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四回破金陵歸結太平國編野史重題懊侬歌
關燈
小
中
大
話說楊輔清已困慶瑞,是時伏兵齊出,四方八面,皆是太平人馬。
相高或十裡、八裡,分道環攻,清兵皆呼大叫地。
穆騰阿保著慶瑞,正望南而走,慶瑞傳令以後軍為前軍,極力越圍。
此時清兵隻顧逃竄,再無抵禦之力。
楊輔清人馬分數路攻擊,地方又崎岖,幾逃無可逃,于是清兵大半願降。
穆騰阿與慶片不能顧得許多,惟策馬落荒而走。
時又近夜,軍中辎重盡失,所有槍械抛棄原野,楊輔清大獲勝仗。
是時清兵已屍橫遍野,血流成河。
汁慶瑞所領二萬餘人,已死傷萬餘,降者數千人,都是焦頭爛額,衣甲不完的各自逃命。
楊輸清一面撫輯降兵,一面分道追趕慶瑞。
那慶瑞此時隻有穆騰阿率引馬隊擁護而進,餘外步兵又留存無幾,心中又羞又憤。
忽聽得後面喊聲又近,料知太平人馬又複趕來,時已入夜,不辨方向,正不知向何處逃走。
慶瑞心慌,不覺歎道:“吾死于此矣!”言猶未已,已聞槍聲響處,彈子紛紛打來。
慶瑞手忙腳亂,早跌在馬下,正在危急,忽得一支人馬擁至,乃張其光兵也。
慶瑞此時心中稍安,遂由張其光在前,穆騰阿在後,保著同走。
并傳令先奔處州府城。
再走數十裡,覺追兵已遠,慶瑞方暫定了魂魄,取道将奔至處州城時,見居民紛紛逃走,慶瑞驚道:“敵兵已得處州乎!”張其光道:“吾軍敗時,為敵軍所壓,故越山繞道,以救大人;若處州消息,概未可知也。
”慶瑞好生驚疑。
時已抵處州城外。
但見城門緊閉,城上旌旗整齊,慶瑞覓土人問之,原來處州府城,已為楊輔清人馬所奪。
蓋楊輔清另分一隊人馬,伺慶瑞離城後,已間道先襲城池。
慶瑞聽得這點消息,又不知城内所存守兵,逃往何處?正自驚疑不定,忽然城上鼓聲震地,似殺将來,慶瑞大驚,急取敗殘人馬,望南再走。
亦不敢逃回溫州,隻率人馬,向雲和龍泉而逃。
楊輔清大捷之後,笑謂左右道:“吾此計隻能瞞慶瑞耳!吾以大軍南下,苟非兵力充足,豈敢遽下閩境?乃慶瑞不以為疑,其愚一也;軍行最忌險道,若見地勢掩映,敵情未悉,必不可窮追,乃慶瑞獨不知之,其愚二也;彼若以大兵阻處州要道,以待曾軍後援,吾兵斷不易至此,今彼不出所計,是吾軍得天助耳。
慶瑞既敗,處州已得,即曾軍至,無能為矣。
”說罷,傳令分軍為三:以一駐處州城内;一守處州城外;而分一路收取溫州。
待溫州既定,然後會同人閩。
一面飛報魏超成,告以破了慶瑞,拔了處州,便一同南向,折入南境。
時魏超成已由貴溪直趨弋陽,部下大兵二萬餘人,所過披靡,時接楊輔清文報,知道楊軍大捷,遂悉銳進攻。
是時清國總兵王健元,副将袁民,各率兵五千,與魏超成抗戰。
奈魏超成乘勝之成,不能抵敵,清都司賴正修,引部下幹餘人,先降了魏超成。
于是清兵盡潰。
魏超成道:“吾軍須速入閩境,與輔王相應。
今清兵若敗,必退保弋陽,以阻吾去路,又須大費時日矣。
”遂分大軍為兩路:直蹑清兵之後,以攻弋陽。
