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九回救九江曾國荃出身戰三河李續賓殒命
關燈
小
中
大
罷,适陳玉成又有文書飛到,亦說李續賓一路人馬,如此這般,速宜合兵破之;井言自己引兵東回,要先破李續賓。
李秀成至是,乃謂諸将道:“李續賓為羅澤南弟子,自用兵以來,久著能名,軍鋒亦銳。
今彼以破竹之勢,不乘機下安慶,反北趨廬郡,其用意欲東渡江甯,以擾我根本,而孤安慶之勢耳。
續賓得勝後,胡林翼亦将分軍,以攻安慶矣!吾須先行破之。
”部将陳坤書道:“李續賓雖勇,然以英王遇之,力足敵矣。
吾懼忠王北行,而安慶危也。
”李秀成道:“英王雖足敵李續賓,不過為敵兵前驅:吾懼湖北清兵再至,則英王受制,吾不得不往,續賓一破,安慶即安矣。
”說罷将本部分而為二:令古隆賢、陳坤書、莫仕葵、範汝曾各引本部,分屯安慶附近,以壯聲援;即與諸将共引人馬二萬五千人,望巢縣而進,以截李續賓東趨之路,一面打聽軍務。
原來陳玉成亦由六安回軍,并不直入廬州,反沿廬州上流,直到含山界口,以截李續賓,與李秀成一樣意思。
因陳王成不料李秀成人馬到得如此神速,恐進了廬州,湖北清兵複出,必腹背受敵;且料李續賓必引兵東指,故不分晝夜走至含山。
聽得李秀成大兵已到,遂與商議進兵,并令吳汝孝,帶兵往把舒城要路。
吳汝孝道:“前者大軍既經過廬州,而不守廬州,今反令小将回守舒城何也?”陳玉成道:“前因不知忠王兵到,懼無援應;又懼清兵由鄂再至,則腹背受敵矣。
今李續賓正困廬州,若知将軍已扼舒城,而吾與忠王又據巢含而進,則李續賓必懼掩擊,将舍廬州而求戰地,是吾計成矣。
”吳汝孝得令去後,時廬州守将吳定規,一日三次文書,飛來求救;少頃李秀成亦有書到:力言各将合兵,各用各計,速截李續賓,廬州之圍自解;若徒守廬州,是拙計也。
陳玉成道:“所見略同,吾汁亦決矣。
”乃傳令進兵,由金牛而進;李秀成卻引兵沿白石山而進。
那白石山隻隔金牛二十餘裡,兩軍分道而趨;務截李續賓。
時續賓正困廬州,唯吳定規竭力死守,以待援應,李續賓更下令道:“吾軍至此,一路沿太湖、潛山、石牌、桐城,勢如砂竹,敵人望風披靡,今獨不能下一廬州,以數萬大兵,為吳定規一人所挫,皆由前則英銳,而今則疲玩耳。
諸軍務宜奮力,否則敵人救兵一至,吾兵益受困矣。
”曾國華道:“吾軍長驅至此,如強弩之末,難穿魯缟。
今深入重地,又經疲戰,适遇敵軍,吾未見其可也!且焉有軍行千裡,而敵人不知者乎?吾懼兵将至矣。
不如捷報湖北,并請援兵,方為上策。
”李續賓聽罷點首。
忽探馬飛報:陳玉成已派口王吳汝孝,扼守舒城要道。
李續賓聽罷大驚道:“彼扼舒城要道,而阻我援兵來路也;然則敵軍已在前矣。
”部将鄒玉堂道:“如此,計不如回軍,較為穩着。
”李續賓道:“敵兵必至,然後扼要道,以阻我援兵;今若退後,反為所乘耳。
今不能再攻廬州,亦不能退歸後路,惟有撤廬之圍,引軍直指,故緩行程,以養兵力。
若遇敵人,拼與一戰而已。
”說罷便離去廬州。
時吳定規不知李續賓何故撤兵,也不追趕。
且說李續賓離了廬州,約行五十裡,正是三河鎮,李續賓傳令紮下大營,打聽得陳玉成已駐軍金牛堡,乃決意先撲陳玉成大營,為先發制人之計。
傳令休兵一日,到夜後商議進兵。
是夜正大霧迷天,對面不見人。
李續賓傳令:五更造飯,黎明出隊。
部将趙國棟道:“不如五更進兵,因陳玉成兵衆,聞李秀成兵亦至矣。
若與明白交戰,勢必不敵,不如以奇兵破之。
