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六回 嶽鵬舉上表陳情
關燈
小
中
大
浚與卿不和,必呂祉所緻也。
”鼎奏曰:“臣初與浚同政事,蒙陛下恩寵井隆,猶如兄弟。
因呂祉離間,遂爾睽異。
今張浚成功,當使之展盡底蘊,維持國運。
浚當留,臣當去位。
乞允臣骸骨歸鄉,此陛下之盛賜也。
”帝曰:“卿志何以遽促哉。
如的願歸休,須亦待召浚還議之。
”即下诏召張浚回朝。
張浚承诏,率師還自鎮江,入見帝。
帝曰:“召卿回,欲議趙鼎去就計。
”浚奏曰:“趙鼎,國之元臣,多知舊政。
陛下宜優诏留之以理朝廷。
”高宗從張浚奏,遂寝其事。
十二月,集群臣複議遷都。
趙鼎與折彥質請帝回跸臨安,以據天下之勝,而擊中原之望。
張浚奏曰:“天下之事不倡則不起。
三歲之間,陛下一再臨江,士風百倍。
今六飛一回,人心解體。
乞乘勝攻河南,而車駕幸建康。
進則可以恢複故疆,退則以示金人不敢來寇也。
”又言劉光世沉湎酒色,驕惰不戰,不可為大将,請罷之。
趙鼎複執于帝前曰:“擒劉豫而得河南固易然耳,能保金人不内侵乎。
且光世累世為将,将卒多出其門,今無故而罷之,恐人心不安。
”浚不悅。
高宗止從張浚所議,大駕幸建康;罷劉光世淮西宣撫使職,降為萬壽觀使,以其兵隸都督府,命呂祉節制之。
趙鼎因與浚不合,求退益力。
帝允其請,罷知紹興府。
卻說通問使何藓還自金國,入朝高宗,以洪皓之書奏聞,高宗始知太上皇帝及太上皇後崩。
帝得書,痛哭不勝情。
下示諸臣曰:“朕不能奉太上皇帝生事之道,死不能盡終葬之儀,誠天地罪人也。
卿等何以見議?”張浚奏曰:“太上皇帝既已崩矣,陛下須當嘗膽圖報,請遵以日易月之制成服,得以爰整幹戈,駕征北漠矣。
”高宗诏外朝從之,中宮仍循古禮,緻喪三年。
诏下,諸鎮鹹知道君皇帝及甯德皇後鄭氏相繼而崩,皆發奮思緻複仇雪恥。
百官齊上表請遵以日易月之制,惟知嚴州府事胡寅上疏,請緻喪三年,乞上衣墨臨戎,以化天下。
帝覽疏,欲遂終服。
張浚奏曰:“天子之孝,不與士庶同。
欲終三年之喪,必思所以奉宗廟社稷。
今梓宮未返,天下塗炭,願陛下揮淚而起,斂發而趨,一怒以安天下之民。
”帝從之,乃命浚草诏,告谕群臣。
浚又請命諸大将帥三軍發哀成服,使中外感動。
帝皆從之,随以王倫為奉迎梓宮使如金。
次日,張浚上疏,乞求退位。
疏曰:陛下思慕兩宮,憂勞百姓,臣每感慨,的期誓殲敵仇。
十年之間,親養缺然,爰及妻孥,莫之私顧。
其意亦欲遂陛下孝養之心,拯生民于塗炭。
昊天不吊,禍變忽生,使陛下抱無窮之痛,罪将誰執。
念昔陝蜀之行,陛下命臣曰:“我有大隙于北,刷此至恥,惟爾是屬。
”而臣終隳成功,使敵無憚。
今日之端,自臣緻。
乞賜罷黜,取進止。
疏上,高宗不許。
”鼎奏曰:“臣初與浚同政事,蒙陛下恩寵井隆,猶如兄弟。
因呂祉離間,遂爾睽異。
今張浚成功,當使之展盡底蘊,維持國運。
浚當留,臣當去位。
乞允臣骸骨歸鄉,此陛下之盛賜也。
”帝曰:“卿志何以遽促哉。
如的願歸休,須亦待召浚還議之。
”即下诏召張浚回朝。
張浚承诏,率師還自鎮江,入見帝。
帝曰:“召卿回,欲議趙鼎去就計。
”浚奏曰:“趙鼎,國之元臣,多知舊政。
陛下宜優诏留之以理朝廷。
”高宗從張浚奏,遂寝其事。
十二月,集群臣複議遷都。
趙鼎與折彥質請帝回跸臨安,以據天下之勝,而擊中原之望。
張浚奏曰:“天下之事不倡則不起。
三歲之間,陛下一再臨江,士風百倍。
今六飛一回,人心解體。
乞乘勝攻河南,而車駕幸建康。
進則可以恢複故疆,退則以示金人不敢來寇也。
”又言劉光世沉湎酒色,驕惰不戰,不可為大将,請罷之。
趙鼎複執于帝前曰:“擒劉豫而得河南固易然耳,能保金人不内侵乎。
且光世累世為将,将卒多出其門,今無故而罷之,恐人心不安。
”浚不悅。
高宗止從張浚所議,大駕幸建康;罷劉光世淮西宣撫使職,降為萬壽觀使,以其兵隸都督府,命呂祉節制之。
趙鼎因與浚不合,求退益力。
帝允其請,罷知紹興府。
卻說通問使何藓還自金國,入朝高宗,以洪皓之書奏聞,高宗始知太上皇帝及太上皇後崩。
帝得書,痛哭不勝情。
下示諸臣曰:“朕不能奉太上皇帝生事之道,死不能盡終葬之儀,誠天地罪人也。
卿等何以見議?”張浚奏曰:“太上皇帝既已崩矣,陛下須當嘗膽圖報,請遵以日易月之制成服,得以爰整幹戈,駕征北漠矣。
”高宗诏外朝從之,中宮仍循古禮,緻喪三年。
诏下,諸鎮鹹知道君皇帝及甯德皇後鄭氏相繼而崩,皆發奮思緻複仇雪恥。
百官齊上表請遵以日易月之制,惟知嚴州府事胡寅上疏,請緻喪三年,乞上衣墨臨戎,以化天下。
帝覽疏,欲遂終服。
張浚奏曰:“天子之孝,不與士庶同。
欲終三年之喪,必思所以奉宗廟社稷。
今梓宮未返,天下塗炭,願陛下揮淚而起,斂發而趨,一怒以安天下之民。
”帝從之,乃命浚草诏,告谕群臣。
浚又請命諸大将帥三軍發哀成服,使中外感動。
帝皆從之,随以王倫為奉迎梓宮使如金。
次日,張浚上疏,乞求退位。
疏曰:陛下思慕兩宮,憂勞百姓,臣每感慨,的期誓殲敵仇。
十年之間,親養缺然,爰及妻孥,莫之私顧。
其意亦欲遂陛下孝養之心,拯生民于塗炭。
昊天不吊,禍變忽生,使陛下抱無窮之痛,罪将誰執。
念昔陝蜀之行,陛下命臣曰:“我有大隙于北,刷此至恥,惟爾是屬。
”而臣終隳成功,使敵無憚。
今日之端,自臣緻。
乞賜罷黜,取進止。
疏上,高宗不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