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九回救九江曾國荃出身戰三河李續賓殒命

關燈
而得勝,即不渡江,而秀成已退矣。

    ”曾國藩道:“二公之言,亦有見地,但所籌隻在未戰之前。

    設李秀成竟能渡江與我決戰,又将奈何?”部将周鳳山道:“兵來将當,水來土掩,九江雖無險阻,未嘗不可一戰。

    秀成遠來疲憊,亦易與耳!今當分為十數路,使之接應不暇。

    而以大軍為後斷,若得數十路中勝負俱半,即以大軍乘之,亦将全勝矣。

    ”曾國藩乃從其計。

    一面飛文湖北,請胡林翼調鮑超,以要斷秀成之後;卻令彭玉麟盡統水師,以阻秀成渡江;再令部将楊載福轉統陸軍,并部将周鳳山、周天培、張運蘭、吳坤修、江忠泗,各統兵三千人,分屯九江以備交戰;自己卻與劉崇佑、劉連捷、蕭啟江、普承堯等,盡統大軍,由湖口相機而進;又令甫康知府沈藻桢,分兵出瑞昌界,為九江後援。

     分撥已定,李秀成知曾國藩重防九江,大喜道:“吾今番必得成功矣!”乃急令陳玉成,故作南下之勢,以防鮑超東來,且兼顧安慶。

    時太平大将雷煥、張祖元,方由南昌駐軍饒州,秀成即派飛馬傳報黃文金,檄令雷煥、張祖元之衆,沿南康失握九江下遊。

    部将汪安均道:“忠王非趨九江,而必令雷煥、張祖元,獨赴九江何也!”秀成道:“正以此堅曾國藩之心,以為吾必赴九江耳。

    ”說罷又令蘇招生、陸順德以水師壓湖口,以阻彭玉麟。

    遂領大軍,風馳電卷而下,沿望江夏,直渡彭澤。

    所有船隻,都是陳得才、張朝爵準備在先,故安然而渡。

    彭玉麟的上遊水師,皆為蘇招生、陸順德所壓。

    ?時曾國藩聽得彭澤告警,乃驚道:“李秀成揚言欲攻九江,今非攻九江也!吾中計矣。

    ”便欲移兵而東。

    忽報黃文金引兵來攻湖口,同時九江各地又報雷煥、張祖元,引兵大至。

    曾國藩情知中計,但此時已不能移兵。

    乃督令諸将,奮力戰退黃文金;同時九江諸将,亦将太平将雷煥、張祖元兩路人馬殺退。

    不料兩地交戰間,李秀成大隊已渡過彭澤。

    曾國藩此時不敢東進,亦不能退,乃将九江人馬留周大培守九江,餘外盡移至湖口,以圖應敵,一面令彭玉麟引水師泊于江岸,以防太平水軍。

    而号令各路陸軍,與秀成交戰。

    以楊載福為前部,而以張運蘭、吳坤修、江忠泗、周鳳山分為四路,自與諸将為中軍。

    部将劉宗佑道:“敵人雖重屯兵于彭澤,然安知不再調人馬,另取九江。

    設九江有警,周天培一人,必守九江不住也。

    ”曾國藩道:“吾本欲鮑超一軍,急襲秀成後路,今秀成已經渡江,吾料鮑超亦趨九江矣。

    ”正說間,探馬飛報太平将英王陳玉成,現會合稔黨苗沛霖,又得大兵數萬,已離潛山,直下宿松,要與鮑超決戰。

    今鮑超現駐宿松一帶,若一經離開,恐陳玉成将複進湖北,故鮑超不能來矣。

     曾國藩聽得覺少了鮑超一軍,九江更危,乃問部将誰肯助守九江?趙景賢道:“某昔蒙李秀成不殺,得縱回本國,仍得效力于麾下;某曾說過,此後不複與秀成交鋒以報之。

    今大敵當前,願諸公立功沙場,某願以本部前往助九江,望大帥原諒。

    ”曾國藩聽罷許之。

    原來趙景賢自得李秀成省釋之後,以不複與李秀成交鋒一語,頗為當道不喜。

    特以其有用,故仍留之,因此疊著戰功,仍屈為道員。

    至是乃派守九江一地。

     是時李秀成已知曾國藩,檄調九江各路前來助戰,即令黃文金兼統雷煥、張祖元之衆,往蹑九江,乘間回截湖口;一面進兵與曾國藩交戰。

    仍令賴文鴻為先鋒,獨擋楊載福;卻令古隆賢、陳坤書、莫仕葵、範汝曾分當各路清兵,自與諸将與攻曾國藩。

    并下令道:“若前軍足敵曾國藩各路,吾自破曾國藩必矣。

    ”複令部将部永寬、陳贊明為各路援應。

    分撥以定,以明日五鼓造飯,平明進兵。

     時曾國藩久知李秀成用兵,算無遺策,自知不敵。

    先把困難情形,報知家鄉。

    原來曾國藩性情固執,在營中無論如何多事,每日必寫家書,或某日不暇,則下日補之,習以為常。

    此時所寄之函:已有安危不知,性命不計之語,蓋已自知必敗。

    當下号令三軍,準備迎敵。

    部将劉連捷道:“吾軍勢力不弱于李秀成,近見大帥憂形于色,何也?”曾國藩道:“古人說得好,一子錯,全盤皆亂。

    李秀成揚言欲争九江,吾據探報即信之。

    至今吾方重顧上流,而秀成已安穩渡江。

    軍心氣沮,欲勝難矣。

    然兵法雲:‘置諸死地而後生’,務望諸君奮力可矣。

    ”正說話間,已報李秀成兵馬大至:賴文鴻、古隆賢、陳坤書、莫仕葵、範汝曾,相繼并進,皆望曾軍擊來。

    曾國藩即檄諸軍速進:于是楊載福、張運蘭、吳坤修、江忠泗、周鳳山等,疾忙分頭抵禦。

    不意秀成養精蓄銳,三軍無不奮勇,曾軍如何抵當?時清将楊載福,正與賴文鴻鏖戰;後面周鳳山、吳坤修等四路亦一齊向前。

    李秀成即今古隆賢、陳坤書等,分四路而出戰。

    時已近辰牌,秀成忽令退兵。

    楊載福恐其中有詐,已不敢徑追。

    秀成見誘之不動,乃令前軍直退,遂即轉攻曾國藩大營。

    而自己反與諸将,合擊曾軍前部。

    清兵見李秀成旗号,心上早吃一驚,楊載福獨戰李秀成,秀成乃将本部分而為二:夾擊楊載福。

    而以部永寬、蔡元隆、黃子隆、汪安均分敵周鳳山、張運蘭、吳坤修、江忠泗等兩軍,喊殺連天。

    秀成下令道:“彼一路若亂,則諸路俱亂矣!”乃複分部将汪大成夾攻江忠泗。

    江軍受斜裡一擊,隊伍俱亂;汪大成複引健卒五百人,直搗江軍。

    并傳令軍中:“如吾紅旗一舉,即齊向敵人主将擊射。

    ”于是五百健卒,一齊發槍,江忠泗身被數十彈子,登時斃命。

    汪大成複以第二隊繼進。

    時江忠泗既亡,全部皆不敢戀戰,互相逃竄。

    汪大成、汪安均乃合擊江軍,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