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七回 嶽飛奏請立皇儲

關燈
紹興七年正月,有徙都建康之命,作太廟。

    帝謂輔臣曰:“宣和皇後春秋高邁,朕思之不遑甯處,今屈己講和,正為此耳。

    ”言罷号恸甚戚。

    翰林學士朱震奏曰:“陛下可循唐建中故事,請遙尊為皇太後,亦盡陛下孝思之意。

    ”帝從之。

    廷臣有舉議北征者。

    高宗召嶽飛赴行在。

    春三月,嶽飛扈從至建康,帝升嶽飛為湖北京西宣撫使進拜太尉,以王德、郦瓊兵屬之。

     诏德、瓊曰:“卿聽飛節制,如朕親行。

    ”時韓世忠、張浚皆久貴立功,而飛少曾事俊為其列将,一旦拔起,爵位與齊,俊深忌之,始與之有隙矣。

    嶽飛每朝見,數以恢複為意,以為劉豫者,金人之屏蔽,必先去之,然後可圖。

    帝詳問其進取之機,飛因慷慨手疏上言。

    疏曰:臣自國家變故,以來陛下于戎伍,實有緻身報國複仇雪恥之心。

    仗社稷威靈,粗立薄效。

    陛下錄臣微勞,擢自布衣,曾未十年,官至太尉。

    一介賤微,寵榮超躐,有逾涯分。

    又蒙益臣軍馬,使濟恢圖。

    臣實何人,敢不報稱。

     臣謂金人立劉豫于河南,蓋欲荼毒中原,以中國而攻中國,粘罕因得休兵觀釁。

    望陛下假臣日月,得便提兵直趨京洛,據河陽陝府潼關以号召五路叛将。

    叛将既還,王師前進,彼必棄汴而走河北,京畿陝右可以盡複。

    然後分兵浚、滑,經略兩河,則劉豫成擒,金人可滅。

    社稷長久之計,實在此舉。

     帝覽疏大悅,曰:“有臣如此,顧複何憂。

    進止之機,朕不中制。

    ”複召至寝閣,命曰:“中興之事一以委卿。

    ”飛退出,遂圖大舉。

     會帝以秦桧為樞密使,欲專主和議。

    及聞嶽飛陳北伐之計,深忌之,言于帝曰:“嶽飛所志,宏略過人,陛下可诏之詣都督府措置邊務,必見成效。

    ”帝從之,即下诏着令嶽飛詣都督府參贊軍事,自是嶽飛見上有常也。

    飛因至都督府來見張浚,張浚與之握手極歡。

    二人依次序坐定,交論邊務事。

    浚謂飛曰:“副統制王德總戎已久,淮西軍所信服,吾欲以為淮西都統制,命呂祉以督府參謀領之,足下以為如何?”飛曰:“昔劉光世所部之兵,俱淮西反叛逃亡之徒,若調治制馭非其人,緻變作亂如反掌之易耳。

    況王德統制郦瓊,并列輩也,豈肯相讓。

     一旦使居其上,必然不服,緻生争端,悔之晚矣。

    且呂尚書終是書生,未曾慣習軍旅,不足以服衆。

    若依飛論,當于大将中選名高望重能服諸将者委任之,方得妥帖。

    ”浚曰:“既王德、呂祉不足任,然則張竣楊沂中其人如何?”飛曰:“張宣撫飛之舊帥也,飛足曉其人,暴而寡謀,郦瓊平昔所不信服。

    沂中比王德才相上下,豈能禦此軍哉。

    ”浚怫然曰:“浚固知非太尉不可受斯任也。

    ”飛曰:“都督以正問飛,飛不敢不盡愚情以對,豈以得軍為念哉!”張浚不悅。

    嶽飛即辭而出,自度有忤張樞密意,乃再上表乞終母制。

    表曰:草土臣嶽飛劄子奏:乞終守服,奉聖旨不允。

    伏望聖旨檢會所奏,特許臣終制。

    取進止。

    紹興七年某月日臣嶽飛謹言。

     表上,朝廷見其哀切再三,準其終服。

    诏下,嶽飛以張憲于鄂州總攝軍事,即日與子嶽雲回至江州廬山,仍守母喪服,不在話下。

     卻說張浚見嶽飛辭解兵柄,大怒,上書奏:“嶽飛所請終母之制者,實欲并領劉光世淮西之軍,因失望乃推終母喪服求去,其意實在于要君也。

    ”因保舉兵部侍郎張宗元監管嶽飛人馬。

    雖是監領,實使管之矣。

    仍擢王德為淮西都統制,領劉光世人馬,以都督府參謀軍事兵部尚書呂祉節制之。

    高宗皆準其奏。

    張宗元到鄂州,見嶽飛所演部伍井井有法,繩然不亂,嗟歎不已。

    因谕衆将曰:“嶽招讨真将才也。

    爾等一依其法操習,不可更改。

    ”張宗元即具奏曰:“鄂州軍馬上下相和,将士銳氣,人懷忠孝,皆嶽飛教養而成,乞陛下優诏複任之。

    非惟朝廷倚仗為重,雖襄漢一路亦賴之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