果然清将王健元、袁艮,欲退守弋陽縣。
惟太平人馬己随後追至,清兵不能立足,魏超成乘勢取了弋陽。
清兵遺下器械糧草無算,皆為魏超成所得,魏軍大振。
總兵工健元,副将袁民,即随保廣信府。
先是王健元、袁艮駐守貴溪,自所得魏超成大軍已經南下,已恐衆寡不敵,即催曾國藩發兵來救。
時曾國藩先得慶瑞催救文書,已令朱品隆、江長貴兩總兵,先帶大兵赴敵。
随後又接得王健元、袁艮告急書,遂更調蕭啟江帶兵五千,往救弋陽一帶。
明知蕭啟江以五千之衆,不是魏超成敵手,惟探得李世賢、黃文金兩路大兵,又将人贛,故曾軍亦不敢移動。
蕭啟江承派之後,即對曾國藩道:“聞魏超成大軍将近三萬人,号稱五萬。
今以五千人馬當之,恐難取勝。
且王健元、袁艮兩軍,又久不經戰事,若不能得其助力,是同與俱敗矣。
”曾國藩躊躇半晌,乃道:“敵軍極狡,吾若多調人馬赴援,恐本處兵力單薄,李世賢、黃文金又乘虛攻我矣。
今唯有一計:令朱品隆、江長貴便宜行事;若處州未失,能戳楊輔清,則移軍而東,以助将軍;若處州既失,楊輔清聲勢更盛,則朱品隆、江長貴在浙,亦屬無用,即可移助将軍矣。
江西乃吾冶地。
設城池失守,幹系非輕,吾亦當重顧根本也。
今更拔張運蘭領勁兵南下,以之助君,君亦可以放心也。
但贛南危急,君當先行,吾即令張運蘭随後至矣!”蕭啟江乃率軍光行。
曾國藩随令張運蘭起兵援應。
唯是時張運蘭方紮景德鎮,聽得曾國藩有令,遂亦抽調人馬六千人起行。
共計蕭啟江、張運蘭兩路,約萬餘人;朱品隆、江長貴兩路,亦有萬餘。
合四路人
相高或十裡、八裡,分道環攻,清兵皆呼大叫地。
穆騰阿保著慶瑞,正望南而走,慶瑞傳令以後軍為前軍,極力越圍。
此時清兵隻顧逃竄,再無抵禦之力。
楊輔清人馬分數路攻擊,地方又崎岖,幾逃無可逃,于是清兵大半願降。
穆騰阿與慶片不能顧得許多,惟策馬落荒而走。
時又近夜,軍中辎重盡失,所有槍械抛棄原野,楊輔清大獲勝仗。
是時清兵已屍橫遍野,血流成河。
汁慶瑞所領二萬餘人,已死傷萬餘,降者數千人,都是焦頭爛額,衣甲不完的各自逃命。
楊輸清一面撫輯降兵,一面分道追趕慶瑞。
那慶瑞此時隻有穆騰阿率引馬隊擁護而進,餘外步兵又留存無幾,心中又羞又憤。
忽聽得後面喊聲又近,料知太平人馬又複趕來,時已入夜,不辨方向,正不知向何處逃走。
慶瑞心慌,不覺歎道:“吾死于此矣!”言猶未已,已聞槍聲響處,彈子紛紛打來。
慶瑞手忙腳亂,早跌在馬下,正在危急,忽得一支人馬擁至,乃張其光兵也。
慶瑞此時心中稍安,遂由張其光在前,穆騰阿在後,保著同走。
并傳令先奔處州府城。
再走數十裡,覺追兵已遠,慶瑞方暫定了魂魄,取道将奔至處州城時,見居民紛紛逃走,慶瑞驚道:“敵兵已得處州乎!”張其光道:“吾軍敗時,為敵軍所壓,故越山繞道,以救大人;若處州消息,概未可知也。
”慶瑞好生驚疑。
時已抵處州城外。
但見城門緊閉,城上旌旗整齊,慶瑞覓土人問之,原來處州府城,已為楊輔清人馬所奪。