料大霧之際,陳玉成必不出兵,我宜擇土人熟知地理者為向導,直抄金牛,出其不意以撲陳玉成營寨,必獲全勝。
”說罷各部将在座者,一齊鼓掌,皆主五更出隊。
李續賓被拗不過,且覺其言有理,乃依計而行。
傳令各營:三更造飯,五更進兵,密派土人四五十名作向導,乘大霧而進。
到時,李續賓令三軍:人銜枚,馬勒口,不想玉成亦因霧重,懼為李續賓所劫,乃謂諸軍道:“我今日兵駐金牛,已為敵人所知。
今夜大霧,須防劫掠。
”乃傳令大軍起程,欲奪三河鎮。
因那時陳玉成,隻探得李續賓已離廬州,尚不知李續賓已到三河鎮也。
不料陳玉成人馬起行時,與李軍兩不相遇;皖北一帶,又是陳玉成走慣的,故深悉地理,将近天明時,陳玉成人馬已過三河,反抄在李續賓之後,及濃霧散後,陳玉成已過了三河後面。
那李續賓所用向導,仍不識地理,竟為霧誤;左轉右折,所行總離三河不遠。
當陳王成到了三河,忽見前軍報稱:所過見其無數壁壘,煙竈尚新。
陳玉成道:“李續賓曾駐兵于此。
核其蹤迹,是東去矣。
當從後截擊之。
”乃令以後軍為前軍,親率小兒隊為前隊,卷地追回。
追至金牛洞,約離李軍後路七八裡,即發炮攻擊。
李續賓知道陳玉成一軍已折在後路,急今回軍激戰。
李軍不知陳玉成誤折在後,以為預先埋伏,無不驚心落膽,諸部将亦各有懼色。
李續賓奮然道:“兵法雲‘置之死地而後生,,是在諸君奮力否耳?”諸将聞得一齊奮進。
惟陳玉成憤于二郎河之敗,欲雪前恥,亦鼓勵三軍,人人猛勇。
兩軍正在惡戰間,時李秀成正沿白石山而進,約離三河八裡,聽得炮聲震動,知道兩軍已經交戰,乃揮軍趕上接應。
時陳玉成見秀成人馬已到,軍心更壯,并力攻擊清兵陣腳,不一時清兵陣腳早已移動。
李續賓全軍隊伍已亂,陳玉成乘勢督兵猛撲而進。
令軍士大呼道:“李續賓快來納命。
”管教:三雄會戰,頓教名将隕廬江;重壁鏖兵,又見忠王破桐縣。
要知李續賓性命如何?且聽下回分解。
李秀成至是,乃謂諸将道:“李續賓為羅澤南弟子,自用兵以來,久著能名,軍鋒亦銳。
今彼以破竹之勢,不乘機下安慶,反北趨廬郡,其用意欲東渡江甯,以擾我根本,而孤安慶之勢耳。
續賓得勝後,胡林翼亦将分軍,以攻安慶矣!吾須先行破之。
”部将陳坤書道:“李續賓雖勇,然以英王遇之,力足敵矣。
吾懼忠王北行,而安慶危也。
”李秀成道:“英王雖足敵李續賓,不過為敵兵前驅:吾懼湖北清兵再至,則英王受制,吾不得不往,續賓一破,安慶即安矣。
”說罷将本部分而為二:令古隆賢、陳坤書、莫仕葵、範汝曾各引本部,分屯安慶附近,以壯聲援;即與諸将共引人馬二萬五千人,望巢縣而進,以截李續賓東趨之路,一面打聽軍務。
原來陳玉成亦由六安回軍,并不直入廬州,反沿廬州上流,直到含山界口,以截李續賓,與李秀成一樣意思。
因陳王成不料李秀成人馬到得如此神速,恐進了廬州,湖北清兵複出,必腹背受敵;且料李續賓必引兵東指,故不分晝夜走至含山。
聽得李秀成大兵已到,遂與商議進兵,并令吳汝孝,帶兵往把舒城要路。
吳汝孝道:“前者大軍既經過廬州,而不守廬州,今反令小将回守舒城何也?”陳玉成道:“前因不知忠王兵到,懼無援應;又懼清兵由鄂再至,則腹背受敵矣。
今李續賓正困廬州,若知将軍已扼舒城,而吾與忠王又據巢含而進,則李續賓必懼掩擊,将舍廬州而求戰地,是吾計成矣。
”吳汝孝得令去後,時廬州守将吳定規,一日三次文書,飛來求救;少頃李秀成亦有書到:力言各将合兵,各用各計,速截李續賓,廬州之圍自解;若徒守廬州,是拙計也。
陳玉成道:“所見略同,吾汁亦決矣。
”乃傳令進兵,由金牛而進;李秀成卻引兵沿白石山而進。
