰:“乃上穹開悔過之期,而大金報許和之約。
割河南之境土歸我輿圖,戢宇内之幹戈用全民命。
”張浚在永州聞之,上疏雲。
疏曰:燕雲之舉,其鑒不遠。
虜自宣和以來,挾詐反複,傾我國家,蓋非可結以恩信,事以仁義者。
借令虜中有故,上下紛雜。
天屬盡歸,河南遂複,我必得其厚賜,謹守信誓。
數年之後,人情益解,士氣潛消。
彼或内變既平,指股造釁,肆無厭之欲,發難從之請,其将何辭以對。
顧事理可憂又有甚于此者。
陛下積意兵政,将士漸孚。
一旦北面事虜,聽其号令,比肩遣使,接武求盟,小大将帥,孰不解體?陛下方經理河南而有之,臣知其無與赴功而共奪者也。
蓋自堯舜以來,人主掩有天下,非兵無以立國,未聞委質夷狄可以削平禍難。
遠而石晉,近而叛豫。
着人耳目,曆曆可想。
戰國之時,楚懷王入觐于秦,一往不返,逮今千載之下,為之痛心,由辨之不早也。
漢高祖知項羽之寡恩少義,其和不可恃,故雖再敗固陵,甘心不悔。
茲二事足為今之戒矣。
前後凡五上疏,皆不報。
嶽飛在鄂州聞金将歸河南地,上言:“金人不可信,和好不可恃,相臣謀國不臧,恐贻後世譏。
”高宗以浚疏示秦桧。
桧曰:“此書生見矣,豈識國之大體。
陛下宜自主之。
”桧因是銜于浚也。
及赦至鄂州,嶽飛上表賀赦,寓和議未便之意。
表曰:婁欽獻年于漢帝,魏绛發策于晉公,皆盟墨未幹,顧口血猶在,俄驅南牧之馬,旋興北伐之師。
蓋夷虜不情,而犬羊無信。
莫守金石之約,難充溪壑之求。
圖暫安而解倒懸,猶雲可也;顧長慮而尊中國,豈其然乎。
臣奉遇明時,獲睹盛事。
身居将阃,功無補于涓埃;口誦诏書,面有漸于軍旅。
尚作聰明而過慮,徒懷猶豫以緻疑。
謂無事而請和者謀,恐卑詞而益币者進。
願定謀于全勝,期收地于兩河。
唾手燕雲,終欲複仇而報國;誓心天地,當令稽首以稱藩。
疏入,秦桧益怒,遂成仇隙。
吳璘在熙州見赦下,其幕客欲拟為賀表以進。
吳璘愀然曰:“在朝廷休兵息民,誠天下慶。
但璘等叨竊俸祿,不能宣國威靈,亦可愧矣。
爾諸将既欲上賀,但當待罪稱謝可也。
”衆皆然之。
知廣州連南夫、監明州比較務楊偉上書,極言和議之失,秦桧深怒之。
帝雖數覽谏疏,而意終不回。
初,史館校勘範如圭以秦桧力建和議,用書責秦桧曲學倍師、忘仇辱國之罪,且曰:“公不喪心病狂,奈何為此;必遺臭萬世矣。
”及金人歸河南地,桧自誇以為功,如圭入對内廷,言兩京之版圖既入,則九廟八陵瞻望咫尺。
今朝陵之使未遣,何以慰神靈萃民志乎?帝泣然淚下曰:“非卿不聞此言。
”即遣判大宗事士亻?竣兵部侍郎張焘,詣河南修奉陵寝。
士亻?、張焘領命,辭帝出蔡颍地界,傳高宗複理河南诏旨。
河南百姓歡迎夾道,以喜以泣,曰:“久隔王化,不想今日複為宋民矣。
”因各具羊酒以迎。
士亻?遂入柏城,遍視陵寝故址,為金人所過,盡為廢地。
亻?與焘嗟呀不已。
乃召集當地軍民,披曆榛莽,随宜葺治。
不半月間,陵寝為之一新。
士亻?治禮畢,複宣以天子恩澤于士民而還。
入見高宗,具表奏知。
高宗大悅,诏封士亻?為齊安郡王。
張焘奏疏曰:“金人之禍,上及山陵。
雖殄滅之未足以雪此恥、複此仇也。
必不可恃和盟而忘複仇之大事。
”帝曰:“朕遣卿前往修奉陵寝,其諸陵寝何如?”焘愀然莫對,唯言:“萬世不可忘此賊。
”帝黯然,命之退。
秦桧聞而患之,出焘知成都府。
話分兩頭。
卻說青澗人李世輔,自唐以來,世襲蘇尾。
九族巡檢。
宋建炎中,世輔年十七歲,随父李永奇出入行陣,勇健善戰。
金人陷鄜延,宣撫使王庶募勇者,世輔應募起,屢立偉功。
庶大奇之,遷副将,命守延安。
金人陷延安,永奇父子被捕。
兀朮聞世輔骁勇,授永奇父子官,令之歸順。
永奇聚衆泣曰:“我宋臣也,世襲國恩,今不能為主守故疆,乃為彼用耶?”戒世輔曰:“汝若得乘機,即歸本朝,無以我故貳其志,事成我亦不朽矣。
”會兀朮遣人授世輔同州知州,永奇僞受命,與世輔由同州入南山,乃金人往來驿路。
永奇謂子曰:“汝可于此擒其酋賊,疾渡洛渭,從商虢歸朝。
若出此地,須密報我知,我當以兵複取延安而歸。
不然,吾以死報宋君矣。
”世輔辭了父,單騎迳赴同州,入府視事,遺黃士成謂之曰:“爾為我持書申蜀至吳報知中國,吾父子欲複延安歸朝,可遣兵于吳中接應。
”士成接書迳出吳中去了。
忽報金撒離喝因侵宋地失利,回軍經同州。
世輔與部衆議曰:“撤離喝既來,吾當以計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