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九回救九江曾國荃出身戰三河李續賓殒命
關燈
小
中
大
話說胡林翼,以數路之衆合攻武昌南門,乘晏仲武退去守兵時光,即撲進去,忽然城垣陷了百餘丈,清兵多被死傷。
原來晏仲武知不能守,在城垣下埋伏藥線,當清兵攻城時,藥線發炸,瓦石飛騰,清兵被炸屍首不完,血肉橫飛,真是一場慘禍。
李孟群督兵先進,亦受重傷,左臂被及,面上被藥氣熏灼,宛如黑面瘟神,登時跌落馬下。
胡林翼立令軍士将李孟群救起,先今回營養病。
眼見兵士死去二千餘人,林翼不覺大怒,即率兵齊進。
清兵更乘機縱火,燒得漫天通紅,大兵在城内的,互相沖突。
馮文炳受重傷而死;晏仲武走至北門時,正遇洪春魁,先問譚紹洸何在?晏仲武道:“吾已請他先逃矣!今清兵已紛擁入城,速逃可也。
”乃以洪春魁在前,晏仲武在後,向北門殺出。
忽然舒保一軍大至,已攻破西門,欲捉洪春魁,乃随後追來。
時太平人馬軍心大亂,唯各自逃竄。
晏仲武不敢戀戰,隻催令先出北門,忽被舒保所部沖做兩段。
那是洪春魁已出北門去了。
卻因譚紹洸一軍在外,尚餘清提督江忠議相持,故洪春魁得乘間而出。
那晏仲武被舒保所截,不能出矣,乃策馬轉奔東門。
是時城内四面皆是清兵,所有太平人馬,除已先逃出者外,或死或傷,幸平日多與居民相得,故有改裝匿在民居者。
時胡林翼亦已進城。
一面分兵救火,一面分軍搜捕太平敗兵,餘俱陸續進城,故清兵更衆。
晏仲武正在奔至東門,又遇羅信南一軍。
時晏仲武隻存親兵數十人,正無路可脫,舒保又蹑追至,晏仲武奮力殺退羅信南,看看已近東門,那易良虎一軍又至。
晏仲武仰天歎道:“吾不能生矣。
死不足惜,如國家未定何?”言已拔劍自刎而死。
自是武昌城内已無太平将官,胡林翼乃下令止殺,并救滅餘火。
一面報知官文,已克武昌,并會同奏捷,不在話下。
且說譚紹洸自逃出武昌,即與秦日綱、洪春魁同奔安慶,途中正遇韋志俊回來,乃相約共奔安慶。
洪春魁道:“若全走安慶,恐湖北全境皆失矣。
不如就近擇地自守,然後報知忠王,再作區處。
”潭紹洸以為然,乃令秦日綱暫住金湖;而與洪春魁共奔興國州,就近與義勇隊聯合。
乃使韋志俊往潛山,以武昌失守情況,報知李秀成。
時李秀成接得武昌急報,正自煩惱,忽見韋志俊奔到。
李秀成急問武昌近狀?韋志俊乃将武昌如何失守,晏仲武、馮文炳如何陣死,及自己如何往撫義勇隊,救之不及,從頭至尾,說了一遍。
李秀成聽了,乃謂陳玉成道:“吾知九江被陷之後,武昌必難久守,但不料其亡之速耳。
失一武昌,無關大局。
然使清兵得一根據,以臨安慶,則後患正長也。
”言罷不勝太息。
又道:“晏仲武以義勇出身,來助我國,可謂鞠躬盡瘁。
其人得人心,娴軍略,以之助守武昌,已用違其長。
唯慕王必倚之為助,故屈置之,實可惜也。
”乃表告金陵,厚恤晏仲武,以為各義隊勸。
又以馮文炳為馮雲山之子,足智多謀,父子同死國難,即以南王之爵追賞之。
又請開韋志俊之罪,以韋昌輝自殺東王,于其子何罪,宜即開複,以鼓勵勳臣子孫;且韋昌輝雖有罪,但前功不可沒,宜候韋志俊立功後,令其承襲北王之爵。
洪秀全皆從之。
唯洪仁達于開複韋志俊一事,頗多謗語。
秀成乃不敢令韋志俊入天京面君,先留在營中效力;即一面與陳玉成商議出兵。
陳玉成道:“吾等奔走馳驅,皆在東南半壁,此最失算也。
弟欲引大軍北向,而由君主持東南各事,君意若何?”李秀成道:“此策極佳。
但行情疊次挫敗而後,實非其時也。
足下雖威震遠近,然若欲北伐,非以全力不能,鳳翔前車,可為殷鑒。
