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一回何信義議獻江蘇城石達開大戰衡州府

關燈
話說勝保、德興阿兩路人馬,被陳玉成、李世賢督率諸将一齊追擊,直壓至浦口,那時竟前無去路,後有追兵,勝保欲回軍猛戰,以背水作陣,置之死而後生。

    不意清兵自潰敗後,人人膽落,已無心戀戰;及聞勝保回戰之令,欲勉強支持,不意前軍隻顧逃走,兩不相應。

    後面陳玉成、李世賢已随後逼到,槍炮交施,清兵死傷又不計其數。

    清兵皆互相逃竄。

    陳玉成、李世賢乘勢沖入,吳汝孝、陳仕章更當先猛進,當者便殺,如入無人之境。

    勝保倉忙無措,忽見提督李若珠奔到,謂勝保道:“敵将至矣,速作逃計。

    ”乃保護勝保直奔岸邊,掠舟而逃。

    勝保得了生命,遠望德興阿一軍,七零八落,浦口船支,又不敷用,統計本部溺死浦口者七八千人。

    岸上的更不能渡,所有岸上的隊伍,皆是滿人,亦不敢言降。

    是時勝保、德興阿俱逃,岸上未及逃的,已無主将,又盡失戰鬥之力,被李世賢、陳玉成、李昭壽、吳汝孝、陳仕章等殺得呼天叫地。

    陳玉成更令三軍:向馬隊攻擊。

    故馬上弁兵,皆無得免,凡殺不盡的,皆舍命沖突,見路則奔,餘外或伏地請降。

    李世賢見了,意殊不忍,準令降者免死。

    計太平諸将中,以李昭壽獨為好殺,故清兵所傷愈多。

    計勝保、德興阿兩軍,共計死傷不下四萬餘人,餘亦悉數投降,死傷将弁數十員。

    陳玉成、李世賢大獲全勝,得馬二千餘匹,所獲辎重器械,不可勝數。

     自此一戰後,南京隔江之信始通,勝保與德興阿剩得殘兵萬人左右,是夜逃回盱眙洪澤湖一帶,以圖恢複軍勢。

     英王陳玉成知勝保已狼狽遠逃,乃留李昭壽駐守滁州;即與李世賢掃平來安、六合、天長、儀征、揚州等處,以固金陵根本。

    然後以李世賢力顧南岸,以應浙、贛之師。

    自李世賢去後,陳玉成即入天京面君,具述近來戰狀。

    洪秀全不勝之喜,一面宴待陳玉成。

    忽報李秀成自桐城回軍,一路掃平皖省,現已回至天京。

    洪秀全一并延入。

    是時忠、英兩王,同會于殿上。

    洪秀全道:“自清國曾、官、胡三将,會同破我九江;勝保又重屯兩浦,以隔我天京消息,朕日夜不甯。

    今幸連番出師,一戰湖口,再戰三河,三戰桐城,四戰浦口,皆令敵人全軍覆滅,既能張我軍威,又得通達隔江消息,非兩位賢弟之力,斷不至此!”忠、英兩王齊道:“此皆仗天王洪福及将士用命所至。

    望天王勤政恤民,臣等當馳驅于外,誓恢複國家,以成一統。

    ”洪秀全聽了大喜。

    正在歡飲之際,忽報江蘇巡撫李鴻章,又興兵來攻,大兵将抵常州。

    所借洋人槍械,十分精利,今金壇、丹陽等處,已飛來告急。

    洪秀全聽罷,面色為之一變。

    并道:“前者李鴻章已疊次來犯,賴周勝坤、周勝富握守,以至金陵不受其困。

    今李鴻章若起重兵而來,又借有洋人利器,何以禦之?”李秀成道:“不勞天王費心,臣等必能使金陵無事。

    ”洪秀全道:“兩位之中,必須一人前往,方能了此大事。

    不知誰人願當此任?”李秀成道:“皖省一帶,非英王不能鎮懾。

    英王可回軍皖境,力顧北岸;吾當提一旅之師,再下蘇、常。

    當臣弟未到天京對,已留意東路,早知前任蘇撫薛煥,已改駐上海,專辦洋務交涉,為借兵借械之事。

    而以李鴻章實補蘇撫,專事戰争。

    臣素知李鴻章不打緊,其部下淮軍,亦非能戰;唯其部下将校數人,如劉銘傳、程學啟皆勇悍能戰,頗為勁敵。

    且器械精利,若不挫其威,将來為患金陵不淺也。

    ”陳玉成道:“忠王必有成算在胸。

    李鴻章不難破也。

    臣願蕩平皖境,以免天王西顧之憂。

    ”洪秀全一一從之。

    陳玉成次日回軍皖境而去;李秀成即部署人馬,立刻東征。

    起程之日,洪秀全親自送行,與李秀成握手,問幾時可以奏凱班師?李秀成道:“往返及戰争,計期一月可矣。

    ”洪秀全道:“朕當專聽捷音也!”李秀成即拜辭而行。

    時章王林紹章,正駐軍金陵無事,乃令林紹章領兵同行,共大軍三萬餘人;又令蘇招生、吳定彩二人,統領水師東下,以為聲援;仍令賴文鴻為先鋒,并與各部将督率大軍,望東而下。

    及大軍既抵丹陽,得探馬報稱李鴻章之兵,有洋兵為前部,現時尚駐常州;又聽得上遊揚州一帶,有清兵欲截秀成之後。

    秀成聽得,乃令丹陽守将周勝坤,将本部人馬屯守城池;秀成盡将大軍屯紮城外。

    時陳玉成方留部将塗鎮興駐紮金山,即令塗鎮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