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三回 劉豫興兵寇合肥
關燈
小
中
大
以為:“平江都勝之會,便于漕運,陛下莫若都此,足能以制敵也。
”帝從之,預備巡幸。
遣張俊理兵盱眙,候迎車駕;以秦桧為行宮留守;孟庾同留守并參決尚書省樞密院事。
九月高宗大駕至平江府。
劉豫知之,及聞張浚會諸将于江上,榜其罪逆,将進兵讨之,恐懼。
遣人告急于大金國主,請允出師南侵,而乞師救援。
差人領表,迳至金國去訖。
且說金主熙宗皇帝,自接位後頗勤政事,以黏沒喝、斡本、蒲盧虎并領三事省,國之大政,皆決于此三人。
追其先祖函譜曰:“始祖鳥魯曰德帝,跋海曰安帝,綏可曰獻祖,烏古灑曰景祖,劾裡缽曰世祖,頗刺叔曰肅宗,盈哥曰穆宗,烏雅東曰康宗,妣皆為皇後。
複定景祖、世祖、太祖、太宗廟,皆不祧。
自是國事日以就緒。
忽報大齊遣使乞兵南侵,仍請救援本國。
熙宗聞奏,召諸将相議之。
蒲盧虎奏曰:“先帝所以立劉豫者,欲其開辟疆土,保守邊境,使我得安民息兵也。
今劉豫進不能取南宋半寸之功,又不能守其疆境,兵連禍結,無有休期。
陛下若又從其請,兵常勝則豫受其利,兵若敗則我受其弊。
況前年因劉豫出師,嘗不利于江上矣,奈何更許之。
”金主從其議,遂不許劉豫所請。
使臣回見劉豫,備言金主不允乞師援兵之請。
劉豫于是與子劉麟商議簽鄉兵共得三十萬,号七十萬,分為三路南侵。
遣劉麟率中路兵,由壽春取廬州以犯合肥。
侄劉猊率東路兵取紫荊山,出渦口以攻定遠。
孔彥舟率西路兵,取光州以攻六安。
劉豫分遣以定,劉麟等各引兵南侵不提。
大金聞知劉豫兵起,差四太子兀朮帶領五萬人馬,屯黎陽以觀釁,朝廷聞此消息大懼。
時張俊屯盱眙,楊沂中屯泗州,韓世忠屯楚州,嶽飛屯鄂州,劉光世屯廬州,而沿江上下無兵。
趙鼎深以為憂,遣人以書報張浚,令其着張俊與楊沂中合兵以保合肥。
張浚得趙鼎來書,深然之。
乃遣楊沂中、張宗顔各引精兵五千,分道以禦劉麟軍馬。
且令沂中取濠州以與張俊兵合。
因謂沂中曰:“上待統制恩厚,正宜及時立功,以圖報效。
”沂中曰:“朝廷事吾當與君任之,安敢以勞辭耶。
”即引兵取廬州而去。
張浚于軍中持調拒戰,會邊日急。
張浚、劉光世羽書來報:“賊勢甚大,人馬精銳,吾軍難以迎敵,乞都督速宜措置。
”張浚即差人以書戒張俊等曰:“反賊劉豫之兵,以逆犯順,若不剿除,何以立國,朝廷平日亦安用養兵哉。
今日之事,有死戰無退保而已。
”張俊與劉光世得張浚戒文,自相議曰:“盱眙、廬州二處,近逼賊敵,竟難以拒守,莫若具奏朝廷,乞召嶽飛起複,前來一同禦虜,使之獨當其鋒,庶可得退保。
”劉光世曰:“此論甚高,即須具表奏知。
”張俊修下表章,差人迳詣行在,奏知高宗。
高宗覽表,遇邊報劉麟進逼合肥,聲勢甚緊。
帝慮張竣光世不足任,下诏令嶽飛起複,以兵東下,而手劄付浚,令張竣劉光世、楊沂中等引兵還保江。
張浚聞知,上言:“若令俊等渡江,則無淮南。
而長江之險,與賊共有。
淮南之地,正所以屏蔽大江。
如使賊得淮南,因糧就運以為家計,江南其可保乎。
今正當合兵掩擊,可保必勝。
若一有退意,則大事去矣。
且嶽飛一動,襄漢有驚,何以恃乎?願朝廷勿專制于中,使諸将有所觀也。
”帝見奏,手書報浚曰:“非卿識高慮遠,何以及此。
今付卿以專任,沿邊将士如有不肯用命殺賊而退縮者,即便斬首示衆,然後奏聞。
一應軍務,便宜行事,如朕親行。
”張浚承上命宣布各處将士知之,仍令楊沂中速進兵禦賊。
沂中引兵至濠州會劉光世,光世已舍廬州,将趨彩石。
淮西大震。
浚聞之,令呂祉馳往光世軍中,論其衆曰:“若有一人渡江者,即斬以徇。