今求一大捷,穩住人心,以壯天王之膽,然後以大軍北行。
料敵人在東北之兵力,亦将以半還北路,而東南敵勢亦輕,是江、皖之間,亦可以無大敵。
所憂者,安、福二王,淫威用事,天王又不能制之。
設吾等遠行,或将出大事耳。
”說罷不覺流涕。
韋志俊揚臂道:“國家内政、軍令,寄于英、忠二王,何不回朝,先清君側?否則養癰為患,非國家之福也。
”李秀成道:“自東、北兩王交哄,國勢衰微至今,固不宜妄舉。
且安、福二王,非他人,乃天王之兄也。
天王笃于兄弟之情,安容吾等此舉乎!”陳玉成道:“此事不必再提,且商議目前之事,不知忠王欲先求一大捷,當注意何處?”李秀成道:“湖北清兵,其勢方銳,急未可圖;目下唯有先固安慶根本,則當與曾國藩一戰耳。
今皖、鄂二省,留兄坐鎮;吾即舉行南下,揚言欲争九江,以求戰于曾國藩。
若得一勝,則李世賢、黃文金兩軍皆複元氣,吾即回軍,以清皖省敵軍,然後北上,君以為何如?”陳玉成鼓掌稱善。
李秀成乃部署人馬:以賴文鴻為先鋒,古隆賢、陳坤書為副将,帶同部将部永寬、陳贊明、黃子隆、蔡元龍、汪安均、汪大成等,及補王莫仕葵,首王範汝曾,共大軍六萬餘人,由潛山而下。
先傳令安慶守将陳得才、張朝爵,準備舟揖渡河;又飛令堵王黃文金,由江西接應,以防半渡被擊。
一路旌旗蔽野,槍械如林,浩浩蕩蕩,聲言欲奪九江,望南而下。
早有消息報人曾國藩軍中。
國藩即與諸将計議道:“吾正欲進規安慶,今李秀成以大兵先争九江,是先發制人之計耳。
吾料李秀成未能一刻忘九江也!将以何策禦之?”彭玉麟道:“九江城未複,恐難固守;不如候其半渡之時,于半江擊之,則江西無事矣。
”楊載福道:“敵人渡江,必分軍而渡;吾将于何處禦之,尚在難定。
今秀成此來,志在必勝。
且軍勢浩大,若與交兵,勝負難決。
不如飛文湖北,請官、胡二人調鮑超一軍,徑入秀成之後,若幸
原來晏仲武知不能守,在城垣下埋伏藥線,當清兵攻城時,藥線發炸,瓦石飛騰,清兵被炸屍首不完,血肉橫飛,真是一場慘禍。
李孟群督兵先進,亦受重傷,左臂被及,面上被藥氣熏灼,宛如黑面瘟神,登時跌落馬下。
胡林翼立令軍士将李孟群救起,先今回營養病。
眼見兵士死去二千餘人,林翼不覺大怒,即率兵齊進。
清兵更乘機縱火,燒得漫天通紅,大兵在城内的,互相沖突。
馮文炳受重傷而死;晏仲武走至北門時,正遇洪春魁,先問譚紹洸何在?晏仲武道:“吾已請他先逃矣!今清兵已紛擁入城,速逃可也。
”乃以洪春魁在前,晏仲武在後,向北門殺出。
忽然舒保一軍大至,已攻破西門,欲捉洪春魁,乃随後追來。
時太平人馬軍心大亂,唯各自逃竄。
晏仲武不敢戀戰,隻催令先出北門,忽被舒保所部沖做兩段。
那是洪春魁已出北門去了。
卻因譚紹洸一軍在外,尚餘清提督江忠議相持,故洪春魁得乘間而出。
那晏仲武被舒保所截,不能出矣,乃策馬轉奔東門。
是時城内四面皆是清兵,所有太平人馬,除已先逃出者外,或死或傷,幸平日多與居民相得,故有改裝匿在民居者。
時胡林翼亦已進城。
一面分兵救火,一面分軍搜捕太平敗兵,餘俱陸續進城,故清兵更衆。
晏仲武正在奔至東門,又遇羅信南一軍。
時晏仲武隻存親兵數十人,正無路可脫,舒保又蹑追至,晏仲武奮力殺退羅信南,看看已近東門,那易良虎一軍又至。
晏仲武仰天歎道:“吾不能生矣。
死不足惜,如國家未定何?”言已拔劍自刎而死。
自是武昌城内已無太平将官,胡林翼乃下令止殺,并救滅餘火。
一面報知官文,已克武昌,并會同奏捷,不在話下。
且說譚紹洸自逃出武昌,即與秦日綱、洪春魁同奔安慶,途中正遇韋志俊回來,乃相約共奔安慶。
