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四回破金陵歸結太平國編野史重題懊侬歌

關燈
來往,如是其易,須防之耳。

    ”蕭啟江道:“彼降兵尚在部下,用人自易。

    且賴君多是湘人,其仍欲歸吾者情也,又何疑乎?”遂不聽工席珍之言。

    即密覆賴正修,約以是夜進戰,著賴正修舉火為号,乘機掩殺,俾裡應外合,以破魏超成。

    計議已定,即密地打點出兵,并謂左右道:“自來用兵以詐降賺敵,往往有之。

    惟賴正修之降敵,非其本心;且為吾同鄉,其部下亦皆有鄉情,此其可信者也!況非由彼定汁以賺吾,乃使吾定汁以使之遵守,尤不必多疑,破敵必矣。

    ” 随派人密告廣信府城内,使王健元留袁艮守城,引兵出城相助。

     不知魏超成早料蕭啟江,必令城内清兵殺出相應,乃分派小隊四處巡察,以搜截蕭啟江交通消息。

    果然由軍士拿到一人,在身上搜得文書,是蕭啟江著王健元由城内沖出相應的。

    魏超成大喜道:“果不出吾所料也!”乃将原函毀了,立刻摹仿蕭啟江印信,另拟一函,先一精細心腹軍士,穿了那清兵号衣,投函于王健元。

    直至城下,聲稱蕭啟江有機密函到。

    時城上守将見他隻有一人到來,乃開城迎人,直呈函于王健元。

    王健元折開一看,那函大意:卻稱今夜即破魏超成,惟探得敵将翰王攻大英将繞東偷度崇安,直取福建之?建陽,宜即引大兵南出,以扼崇安要道等語。

    王健元細看印信不錯,但然不疑。

    遂留少數人馬守城,餘外盡提大兵出發于崇安要道。

     魏超成打聽得城内清兵已經移動,乃一面令翰王項大英移得勝之兵,以三分之二,徑襲廣信府城;餘外則扼阻朱品隆、江長貴來路。

    去後,即密令諸将準備迎戰。

    并謂左右道:“若敵将張運蘭已到,則吾軍勝負尚未可知。

    今蕭啟江欲以孤軍僥幸一戰,不敗何待!”說罷,即令諸軍但旗息鼓,以待敵軍。

    清将蕭啟江所部分為三路:人銜枚,馬勒口,一字兒逾山挨嶺而進,即趨魏超成大營。

    遠望見魏軍營中燈火燭天,惟不見太平人馬的動靜,左右皆有些疑惑。

    蕭啟江道:“不入虎穴,安得虎子!”即率軍撲近魏營,立傳令放槍攻擊。

    魏軍故作驚惶之狀。

    蕭啟江以為得手,下令軍中,須望見魏軍後軍火光,方得前進。

    說猶未了,已見魏軍後面突然火起,魏軍複似更為驚擾,啟江大喜,即令三軍一齊追入,魏軍即望後而走,且人無多。

    蕭啟江此時有些疑惑,自念此處,若為魏超成大營,其人馬必不止此數;此時始不欲遽進,又不肯遽爾退回。

    正躊躇間,忽見前鋒統領胡廷幹馳至,報道都司賴正修已有軍士來報,說稱縱火之後,方欲殺出相應,今已為魏超成所圍,請速往援救。

    蕭啟江聽得,乃令諸軍急進。

    忽然省悟道:“吾中計矣!”左右問其故?蕭啟江道:“敵軍如真敗,豈能再圍賴正修?且深夜擾攘,兩軍倉皇,賴正修豈能使人到來求救那?”說罷即令退兵。

    惟前軍已進如潮湧,止之不得。

    忽然聽得魏軍連放号炮,隻見四面八方,皆是魏超成人馬,蜂擁殺來,萬槍齊發,彈子如雨點而下。

    蕭啟江見此情景,乃歎道:“吾用兵多年,今乃為人所弄,悔不聽王席珍之言,吾有何面目見人!”乃欲拔劍自刎,左右急為挽救,并道:“勝敗兵家常事。

    大丈夫當留身,以為國用也。

    ”正在紛亂間,忽部将易艮幹奔至,大呼道:“敵近矣,速作逃計。

    ”說着,即擁蕭啟江先逃。

    未幾胡廷幹亦奔到,乃共保蕭啟江急奔,回望後路,不覺歎道:“為吾一人失機,以至陷此數千人,皆吾罪也。

    ”正說着前面敵軍已攔住去路。

    易艮幹道:“敵人料我必走貴溪,故以重兵阻此要道。

    今當望南殺出,再作區處。

    ”于是望南而下,又折了些人馬,方得殺出重圍。

    蕭啟江謂左右道:“剩此敗殘人馬,縱出得重圍,亦難立足!不如先走廣信府城,以待援兵。

    ”時隻剩數百敗殘人馬,繞道奔至廣信府城。

    不料城上旌旗齊整,盡是魏超成旗号。

    蕭啟江大驚道:“吾才調王健元,使由城内殺出相應,今不特不見殺出,城池反已失守耶?”說罷急即調轉敗殘人馬先行,暫居鉛山。

    那鉛山本去崇安不遠,至時始知王健元,已往守崇安。

    詢悉原委,始知派人送書于王健元,中途亦為魏超成所截,遂改轉函中語意,賺出王健元,并襲了府城。

    後得城内逃出的清兵報告:原來袁艮已死于城中。

    蕭啟江歎道:“此行損兵折将,失城喪地,複有何面目回見曾國藩乎!”說時不覺垂淚。

    當即揮書到曾國藩處,報稱失敗情形,并自引咎請開差,暫行回籍。

    卻可次日張運蘭兵已到,便交張運蘭料理軍務;朱品隆、江長貴,亦引敗兵回見曾國藩。

    适湘撫駱秉章,自奉得總督四川之命,久未成行,此時以石達開将行入川,不得不往,乃打算起程,特向曾國藩借用人員,俾一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