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三回雷正琯密劄訪錢江楊輔清匿兵破慶瑞

關燈
傳三傑,晉祚潛移哭八王。

    卻憶故園金粉地,蒼茫荊棘滿南荒。

     地棘天荊寄此身,生還萬裡轉傷神。

    鄉關路隔家何在?兄弟音疏身自親。

    擱虱曾談天下事,卧龍原是草廬人。

    西山爽氣秋高處,縱目蒼涼感路塵。

     草野猶懷救國志,而今往事哭秋風。

    桓劉有意争雄長,韓嶽終難立戰功。

    滄海風濤沉草檄,關山霜雪轉飛蓬。

    匆匆過眼皆陳迹,往日雄心付水中。

     桑麻雞天下人家,誰識秋情感歲華?夜氣暗藏三尺劍,邊愁冷入半籬花。

    雲開雁路天中見,木脫鴉聲日暮嘩。

    幾度登樓王粲恨,依劉心事落清笳。

     一年一度一中秋,月照天街色更幽。

    大象有星原北拱,人情如水竟東流。

    賈生痛哭非無策,屈子行吟盡是憂。

    寥落湖海增馬齒,等閑又白少年頭。

     山中黃葉已蕭森,招隐頻年負客心。

    北海酒樽誰款客?南華經卷獨追尋。

    乾坤象緯時時見,江海波濤處處深。

    莫怪東鄰老杜甫,挑燈昨夜發狂吟。

     餘生猶幸寄書庵,自顧深知己不堪。

    蘆雁歸音回塞北,莼鲈鄉思到江南。

    雖無馬角三更夢。

    已有豬肝一片貪。

    且染秋毫濕濃露,手編野史作清談。

     雷正琯見之,卻道:“此人必懷才未售,但是否為錢江,姑不必計。

    就其語氣,亦像一二,姑且請見之,看其才略如何,然後計較。

    ”于是奉委各員皆注意該道人。

    次日複遇之,為邀至雷正琯行台之内,雷正琯以禮相接,相與談論時務。

    那人口若懸河,對答如流,雷正琯許為奇才。

    并道:“觀君詩詞,似從前曾建許多事業,想君當時必在洪軍任事。

    吾固傾城以待足下,足下幸勿隐諱。

    ”那道人聽了,卻笑道:“公既知之,何待多言!”雷正琯大喜,待以殊禮,每事必詢之而後行。

    惟那道人建言論事,則滔滔不竭;臨事畫策,卻不中大肯。

    時雷正琯方辦糧台,而撚黨勢熾,各路大兵頓聚陝、晉,各處糧運每慮不繼,那道人一籌不展。

    雷正琯至是疑之,以其言有餘而行不足,知為該道人所欺,自言道:“此非錢江,吾卻誤矣!”後來遂借事借口以殺之,以殺錢江報聞,此是後話,不必細表。

     且說太平大将前軍主将輔王楊輔清,自得洪秀全立為主将,以江、鄂一帶,有李秀成、陳玉成等,可以支持大局。

    唯清軍糧道,當時實靠閩、粵,若不先破福建,并下廣州,終無以斷清兵糧道,乃函商李秀成,願以大軍下閩、浙。

    時李秀成自撫定蘇州之後,連與洋兵交戰,直下清浦,複破洋兵,得洋槍二千餘支,乃回軍蘇州。

    适清兵馮子材等,有複攻常州之說。

    秀成乃再回常州府,撫定各路,使由南京直至蘇州,皆無梗阻。

    乃甫到常州,即接楊輔清來文:力陳由浙入閩之利。

    秀成亦念欲顧東南,須阻斷清軍糧道,方足使東南穩固,庶可以北伐也。

    遂贊成楊輔清之議,改令李世賢重顧浙江,兼應贛省,令黃文金顧贛,而以魏超成助之;并令陳宗勝重顧皖、贛之間,即準令楊輔清南下。

     那楊輔清既接李秀成回文,亦以入閩為是,惟秀成回文之意,仍注意北伐,故并囑楊輔清道:“伐閩以斷敵軍糧道,自是要策。

    但鄙意仍重北伐,若既下福州之後,即留将駐守,宜速回軍,以固天京根本可也。

    ”楊輔清道:“豪傑之士,所見略同,吾意決矣。

    ”乃即報之洪秀全,将發兵而南。

     廣西一帶,有陳金剛起事,欲附太平天國,乃緻函于楊輔清道達意見。

     楊輔清道:“此人正合用著也!”原來陳金剛部下,亦擁衆萬人,有部将江志、侯臣、戴鄭金等,頗稱敢戰,故縱橫于廣東之肇慶、羅定、以迄廣西,清兵屢疲于奔命。

    楊輔清因此以為陳金剛可用,并對左右道:“兩江清兵之糧,仰給于廣東、福建;兩湖清兵之糧,仰給于貴州、廣西。

    今吾下閩省,以斷清兵于兩江運道;即以陳金剛牽制廣西,亦足斷清兵于兩湖運道,并足為翼王聲援也。

    ”乃奏知洪秀全,以王爵封陳金剛;并封江志、侯臣、戴鄭金為列侯,令其分攻桂省去後,楊輔清摒擋各事,發兵六萬,由甯國南下,先後陷徽州、淳安等處,複破嚴州、金華,所向披靡,遠近震動,直趨處州。

    時清廷以慶瑞為知兵,飛調慶瑞為閩浙總督,以拒楊輔清。

    那慶瑞探得楊輔清軍勢浩大,恐不能抵敵;乃六百裡加緊求救于曾國藩。

    那時曾國藩自分兵十道,攻退黃文金、李世賢後,軍勢複振。

    及接慶瑞告急之報,即派總兵朱品隆、江長貴,各領兵七千人,分道往援慶瑞。

    此時慶瑞部下士卒二萬人,連着旗兵共有二萬餘人,由福州過單陽,直抵溫州,移向處州進發。

    沿途聽得楊輔清領大軍六萬,将由浙南下,乃謂左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