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六回 嶽鵬舉上表陳情

關燈
卻說高宗以齊兵已退,兀朮複歸金國,乃賜禦書止嶽飛東下,且勞問眼目之疾。

    诏曰:敕嶽飛:比屢诏提兵東下,今淮西賊遁,未有他警。

     已谕張浚從長措置,卿之大軍未可遽發也。

    如聞卿果以目疾為苦,不至妨軍務否?近差醫官疾馳往卿所看視。

    卿宜省思慮,慎服餌,安靜調養。

    故茲親筆,以示眷懷。

    故敕。

     紹興六年九月日付嶽飛。

     嶽飛承诏。

    時人馬已到九江,上疏欲乘機征剿,複取中原。

     疏進,高宗複降禦書嘉獎。

    诏曰: 敕嶽飛聞:卿目疾少愈,即提兵東下。

    委身徇國,竭節事君,于卿見之,良用嘉歎。

    今淮西既定,别無他警,卿更不須進發,且回軍鄂州屯駐。

    故茲親诏,卿宜知悉。

     故敕,紹興六年九月日付嶽飛。

     嶽飛接诏書讀罷,歎曰:“今日不乘此機會取複中原,何時能雪君父之仇而安靖天下也耶!”正是奸臣誤國,志士失心。

     言罷泣下,因作《小重山》詞一律題于壁雲。

    詞曰:昨夜寒蛩不住鳴,驚回千裡夢,已三更。

    起來獨自繞階行,人悄悄,簾外月籠明。

    白首為功名,舊山松竹老,阻歸程。

    欲将心事付瑤琴,知音少,弦斷有誰聽。

     紹興六年九月下旬,嶽飛複上表,乞終母服。

    表曰:草土臣嶽飛劄子奏:九月初五日,臣領兵至九江府,奉禦書令臣領兵回鄂州屯駐。

    伏念臣孤賤之迹,幼失所怙。

     鞠育訓導,皆自臣母。

    國家平燕雲之初,臣方束發從事軍旅。

    但期盡瘁,不知有家。

    自從陛下渡江以來,而臣母淪陷河朔。

    凡遣人相繼道路,始能搬挈得脫虜禍,因驚悸緻疾,遂以纏綿。

    臣以身服戎事,未嘗一日獲侍親側,躬緻湯藥之奉。

    今者遭此大難,茶毒哀告,每加追念,辄欲無生。

    而陛下恩眷有加,即命起複提兵東下。

    今淮西既定,别無他警。

    臣重念為人子者,生不能緻菽黍之歡,死不能終衰?之制,面顔有腼,天地弗容。

    且以孝移忠,事有本末。

    如内不克盡事親之道,外豈複有愛主之忠。

    伏望聖慈矜憐餘生,許終服制。

    取進止。

    紹興六年某月日臣嶽飛謹言。

     嶽飛表上,朝廷不允其請。

     忽張浚遣呂祉入奏邊事,高宗召進内殿。

    呂祉奏曰:“樞密近來措置邊防,一應便宜行事就緒,因遣臣具奏以聞。

    ”帝喜,顧謂尚書趙鼎曰:“朕可謂得人矣。

    今張浚治兵于外,甚得其宜,豈中原興複有望乎。

    ”鼎奏曰:“此非專出浚力,皆忠臣義士戴宋恩渥,齊願報效所為也。

    依呂祉所陳,得非掩他人之績而獨居功于浚耶。

    ”帝手诏遣呂祉于鎮江獎渝張浚。

    呂祉領诏,至鎮江見張浚。

    張浚問呂祉曰:“見君上曾有何語?”呂祉一一以趙鼎對高宗言白之。

    浚曰:“趙宰何以小觑我哉!”因懷恨之,每具表奏他事,則内語意微侵趙鼎。

    高宗遇覽張浚疏奏,謂鼎曰:“他日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