”光世不得已還駐廬江,與張竣沂中兵相應。
”帝從之,預備巡幸。
遣張俊理兵盱眙,候迎車駕;以秦桧為行宮留守;孟庾同留守并參決尚書省樞密院事。
九月高宗大駕至平江府。
劉豫知之,及聞張浚會諸将于江上,榜其罪逆,将進兵讨之,恐懼。
遣人告急于大金國主,請允出師南侵,而乞師救援。
差人領表,迳至金國去訖。
且說金主熙宗皇帝,自接位後頗勤政事,以黏沒喝、斡本、蒲盧虎并領三事省,國之大政,皆決于此三人。
追其先祖函譜曰:“始祖鳥魯曰德帝,跋海曰安帝,綏可曰獻祖,烏古灑曰景祖,劾裡缽曰世祖,頗刺叔曰肅宗,盈哥曰穆宗,烏雅東曰康宗,妣皆為皇後。
複定景祖、世祖、太祖、太宗廟,皆不祧。
自是國事日以就緒。
忽報大齊遣使乞兵南侵,仍請救援本國。
熙宗聞奏,召諸将相議之。
蒲盧虎奏曰:“先帝所以立劉豫者,欲其開辟疆土,保守邊境,使我得安民息兵也。
今劉豫進不能取南宋半寸之功,又不能守其疆境,兵連禍結,無有休期。
陛下若又從其請,兵常勝則豫受其利,兵若敗則我受其弊。
況前年因劉豫出師,嘗不利于江上矣,奈何更許之。
”金主從其議,遂不許劉豫所請。
使臣回見劉豫,備言金主不允乞師援兵之請。
劉豫于是與子劉麟商議簽鄉兵共得三十萬,号七十萬,分為三路南侵。
遣劉麟率中路兵,由壽春取廬州以犯合肥。
侄劉猊率東路兵取紫荊山,出渦口以攻定遠。
孔彥舟率西路兵,取光州以攻六安。
劉豫分遣以定,劉麟等各引兵南侵不提。
大金聞知劉豫兵起,差四太子兀朮帶領五萬人馬,屯黎陽以觀釁,朝廷聞此消息大懼。
時張俊屯盱眙,楊沂中屯泗州,韓世忠屯楚州,嶽飛屯鄂州,劉光世屯廬州,而沿江上下無兵。
趙鼎深以為憂,遣人以書報張浚,令其着張俊與楊沂中合兵以保合肥。
張浚得趙鼎來書,深然之。
乃遣楊沂中、張宗顔各引精兵五千,分道以禦劉麟軍馬。
且令沂中取濠州以與張俊兵合。
因謂沂中曰:“上待統制恩厚,正宜及時立功,以圖報效。
”沂中曰:“朝廷事吾當與君任之,安敢以勞辭耶。
”即引兵取廬州而去。
張浚于軍中持調拒戰,會邊日急。
張浚、劉光世羽書來報:“賊勢甚大,人馬精銳,吾軍難以迎敵,乞都督速宜措置。
”張浚即差人以書戒張俊等曰:“反賊劉豫之兵,以逆犯順,若不剿除,何以立國,朝廷平日亦安用養兵哉。
今日之事,有死戰無退保而已。
”張俊與劉光世得張浚戒文,自相議曰:“盱眙、廬州二處,近逼賊敵,竟難以拒守,莫若具奏朝廷,乞召嶽飛起複,前來一同禦虜,使之獨當其鋒,庶可得退保。
”劉光世曰:“此論甚高,即須具表奏知。
”張俊修下表章,差人迳詣行在,奏知高宗。
高宗覽表,遇邊報劉麟進逼合肥,聲勢甚緊。
帝慮張竣光世不足任,下诏令嶽飛起複,以兵東下,而手劄付浚,令張竣劉光世、楊沂中等引兵還保江。
張浚聞知,上言:“若令俊等渡江,則無淮南。
而長江之險,與賊共有。
淮南之地,正所以屏蔽大江。
如使賊得淮南,因糧就運以為家計,江南其可保乎。
今正當合兵掩擊,可保必勝。
若一有退意,則大事去矣。
且嶽飛一動,襄漢有驚,何以恃乎?願朝廷勿專制于中,使諸将有所觀也。
”帝見奏,手書報浚曰:“非卿識高慮遠,何以及此。
今付卿以專任,沿邊将士如有不肯用命殺賊而退縮者,即便斬首示衆,然後奏聞。
一應軍務,便宜行事,如朕親行。
”張浚承上命宣布各處将士知之,仍令楊沂中速進兵禦賊。
沂中引兵至濠州會劉光世,光世已舍廬州,将趨彩石。
淮西大震。
浚聞之,令呂祉馳往光世軍中,論其衆曰:“若有一人渡江者,即斬以徇。
”光世不得已還駐廬江,與張竣沂中兵相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