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一回何信義議獻江蘇城石達開大戰衡州府
關燈
小
中
大
移兵上駛揚州,先掃清兵,以免後顧;并令塗鎮興立速起程。
秀成卻先将常州附近各縣收複,并下令諸将道:“蘇、常兩地,久經我軍克複。
自我軍西出,遂複陷于清兵。
今我大軍到此,清兵不敢遽進,當先平各縣,以孤常州之勢,然後進戰。
常州一破,即順流攻蘇州可也。
吾來時對天王言:一月可以往返。
今觀之,又須稍費時日矣。
” 時清将馮子材正駐守金壇。
秀成卻令賴文鴻會同黃子隆、陳贊明先攻金壇;又令蘇招生、吳定彩統水師先據運河,以直下江陰。
一面發出告示:謂李鴻章引洋人來打仗,縱将來得回城池,亦必與洋人共分土地等語,于是蘇、常一帶土人,皆攻擊李鴻章,日望秀成戰勝。
秀成卻以馬軍千人為前部:此馬軍就是陳玉成戰浦口時所得,令松王陳得風統之;以蔡元隆、郜永寬各統步兵五千人,皆用擡槍,為第二隊,同望常州進發。
時賴文鴻等在攻金壇,清将馮子材以衆寡不敵,金壇又不能久守,已棄城而去。
李秀成知賴文鴻已得手,即令引兵一同東下。
且說李鴻章自實授蘇撫後,知道太平人馬利害,決意借用洋兵洋械,由前撫薛煥駐居上海,專理交涉。
那時借得洋兵三千名,并精利洋槍三千根,由劉銘傳、程學啟分統之;并輔以清兵為左右兩隊先進。
李鴻章卻與部将劉松山、錢鼎銘、潘鼎新等,共統大兵為後進,先趨常州。
是時洋兵統帶,隻由鴻章部下劉、程二将兼統,其所部清兵,皆是淮軍,向來輕視外人,因此與洋兵大生龃龉。
李鴻章以華洋同伍,意見不和,故到長洲後不敢遽進。
忽報李秀成已引大隊人馬前來,乃即調集洋兵,并檄令三軍奮勇接戰。
惟李秀成頒示之後,土人皆以洋兵将來必分掠土地,故無不怨恨洋兵。
李秀成見人心可用,已決意急戰。
忽探馬飛報捷音:那塗鎮興,自得李秀成之今後,由金山渡過瓜州,而後出其不意,先破土橋清兵,沿途至紅橋、蔔著灣、三岔河各路清營,望風而潰,直過揚州,所得糧草無算。
李秀成即令周勝富代塗鎮興駐揚州;即令塗鎮興乘勝下泰興,渡運河,抄出常州之後。
那時李秀成部下三軍,皆欲與洋兵見仗。
惟秀成知李鴻章部兵與洋兵不知,料不能即進,故亦緩以待之。
及見土人反對洋兵,又得塗鎮興乘興助力,且見軍士奮勇求戰,乃大會諸将聽令。
并道:“洋人恃其利器,故用彼為前驅;今我前軍改用擡槍,其力實能及遠,準可一戰。
”便令陳得風統率馬隊并擡槍隊為前軍,從遠地先擊洋兵;後以蔡元隆、郜永寬為左路;以黃子隆、陳贊明為右軍,如洋兵潰時,即三路同進。
又令賴文鴻為各路援應。
分撥既定,自己即率各部将,引大兵,一齊出發。
尚距常州十餘裡,前隊主将陳得風,先發令進擊;清将劉銘傳、程學啟亦率洋兵接戰。
奈洋槍雖利,仍不及太平兵擡槍能及于遠,清兵前隊頗有死傷。
時洋兵以為被清兵藐視,亦欲奮力一戰。
不料常州土人既恨洋兵,又因秀成前下蘇、常,絕無騷擾,深望秀成得勝。
故到了夜裡,土人有暗自發槍,向洋兵攻擊的。
洋兵初以為中伏,及查知左右皆無伏兵,遂疑為清兵暗截,心中甚憤,先訴劉銘傳。
惟劉銘傳以所部并無此事,力慰洋兵;奈洋兵不以為然,以為劉銘傳有意袒助。
劉銘傳無心戰鬥。
秀成見洋兵戰力頓緩,正不知何故?忽探馬報稱土人開槍攻擊洋兵;秀成知清兵必有變,故即率隊猛進。
李鴻章見洋兵不大力戰,亦疑外人之心難測,即令劉松山、潘鼎新引兵接應。
惟太平人馬已大隊撲來,清軍前隊洋兵望後便走,清兵大亂。
李鴻章知不能戰,方傳令暫退。
忽報太平大将塗鎮興,已抄出常州之後;李鴻章所部,已前後受敵,軍心益驚。
劉銘傳、程學啟仍率所部清兵,奮勇抵禦洋兵。
此時見太平人馬,來勢兇猛,亦回軍再戰。
忽然西南角上一支人馬撲到,乃太平大将賴文鴻也。
清兵被橫貫一擊,更為紛亂。
那時洋槍雖然厲害,惟太平大軍既已合圍,兩軍器械,皆能擊及,洋兵利器,頓失其威。
李秀成即令陳得風及左右兩路速進;更令各部将,分道緊逼清兵。
那時清兵一來驚慌,二來零亂,又當不得太平人馬各路之衆,于是大敗。
李鴻章欲退時,後面塗鎮興人馬又到,清兵死傷極衆。
劉松山見勢不佳,知不能久持,急保李鴻章望東南而逃。
