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四回破金陵歸結太平國編野史重題懊侬歌
關燈
小
中
大
馬,亦近三萬,以此援應贛南,曾國藩亦覺心安。
奈朱品隆、江長貴先往處州,不想領軍趕至衙州府,已得處州失守,慶瑞大敗之信,江長貴道:“慶瑞久于用兵,既已求援,白應待援兵到時,然後開戰;今彼如此,其敗也宜矣!”朱品隆道:“事已如此,吾等往亦無用。
”正說著已得曾國藩追到文書,遂移軍回助贛南。
江長貴道:“魏超成志在入閩,與楊輔清相應。
由贛入閩之路,必經廣信府,吾料王健元等,必不能保守貴溪。
吾等不如先赴廣信府為愈矣。
朱品隆甚聽其計,乃率軍望廣信進發。
早有消息報到魏超成軍中,魏超成乃與部諸将計議道:“曾軍南來,其勢必銳;且合四路之衆,不易擋之。
請間諸君計将安出?”翰王項大英;時為前部總先鋒,即進道:“彼分四路而下,以為破我必矣!然朱品隆、江長貴兩軍,奔馳往返,縱橫跋涉,其力疲矣!因而破之,勢如反掌。
今請分軍為二:以一軍壓廣信府,以防王健元與袁民沖出;出一軍拒蕭啟江。
某願以本部人馬,為将軍破朱品隆、江長貴,待朱、江二軍既破之後,如此如此,則蕭啟江亦為吾所敗矣。
”魏超成一一從之。
先令降将賴正修用汁,一面聽候項大英消息,然後行事。
時蕭啟江不知江長貴即能回軍,以為朱、江兩将與楊輔清相持,必費時日。
自料孤軍難抗魏超成,故一心待張運蘭到時,方好求戰。
不意張運蘭再離景德鎮,即已染病,行程頓滞。
蕭啟江又專待張運蘭,因此觀望不前,反至朱品隆、江長貴先到。
那朱品隆以為魏超成之勇,不及楊輔清,而合張運蘭、蕭啟江之衆,實足以破魏超成而有餘,遂奮勇赴敵。
并謂江長貴道:“吾等奉派援浙,徒勞無功;今此行乃予吾二人以立功機會也,萬不宜落後,以惹人笑也。
”江長貴亦為然。
乃星馳電播,由衙州回江山縣,人江西玉山,直望廣信北路攔截進發。
時翰王項大英,知王健元、袁艮如驚弓之鳥,退守廣信,必不敢出。
乃以人馬五千,壓住廣信來路,親率勁旅萬人,由弋陽起程,往迎朱品隆、江長貴。
曹過了興安北境,約十餘裡,已知道朱、江二軍将到,遂直趨廣信北路,攔截朱、江二軍。
将人馬分為五路:每路二千人,單候迎接。
安營甫定,清将朱品隆、江長貴已到,已見太平人馬在前,朱品隆大驚道:“豈魏超成已得廣信乎?何以駐兵于此!遂驚疑不定。
惟遠望見太平人馬無多,又不是魏超成旗号,江長貴道:“如魏超成已得廣信,必将速入福建,以應楊輔清;何暇與我交戰。
今魏超成必為蕭啟江、張運蘭所來,特兵于此以疑我耳。
今宜速進,勿令敵軍得以退去也!”于是朱、江兩軍齊發,忽然炮聲震動,太平人馬,各路已一齊出現。
原來太平将項大英所領的兵馬,怄旗息鼓,清兵隻見其中軍齊發,故以為兵馬無多,此時忽見項大英有五路人馬,心中已怯。
且遠行疲乏,不便戰鬥,無如太平人馬養精蓄銳,紛向清兵擊來,清兵如何抵敵?還虧朱品隆、江長貴,平日久經戰陣,仍能死力支持;無如軍士疲倦,終難抵禦。
太平人馬已紛撲進,清兵隻望後而退。
項大英率齊五路,一同追擊,清兵死傷五六千人,戈甲抛棄遍野,降者亦二三千人,三停人馬,失去二停,朱品隆、江長貴,引敗殘人馬,退三十裡屯紮。
一面打聽蕭啟江、張運蘭消息,再作行止。
原來張運蘭既因病阻,誤了行程,及朱品隆、江長貴既敗之後,蕭啟江始至貴溪。
魏超成早依項大英之策,用計令降将都司賴正修,緻函蕭啟江。
那函中大意,卻道:“王健元、袁艮等,并未力戰,即退保廣信。
”又道:“自己所部千人,為敵将魏超成所困,緻力所擒。
今日投降,本非真心,遂請蕭啟江帶兵來戰,願為内應”等語。
此函寫妥之後,即遣心腹哨弁,投至蕭啟江處。
原來賴正修,曾隸蕭啟江部下,平日深為蕭啟江所信;且與蕭啟江有同鄉之誼。
故蕭啟江得信之後,初猶半信半疑,繼恩賴正修為同鄉,又是舊部,未必相欺。
且彼言王健元、袁艮之無用,亦系實情。
乃回複賴正修:請其設法内應。
魏超成謂賴正修道:“若由足下設法,以誘緻蕭啟江,吾恐蕭啟江不免生疑。
不如請由蕭啟江定計,使令足下遵守,然後吾等因其計而用之,較為妥善也。
”賴正修乃再飛函蕭啟江,并稱自己無才,所恃者,皆得之部下千人,皆可信任耳。
且此間敵将非王即公侯,吾自降後,尚無何職位;即偕降之于人,亦未有聲明月饷若幹,故舊部下人心依然憤恨。
弟故決其可用。
尊處不論授以何計,無不可遵命矣!蕭啟江接函後,心中更安。