洪春魁道:“若全走安慶,恐湖北全境皆失矣。
不如就近擇地自守,然後報知忠王,再作區處。
”潭紹洸以為然,乃令秦日綱暫住金湖;而與洪春魁共奔興國州,就近與義勇隊聯合。
乃使韋志俊往潛山,以武昌失守情況,報知李秀成。
時李秀成接得武昌急報,正自煩惱,忽見韋志俊奔到。
李秀成急問武昌近狀?韋志俊乃将武昌如何失守,晏仲武、馮文炳如何陣死,及自己如何往撫義勇隊,救之不及,從頭至尾,說了一遍。
李秀成聽了,乃謂陳玉成道:“吾知九江被陷之後,武昌必難久守,但不料其亡之速耳。
失一武昌,無關大局。
然使清兵得一根據,以臨安慶,則後患正長也。
”言罷不勝太息。
又道:“晏仲武以義勇出身,來助我國,可謂鞠躬盡瘁。
其人得人心,娴軍略,以之助守武昌,已用違其長。
唯慕王必倚之為助,故屈置之,實可惜也。
”乃表告金陵,厚恤晏仲武,以為各義隊勸。
又以馮文炳為馮雲山之子,足智多謀,父子同死國難,即以南王之爵追賞之。
又請開韋志俊之罪,以韋昌輝自殺東王,于其子何罪,宜即開複,以鼓勵勳臣子孫;且韋昌輝雖有罪,但前功不可沒,宜候韋志俊立功後,令其承襲北王之爵。
洪秀全皆從之。
唯洪仁達于開複韋志俊一事,頗多謗語。
秀成乃不敢令韋志俊入天京面君,先留在營中效力;即一面與陳玉成商議出兵。
陳玉成道:“吾等奔走馳驅,皆在東南半壁,此最失算也。
弟欲引大軍北向,而由君主持東南各事,君意若何?”李秀成道:“此策極佳。
但行情疊次挫敗而後,實非其時也。
足下雖威震遠近,然若欲北伐,非以全力不能,鳳翔前車,可為殷鑒。
今求一大捷,穩住人心,以壯天王之膽,然後以大軍北行。
料敵人在東北之兵力,亦将以半還北路,而東南敵勢亦輕,是江、皖之間,亦可以無大敵。
所憂者,安、福二王,淫威用事,天王又不能制之。
設吾等遠行,或将出大事耳。
”說罷不覺流涕。
韋志俊揚臂道:“國家内政、軍令,寄于英、忠二王,何不回朝,先清君側?否則養癰為患,非國家之福也。
”李秀成道:“自東、北兩王交哄,國勢衰微至今,固不宜妄舉。
且安、福二王,非他人,乃天王之兄也。
天王笃于兄弟之情,安容吾等此舉乎!”陳玉成道:“此事不必再提,且商議目前之事,不知忠王欲先求一大捷,當注意何處?”李秀成道:“湖北清兵,其勢方銳,急未可圖;目下唯有先固安慶根本,則當與曾國藩一戰耳。
今皖、鄂二省,留兄坐鎮;吾即舉行南下,揚言欲争九江,以求戰于曾國藩。
若得一勝,則李世賢、黃文金兩軍皆複元氣,吾即回軍,以清皖省敵軍,然後北上,君以為何如?”陳玉成鼓掌稱善。
李秀成乃部署人馬:以賴文鴻為先鋒,古隆賢、陳坤書為副将,帶同部将部永寬、陳贊明、黃子隆、蔡元龍、汪安均、汪大成等,及補王莫仕葵,首王範汝曾,共大軍六萬餘人,由潛山而下。
先傳令安慶守将陳得才、張朝爵,準備舟揖渡河;又飛令堵王黃文金,由江西接應,以防半渡被擊。
一路旌旗蔽野,槍械如林,浩浩蕩蕩,聲言欲奪九江,望南而下。
早有消息報人曾國藩軍中。
國藩即與諸将計議道:“吾正欲進規安慶,今李秀成以大兵先争九江,是先發制人之計耳。
吾料李秀成未能一刻忘九江也!将以何策禦之?”彭玉麟道:“九江城未複,恐難固守;不如候其半渡之時,于半江擊之,則江西無事矣。
”楊載福道:“敵人渡江,必分軍而渡;吾将于何處禦之,尚在難定。
今秀成此來,志在必勝。
且軍勢浩大,若與交兵,勝負難決。
不如飛文湖北,請官、胡二人調鮑超一軍,徑入秀成之後,若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