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九回 議求和王倫使金
關燈
小
中
大
職胡王呈、朱松、張擴、淩景、夏常明、範如圭、馮時可、許忻、趙雍,皆極言不可和。
李綱亦上疏雲。
疏曰:朝廷使王倫使金國奉迎梓宮,往返屢矣。
今倫之歸與虜使偕,乃以诏谕江南為名,不着國号而日江南,不雲通問而日诏谕,此何禮也?臣在還方,不知其曲折,然以愚意料之,虜為此名以遣使,其邀欲有五:必降诏書,欲陛下屈體降禮以聽受,一也;必有赦文,欲朝廷宣布頒示郡縣,二也;必立約束,欲陛下奉藩稱臣禀其号令,三也;必求我賂,廣其數目,使我坐困,四也;必求割地,以江南為界,五也。
此五者,朝廷從其一則大事去矣。
金人變詐不測,貪婪無厭。
縱使聽其诏令,奉藩稱臣,其志猶未已。
必繼有号召,或使親迎梓宮,或使單車入觐,或使移易将相,或使改革政事,或竭取賦稅,或?削土宇。
從之則無有紀極,一不從則前功盡廢,反為兵端。
以謂權時之宜,聽其邀求可無悔者,非愚則誣也。
伏望陛下思之。
高宗覽其疏,置而不問。
樞密院編修胡铨抗疏言曰。
疏曰:臣謹按王倫本一邪狎小人,市井無賴,頃緣宰臣無識,遂舉以使虜,專務詐誕,欺罔天聽,驟得美官,天下之人,切齒唾罵。
今者無故誘緻虜使,以诏谕江南為名,是欲臣妾我也,是欲劉豫我也。
夫天下者,祖宗之天下也。
陛下所居之位,祖宗之位也。
奈何以祖宗之天下為金虜之天下,以祖宗之位為金虜藩臣之位?陛下一屈膝,則祖宗廟社之靈盡污夷狄,祖宗數百年之赤子盡為左衽,朝廷宰執盡為陪臣,天下士大夫皆當裂寇毀冕,變為胡服。
異時豺狼無厭之求,安知不加我以無禮如劉豫也。
今倫之議曰:我一屈膝則梓宮可還,太後可複,淵聖可歸,中原可得。
嗚呼! 自變故以來,主和議者誰不以此說口舀陛下哉,然而卒無一驗,則虜之情僞已可知矣。
而陛下尚不覺悟,竭力膏血不恤,忘國大仇而不報,含垢忍恥,舉天下而臣之甘心焉。
就令虜決可和,盡如倫議,天下後世謂陛下何如王?況醜虜變詐百出,而倫又以奸邪濟之,梓宮決不可還,太後決不可複,淵聖決不可歸,中原決不可得。
而此膝一屈不可複伸,國勢淩夷不可複振,可為痛哭流涕長歎息矣!今内而百宮,外而軍民,萬口一啖,皆欲食倫之肉。
謗議洶洶,陛下不聞。
正恐一旦變作,禍且不測。
臣竊謂不斬王倫,國之存亡未可知也。
雖然,倫不足道也。
秦桧以腹心大臣而亦為之。
陛下有堯舜之資,桧不能緻君如唐虞,而欲道陛下如石晉。
孔子曰:微管仲,吾其被發左衽矣。
夫管仲,霸者之佐耳,尚能變左衽之區而為衣裳之會。
秦桧,大國之相也,反驅衣冠之俗而為左衽之鄉。
則桧也,不惟陛下之罪人,實管仲之罪人矣。
孫近傅會桧議,遂得參政。
天下望治,有如饑渴,而近伴食中書,漫不敢可否事。
桧曰可和,近亦曰可和。
桧曰天子當拜,近亦曰當拜。
臣嘗至政事堂,三發問而近不答,但曰:“已今台谏侍從議矣。
嗚呼,參贊大政,徒取充位如此,有如虜騎長驅,尚能折沖禦侮耶?臣竊謂桧、近亦可斬也。
臣備員樞屬,義不與桧等共戴天。
區區之心願斷二人頭,竿之蒿街。
然後羁留虜使,責以無禮,徐興問罪之師。
則三軍之士,不戰而氣自倍。
不然,臣有赴東海而死,甯能處小朝廷求活耶。
疏上,高宗讀之不悅。
秦桧以铨狂妄兇悖,鼓衆劫其短處,持诏除去官職,編管韶州随住,仍降诏播傳中外。
範如圭同給舍台谏及朝臣交章救之,曰:“胡铨奏疏,惟知有君而已,其它非所恤。
今其所論,忠言也。
陛下降诏中外,欲遠審之。
後日誰複有言為陛下開陣,是陛下欲求和議得失,終無以應之者矣。
乞聖慈寬其谪貶,以為言路勸。
”高宗見奏,下诏再拟之。
秦桧迫于公議,次日改铨監廣州都監倉。
時宜興進士吳師古刊其疏章于木,金人募之者至上千金。
朝士陳剛中聞胡铨改谪廣州,以啟書賀之曰:“相公此去,可保後計矣。
”秦桧恨師古、剛中,即谪剛中知虔州安遠縣,師古坐流袁州,後皆死焉。
晏敦複謂人曰:“頃言秦桧奸妄,諸君不信。
今方專國,便敢出入人罪,他日何所不至耶。