幕客王席珍進道:“吾所難者兩軍相拒,而賴正修書信
奈朱品隆、江長貴先往處州,不想領軍趕至衙州府,已得處州失守,慶瑞大敗之信,江長貴道:“慶瑞久于用兵,既已求援,白應待援兵到時,然後開戰;今彼如此,其敗也宜矣!”朱品隆道:“事已如此,吾等往亦無用。
”正說著已得曾國藩追到文書,遂移軍回助贛南。
江長貴道:“魏超成志在入閩,與楊輔清相應。
由贛入閩之路,必經廣信府,吾料王健元等,必不能保守貴溪。
吾等不如先赴廣信府為愈矣。
朱品隆甚聽其計,乃率軍望廣信進發。
早有消息報到魏超成軍中,魏超成乃與部諸将計議道:“曾軍南來,其勢必銳;且合四路之衆,不易擋之。
請間諸君計将安出?”翰王項大英;時為前部總先鋒,即進道:“彼分四路而下,以為破我必矣!然朱品隆、江長貴兩軍,奔馳往返,縱橫跋涉,其力疲矣!因而破之,勢如反掌。
今請分軍為二:以一軍壓廣信府,以防王健元與袁民沖出;出一軍拒蕭啟江。
某願以本部人馬,為将軍破朱品隆、江長貴,待朱、江二軍既破之後,如此如此,則蕭啟江亦為吾所敗矣。
”魏超成一一從之。
先令降将賴正修用汁,一面聽候項大英消息,然後行事。
時蕭啟江不知江長貴即能回軍,以為朱、江兩将與楊輔清相持,必費時日。
自料孤軍難抗魏超成,故一心待張運蘭到時,方好求戰。
不意張運蘭再離景德鎮,即已染病,行程頓滞。
蕭啟江又專待張運蘭,因此觀望不前,反至朱品隆、江長貴先到。
那朱品隆以為魏超成之勇,不及楊輔清,而合張運蘭、蕭啟江之衆,實足以破魏超成而有餘,遂奮勇赴敵。
并謂江長貴道:“吾等奉派援浙,徒勞無功;今此行乃予吾二人以立功機會也,萬不宜落後,以惹人笑也。
”江長貴亦為然。
乃星馳電播,由衙州回江山縣,人江西玉山,直望廣信北路攔截進發。
時翰王項大英,知王健元、袁艮如驚弓之鳥,退守廣信,必不敢出。
乃以人馬五千,壓住廣信來路,親率勁旅萬人,由弋陽起程,往迎朱品隆、江長貴。
曹過了興安北境,約十餘裡,已知道朱、江二軍将到,遂直趨廣信北路,攔截朱、江二軍。
将人馬分為五路:每路二千人,單候迎接。
安營甫定,清将朱品隆、江長貴已到,已見太平人馬在前,朱品隆大驚道:“豈魏超成已得廣信乎?何以駐兵于此!遂驚疑不定。
惟遠望見太平人馬無多,又不是魏超成旗号,江長貴道:“如魏超成已得廣信,必将速入福建,以應楊輔清;何暇與我交戰。
今魏超成必為蕭啟江、張運蘭所來,特兵于此以疑我耳。
今宜速進,勿令敵軍得以退去也!”于是朱、江兩軍齊發,忽然炮聲震動,太平人馬,各路已一齊出現。
原來太平将項大英所領的兵馬,怄旗息鼓,清兵隻見其中軍齊發,故以為兵馬無多,此時忽見項大英有五路人馬,心中已怯。
且遠行疲乏,不便戰鬥,無如太平人馬養精蓄銳,紛向清兵擊來,清兵如何抵敵?還虧朱品隆、江長貴,平日久經戰陣,仍能死力支持;無如軍士疲倦,終難抵禦。
太平人馬已紛撲進,清兵隻望後而退。
項大英率齊五路,一同追擊,清兵死傷五六千人,戈甲抛棄遍野,降者亦二三千人,三停人馬,失去二停,朱品隆、江長貴,引敗殘人馬,退三十裡屯紮。
一面打聽蕭啟江、張運蘭消息,再作行止。
原來張運蘭既因病阻,誤了行程,及朱品隆、江長貴既敗之後,蕭啟江始至貴溪。
魏超成早依項大英之策,用計令降将都司賴正修,緻函蕭啟江。
那函中大意,卻道:“王健元、袁艮等,并未力戰,即退保廣信。
”又道:“自己所部千人,為敵将魏超成所困,緻力所擒。
今日投降,本非真心,遂請蕭啟江帶兵來戰,願為内應”等語。
此函寫妥之後,即遣心腹哨弁,投至蕭啟江處。
原來賴正修,曾隸蕭啟江部下,平日深為蕭啟江所信;且與蕭啟江有同鄉之誼。
故蕭啟江得信之後,初猶半信半疑,繼恩賴正修為同鄉,又是舊部,未必相欺。
且彼言王健元、袁艮之無用,亦系實情。
乃回複賴正修:請其設法内應。
魏超成謂賴正修道:“若由足下設法,以誘緻蕭啟江,吾恐蕭啟江不免生疑。
不如請由蕭啟江定計,使令足下遵守,然後吾等因其計而用之,較為妥善也。
”賴正修乃再飛函蕭啟江,并稱自己無才,所恃者,皆得之部下千人,皆可信任耳。
且此間敵将非王即公侯,吾自降後,尚無何職位;即偕降之于人,亦未有聲明月饷若幹,故舊部下人心依然憤恨。
弟故決其可用。
尊處不論授以何計,無不可遵命矣!蕭啟江接函後,心中更安。
幕客王席珍進道:“吾所難者兩軍相拒,而賴正修書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