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八回 金熙宗廢谪劉豫

關燈
則答以‘君臣之分已定’;問地界,則答以‘大河為界’。

    二事使者之大旨,或不從則已。

    ”王倫受命,即辭帝而行。

    迤逦至會甯,朝見金主,道以高宗之意。

    金主聞奏未決。

    會撻懶從河南回,奏曰:“既中國與陛下講和,請以廢齊王舊地與宋。

    至于梓宮及韋後,尚容再議。

    ”金主命群臣證之,斡本言曰:“若還河南故地,宋若得志,他日雖有數十萬雄兵,亦不可得也。

    ”力陳不可。

    東京留守完顔宗隽曰:“我以地與宋,宋必德我,何以不可?”完顔宗憲折之曰:“我俘宋人父兄,怨非一日,君複資以土地,是助仇也,何德之有?勿與為計之善。

    ”蒲盧虎與撻懶、宗隽執議以河南、陝西地還宋,必有厚報。

    金主從之,遂遣太原少尹烏輪思謀及太常少卿石慶與王倫同來宋國,先議歲貢定分之禮,然後歸其故地,不在話下。

     紹興八年春正月,高宗與廷臣複議定都之所。

    或言臨安天下之勝,真帝王都也,請車駕幸此。

    參知政事張守言:“建康自六朝為帝王都,氣象雄偉。

    且據都會以經理中原,懷其險阻以捍禦強敵。

    陛下席未暖,今又巡幸,百司六軍有勤動之苦,民力邦用有頗費之憂,願少安于此,以系中原民心。

    ”帝以問趙鼎。

    鼎曰:“依臣所拟,臨安為上,建康次之。

    ”帝遂從鼎等所奏,即日下诏巡幸臨安。

    衆百官一齊随大駕至臨安,自是以為定都矣。

    張守遂力求去。

    帝以劉大中參知政事,王庶為樞密副使,以張宗顔知盧州,徙劉锜屯鎮江,秦桧為尚書右仆射兼樞密使。

    桧既相,诏命下,朝士相賀。

    獨吏部侍郎晏敦複有憂色,曰:“奸佞之人為相,國事壞矣!忠臣死矣!”聞者皆以其言為過。

     忽閣門大使奏金國遣人來複命,帝召入。

    王倫與烏陵思謀及石慶朝見高宗,備奏來意。

    高宗謂群臣曰:“若是先帝梓宮果有還日,便遲數年無傷。

    隻母後韋氏年高,朕朝夕思念,願得早歸國以惬朕懷,是望和議早成也。

    ”趙鼎、劉大中力陳不可。

    帝着令金國使臣暫于館驿停止,仍遣王倫如金。

    次日,複與諸僚商議其事。

    秦桧奏曰:“陛下屈己稱臣而專主和議者,此人主之大孝也。

    群臣見主上稱臣于外國而憤怒不平,乃人臣之至忠也。

    今臣僚畏首尾,多持兩端,此不足與斷大事。

    若陛下決欲講和,乞專與臣議,勿許群臣得預,則事斯成矣。

    ”帝曰:“朕獨委卿主行。

    ”桧曰:“臣恐未便。

    望陛下更思三日,容臣别奏。

    ”又三日,桧複留身奏事。

    帝意欲和甚堅,桧奏猶以為未也,複進前說。

    又三日,桧複留身奏事,知帝意不移,乃奏曰:“臣如今為陛下主和議之策,容臣退思以具奏。

    ”帝許之。

    桧即退出,與中書舍人勾龍如淵議曰:“廷臣不預和議者,惟趙鼎、劉大中二人執堅,君有何計排之?吾當重報于汝。

    ”勾龍如淵曰:“相公為天下大計,而邪說橫起,盍不擇人為台谏,使盡系去之,則事定矣。

    ”桧大喜,次日奏帝,即擢如淵為禦史中丞。

    如淵随劾奏異議者,帝遂罷趙鼎出知紹興府,劉大中罷參知政事職,卒成桧志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