”自是谏和議者,皆被貶黜。
帝以韋後将還,命作慈甯宮以待之。
李綱亦上疏雲。
疏曰:朝廷使王倫使金國奉迎梓宮,往返屢矣。
今倫之歸與虜使偕,乃以诏谕江南為名,不着國号而日江南,不雲通問而日诏谕,此何禮也?臣在還方,不知其曲折,然以愚意料之,虜為此名以遣使,其邀欲有五:必降诏書,欲陛下屈體降禮以聽受,一也;必有赦文,欲朝廷宣布頒示郡縣,二也;必立約束,欲陛下奉藩稱臣禀其号令,三也;必求我賂,廣其數目,使我坐困,四也;必求割地,以江南為界,五也。
此五者,朝廷從其一則大事去矣。
金人變詐不測,貪婪無厭。
縱使聽其诏令,奉藩稱臣,其志猶未已。
必繼有号召,或使親迎梓宮,或使單車入觐,或使移易将相,或使改革政事,或竭取賦稅,或?削土宇。
從之則無有紀極,一不從則前功盡廢,反為兵端。
以謂權時之宜,聽其邀求可無悔者,非愚則誣也。
伏望陛下思之。
高宗覽其疏,置而不問。
樞密院編修胡铨抗疏言曰。
疏曰:臣謹按王倫本一邪狎小人,市井無賴,頃緣宰臣無識,遂舉以使虜,專務詐誕,欺罔天聽,驟得美官,天下之人,切齒唾罵。
今者無故誘緻虜使,以诏谕江南為名,是欲臣妾我也,是欲劉豫我也。
夫天下者,祖宗之天下也。
陛下所居之位,祖宗之位也。
奈何以祖宗之天下為金虜之天下,以祖宗之位為金虜藩臣之位?陛下一屈膝,則祖宗廟社之靈盡污夷狄,祖宗數百年之赤子盡為左衽,朝廷宰執盡為陪臣,天下士大夫皆當裂寇毀冕,變為胡服。
異時豺狼無厭之求,安知不加我以無禮如劉豫也。
今倫之議曰:我一屈膝則梓宮可還,太後可複,淵聖可歸,中原可得。
嗚呼! 自變故以來,主和議者誰不以此說口舀陛下哉,然而卒無一驗,則虜之情僞已可知矣。
而陛下尚不覺悟,竭力膏血不恤,忘國大仇而不報,含垢忍恥,舉天下而臣之甘心焉。
就令虜決可和,盡如倫議,天下後世謂陛下何如王?況醜虜變詐百出,而倫又以奸邪濟之,梓宮決不可還,太後決不可複,淵聖決不可歸,中原決不可得。
而此膝一屈不可複伸,國勢淩夷不可複振,可為痛哭流涕長歎息矣!今内而百宮,外而軍民,萬口一啖,皆欲食倫之肉。
謗議洶洶,陛下不聞。
正恐一旦變作,禍且不測。
臣竊謂不斬王倫,國之存亡未可知也。
雖然,倫不足道也。
秦桧以腹心大臣而亦為之。
陛下有堯舜之資,桧不能緻君如唐虞,而欲道陛下如石晉。
孔子曰:微管仲,吾其被發左衽矣。
夫管仲,霸者之佐耳,尚能變左衽之區而為衣裳之會。
秦桧,大國之相也,反驅衣冠之俗而為左衽之鄉。
則桧也,不惟陛下之罪人,實管仲之罪人矣。
孫近傅會桧議,遂得參政。
天下望治,有如饑渴,而近伴食中書,漫不敢可否事。
桧曰可和,近亦曰可和。
桧曰天子當拜,近亦曰當拜。
臣嘗至政事堂,三發問而近不答,但曰:“已今台谏侍從議矣。
嗚呼,參贊大政,徒取充位如此,有如虜騎長驅,尚能折沖禦侮耶?臣竊謂桧、近亦可斬也。
臣備員樞屬,義不與桧等共戴天。
區區之心願斷二人頭,竿之蒿街。
然後羁留虜使,責以無禮,徐興問罪之師。
則三軍之士,不戰而氣自倍。
不然,臣有赴東海而死,甯能處小朝廷求活耶。
疏上,高宗讀之不悅。
秦桧以铨狂妄兇悖,鼓衆劫其短處,持诏除去官職,編管韶州随住,仍降诏播傳中外。
範如圭同給舍台谏及朝臣交章救之,曰:“胡铨奏疏,惟知有君而已,其它非所恤。
今其所論,忠言也。
陛下降诏中外,欲遠審之。
後日誰複有言為陛下開陣,是陛下欲求和議得失,終無以應之者矣。
乞聖慈寬其谪貶,以為言路勸。
”高宗見奏,下诏再拟之。
秦桧迫于公議,次日改铨監廣州都監倉。
時宜興進士吳師古刊其疏章于木,金人募之者至上千金。
朝士陳剛中聞胡铨改谪廣州,以啟書賀之曰:“相公此去,可保後計矣。
”秦桧恨師古、剛中,即谪剛中知虔州安遠縣,師古坐流袁州,後皆死焉。
晏敦複謂人曰:“頃言秦桧奸妄,諸君不信。
今方專國,便敢出入人罪,他日何所不至耶。
”自是谏和議者,皆被貶黜。
帝以韋後将還,命作慈甯宮以待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