那白石山隻隔金牛二十餘裡,兩軍分道而趨;務截李續賓。
時續賓正困廬州,唯吳定規竭力死守,以待援應,李續賓更下令道:“吾軍至此,一路沿太湖、潛山、石牌、桐城,勢如砂竹,敵人望風披靡,今獨不能下一廬州,以數萬大兵,為吳定規一人所挫,皆由前則英銳,而今則疲玩耳。
諸軍務宜奮力,否則敵人救兵一至,吾兵益受困矣。
”曾國華道:“吾軍長驅至此,如強弩之末,難穿魯缟。
今深入重地,又經疲戰,适遇敵軍,吾未見其可也!且焉有軍行千裡,而敵人不知者乎?吾懼兵将至矣。
不如捷報湖北,并請援兵,方為上策。
”李續賓聽罷點首。
忽探馬飛報:陳玉成已派口王吳汝孝,扼守舒城要道。
李續賓聽罷大驚道:“彼扼舒城要道,而阻我援兵來路也;然則敵軍已在前矣。
”部将鄒玉堂道:“如此,計不如回軍,較為穩着。
”李續賓道:“敵兵必至,然後扼要道,以阻我援兵;今若退後,反為所乘耳。
今不能再攻廬州,亦不能退歸後路,惟有撤廬之圍,引軍直指,故緩行程,以養兵力。
若遇敵人,拼與一戰而已。
”說罷便離去廬州。
時吳定規不知李續賓何故撤兵,也不追趕。
且說李續賓離了廬州,約行五十裡,正是三河鎮,李續賓傳令紮下大營,打聽得陳玉成已駐軍金牛堡,乃決意先撲陳玉成大營,為先發制人之計。
傳令休兵一日,到夜後商議進兵。
是夜正大霧迷天,對面不見人。
李續賓傳令:五更造飯,黎明出隊。
部将趙國棟道:“不如五更進兵,因陳玉成兵衆,聞李秀成兵亦至矣。
若與明白交戰,勢必不敵,不如以奇兵破之。
料大霧之際,陳玉成必不出兵,我宜擇土人熟知地理者為向導,直抄金牛,出其不意以撲陳玉成營寨,必獲全勝。
”說罷各部将在座者,一齊鼓掌,皆主五更出隊。
李續賓被拗不過,且覺其言有理,乃依計而行。
傳令各營:三更造飯,五更進兵,密派土人四五十名作向導,乘大霧而進。
到時,李續賓令三軍:人銜枚,馬勒口,不想玉成亦因霧重,懼為李續賓所劫,乃謂諸軍道:“我今日兵駐金牛,已為敵人所知。
今夜大霧,須防劫掠。
”乃傳令大軍起程,欲奪三河鎮。
因那時陳玉成,隻探得李續賓已離廬州,尚不知李續賓已到三河鎮也。
不料陳玉成人馬起行時,與李軍兩不相遇;皖北一帶,又是陳玉成走慣的,故深悉地理,将近天明時,陳玉成人馬已過三河,反抄在李續賓之後,及濃霧散後,陳玉成已過了三河後面。
那李續賓所用向導,仍不識地理,竟為霧誤;左轉右折,所行總離三河不遠。
當陳王成到了三河,忽見前軍報稱:所過見其無數壁壘,煙竈尚新。
陳玉成道:“李續賓曾駐兵于此。
核其蹤迹,是東去矣。
當從後截擊之。
”乃令以後軍為前軍,親率小兒隊為前隊,卷地追回。
追至金牛洞,約離李軍後路七八裡,即發炮攻擊。
李續賓知道陳玉成一軍已折在後路,急今回軍激戰。
李軍不知陳玉成誤折在後,以為預先埋伏,無不驚心落膽,諸部将亦各有懼色。
李續賓奮然道:“兵法雲‘置之死地而後生,,是在諸君奮力否耳?”諸将聞得一齊奮進。
惟陳玉成憤于二郎河之敗,欲雪前恥,亦鼓勵三軍,人人猛勇。
兩軍正在惡戰間,時李秀成正沿白石山而進,約離三河八裡,聽得炮聲震動,知道兩軍已經交戰,乃揮軍趕上接應。
時陳玉成見秀成人馬已到,軍心更壯,并力攻擊清兵陣腳,不一時清兵陣腳早已移動。
李續賓全軍隊伍已亂,陳玉成乘勢督兵猛撲而進。
令軍士大呼道:“李續賓快來納命。
”管教:三雄會戰,頓教名将隕廬江;重壁鏖兵,又見忠王破桐縣。
要知李續賓性命如何?且聽下回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