蓋楊輔清另分一隊人馬,伺慶瑞離城後,已間道先襲城池。
慶瑞聽得這點消息,又不知城内所存守兵,逃往何處?正自驚疑不定,忽然城上鼓聲震地,似殺将來,慶瑞大驚,急取敗殘人馬,望南再走。
亦不敢逃回溫州,隻率人馬,向雲和龍泉而逃。
楊輔清大捷之後,笑謂左右道:“吾此計隻能瞞慶瑞耳!吾以大軍南下,苟非兵力充足,豈敢遽下閩境?乃慶瑞不以為疑,其愚一也;軍行最忌險道,若見地勢掩映,敵情未悉,必不可窮追,乃慶瑞獨不知之,其愚二也;彼若以大兵阻處州要道,以待曾軍後援,吾兵斷不易至此,今彼不出所計,是吾軍得天助耳。
慶瑞既敗,處州已得,即曾軍至,無能為矣。
”說罷,傳令分軍為三:以一駐處州城内;一守處州城外;而分一路收取溫州。
待溫州既定,然後會同人閩。
一面飛報魏超成,告以破了慶瑞,拔了處州,便一同南向,折入南境。
時魏超成已由貴溪直趨弋陽,部下大兵二萬餘人,所過披靡,時接楊輔清文報,知道楊軍大捷,遂悉銳進攻。
是時清國總兵王健元,副将袁民,各率兵五千,與魏超成抗戰。
奈魏超成乘勝之成,不能抵敵,清都司賴正修,引部下幹餘人,先降了魏超成。
于是清兵盡潰。
魏超成道:“吾軍須速入閩境,與輔王相應。
今清兵若敗,必退保弋陽,以阻吾去路,又須大費時日矣。
”遂分大軍為兩路:直蹑清兵之後,以攻弋陽。
果然清将王健元、袁艮,欲退守弋陽縣。
惟太平人馬己随後追至,清兵不能立足,魏超成乘勢取了弋陽。
清兵遺下器械糧草無算,皆為魏超成所得,魏軍大振。
總兵工健元,副将袁民,即随保廣信府。
先是王健元、袁艮駐守貴溪,自所得魏超成大軍已經南下,已恐衆寡不敵,即催曾國藩發兵來救。
時曾國藩先得慶瑞催救文書,已令朱品隆、江長貴兩總兵,先帶大兵赴敵。
随後又接得王健元、袁艮告急書,遂更調蕭啟江帶兵五千,往救弋陽一帶。
明知蕭啟江以五千之衆,不是魏超成敵手,惟探得李世賢、黃文金兩路大兵,又将人贛,故曾軍亦不敢移動。
蕭啟江承派之後,即對曾國藩道:“聞魏超成大軍将近三萬人,号稱五萬。
今以五千人馬當之,恐難取勝。
且王健元、袁艮兩軍,又久不經戰事,若不能得其助力,是同與俱敗矣。
”曾國藩躊躇半晌,乃道:“敵軍極狡,吾若多調人馬赴援,恐本處兵力單薄,李世賢、黃文金又乘虛攻我矣。
今唯有一計:令朱品隆、江長貴便宜行事;若處州未失,能戳楊輔清,則移軍而東,以助将軍;若處州既失,楊輔清聲勢更盛,則朱品隆、江長貴在浙,亦屬無用,即可移助将軍矣。
江西乃吾冶地。
設城池失守,幹系非輕,吾亦當重顧根本也。
今更拔張運蘭領勁兵南下,以之助君,君亦可以放心也。
但贛南危急,君當先行,吾即令張運蘭随後至矣!”蕭啟江乃率軍光行。
曾國藩随令張運蘭起兵援應。
唯是時張運蘭方紮景德鎮,聽得曾國藩有令,遂亦抽調人馬六千人起行。
共計蕭啟江、張運蘭兩路,約萬餘人;朱品隆、江長貴兩路,亦有萬餘。
合四路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