李秀成乘勢猛追,井謂左右道:“敵
秀成卻先将常州附近各縣收複,并下令諸将道:“蘇、常兩地,久經我軍克複。
自我軍西出,遂複陷于清兵。
今我大軍到此,清兵不敢遽進,當先平各縣,以孤常州之勢,然後進戰。
常州一破,即順流攻蘇州可也。
吾來時對天王言:一月可以往返。
今觀之,又須稍費時日矣。
” 時清将馮子材正駐守金壇。
秀成卻令賴文鴻會同黃子隆、陳贊明先攻金壇;又令蘇招生、吳定彩統水師先據運河,以直下江陰。
一面發出告示:謂李鴻章引洋人來打仗,縱将來得回城池,亦必與洋人共分土地等語,于是蘇、常一帶土人,皆攻擊李鴻章,日望秀成戰勝。
秀成卻以馬軍千人為前部:此馬軍就是陳玉成戰浦口時所得,令松王陳得風統之;以蔡元隆、郜永寬各統步兵五千人,皆用擡槍,為第二隊,同望常州進發。
時賴文鴻等在攻金壇,清将馮子材以衆寡不敵,金壇又不能久守,已棄城而去。
李秀成知賴文鴻已得手,即令引兵一同東下。
且說李鴻章自實授蘇撫後,知道太平人馬利害,決意借用洋兵洋械,由前撫薛煥駐居上海,專理交涉。
那時借得洋兵三千名,并精利洋槍三千根,由劉銘傳、程學啟分統之;并輔以清兵為左右兩隊先進。
李鴻章卻與部将劉松山、錢鼎銘、潘鼎新等,共統大兵為後進,先趨常州。
是時洋兵統帶,隻由鴻章部下劉、程二将兼統,其所部清兵,皆是淮軍,向來輕視外人,因此與洋兵大生龃龉。
李鴻章以華洋同伍,意見不和,故到長洲後不敢遽進。
忽報李秀成已引大隊人馬前來,乃即調集洋兵,并檄令三軍奮勇接戰。
惟李秀成頒示之後,土人皆以洋兵将來必分掠土地,故無不怨恨洋兵。
李秀成見人心可用,已決意急戰。
忽探馬飛報捷音:那塗鎮興,自得李秀成之今後,由金山渡過瓜州,而後出其不意,先破土橋清兵,沿途至紅橋、蔔著灣、三岔河各路清營,望風而潰,直過揚州,所得糧草無算。
李秀成即令周勝富代塗鎮興駐揚州;即令塗鎮興乘勝下泰興,渡運河,抄出常州之後。
那時李秀成部下三軍,皆欲與洋兵見仗。
惟秀成知李鴻章部兵與洋兵不知,料不能即進,故亦緩以待之。
及見土人反對洋兵,又得塗鎮興乘興助力,且見軍士奮勇求戰,乃大會諸将聽令。
并道:“洋人恃其利器,故用彼為前驅;今我前軍改用擡槍,其力實能及遠,準可一戰。
”便令陳得風統率馬隊并擡槍隊為前軍,從遠地先擊洋兵;後以蔡元隆、郜永寬為左路;以黃子隆、陳贊明為右軍,如洋兵潰時,即三路同進。
又令賴文鴻為各路援應。
分撥既定,自己即率各部将,引大兵,一齊出發。
尚距常州十餘裡,前隊主将陳得風,先發令進擊;清将劉銘傳、程學啟亦率洋兵接戰。
奈洋槍雖利,仍不及太平兵擡槍能及于遠,清兵前隊頗有死傷。
時洋兵以為被清兵藐視,亦欲奮力一戰。
不料常州土人既恨洋兵,又因秀成前下蘇、常,絕無騷擾,深望秀成得勝。
故到了夜裡,土人有暗自發槍,向洋兵攻擊的。
洋兵初以為中伏,及查知左右皆無伏兵,遂疑為清兵暗截,心中甚憤,先訴劉銘傳。
惟劉銘傳以所部并無此事,力慰洋兵;奈洋兵不以為然,以為劉銘傳有意袒助。
劉銘傳無心戰鬥。
秀成見洋兵戰力頓緩,正不知何故?忽探馬報稱土人開槍攻擊洋兵;秀成知清兵必有變,故即率隊猛進。
李鴻章見洋兵不大力戰,亦疑外人之心難測,即令劉松山、潘鼎新引兵接應。
惟太平人馬已大隊撲來,清軍前隊洋兵望後便走,清兵大亂。
李鴻章知不能戰,方傳令暫退。
忽報太平大将塗鎮興,已抄出常州之後;李鴻章所部,已前後受敵,軍心益驚。
劉銘傳、程學啟仍率所部清兵,奮勇抵禦洋兵。
此時見太平人馬,來勢兇猛,亦回軍再戰。
忽然西南角上一支人馬撲到,乃太平大将賴文鴻也。
清兵被橫貫一擊,更為紛亂。
那時洋槍雖然厲害,惟太平大軍既已合圍,兩軍器械,皆能擊及,洋兵利器,頓失其威。
李秀成即令陳得風及左右兩路速進;更令各部将,分道緊逼清兵。
那時清兵一來驚慌,二來零亂,又當不得太平人馬各路之衆,于是大敗。
李鴻章欲退時,後面塗鎮興人馬又到,清兵死傷極衆。
劉松山見勢不佳,知不能久持,急保李鴻章望東南而逃。
李秀成乘勢猛追,井謂左右道:“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