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八回龍虎戰大破陳玉成官胡兵會收武昌府
關燈
小
中
大
兩廣為天?王産地,其人又習于戰鬥,不似江、鄂文弱,必足以敵湘人。
待其募兵一至,軍威更振,方可用也。
”陳玉成道:“若從廣西募兵而至,動需時日,奈何?”李秀成道:“今請英王駐軍廬、滁一帶,四出招羅稔黨,又可以固金陵、安慶之門戶;我若招撫各地義勇之外,再移軍而東,擇其易與者,求一大捷,即足以鎮人心。
想吾二人尚在江、皖,清兵亦不能為害也。
”陳玉成深以為然,乃先令洪容海回廣西募勇。
是時湖北境内經陳玉成一敗,人心更憤,于是興國、大冶、武昌、江夏、通山、通城、嘉魚、蒲圻一帶約有義勇三十餘萬,都具禀向李秀成求降。
李秀成盡行招撫之。
于是與陳玉成相約,一一撫定各郡,并訓練新降之衆,然後再議征伐。
且說官文、胡林翼,自會合五路,攻破九江;此次又會合多隆阿、鮑超、李續宜戰敗陳玉成,自此軍聲複振,決意要先行收複武昌。
乃與官文計議:一面調多隆阿、舒保回來相助;時李曙堂已回漢陽養傷,乃令李續宜、鮑超扼守太湖宿松一帶,以阻東來太平軍人馬。
以舒保隸諸官文軍中,而胡林翼卻以李孟群、曾國葆為前部,來争武昌。
當李秀成自前者再複武昌之後,仍留譚紹洸把守。
譚紹洸自聽得九江既失,陳玉成又敗,料清兵必來争取武昌,乃與部下會議預防之計。
馮文炳道:“弟以為今日局面,清兵固争武昌;且武昌亦難久守,不如棄之,猶免塗炭人命也。
”晏仲武道:“吾等奉命守此省會,所以牽制漢陽、荊州之衆,而阻湖南敵兵北上,最為重要也。
國家以重任付吾等,而兵力又不為弱,若甫見敵形,即棄城而遁,人其調我何也?”洪春魁道:“以某愚見,一面宜報知忠王,告以武昌危險情形,以候其設法援應;一面繕修守備,以防敵兵,守如不能,救又不至,那時逃走未為晚也。
”馮文炳道:“若依洪兄之言,幸勿使三軍得知!若軍中知吾等預作逃計,其力亦緩矣。
逃則先逃,守則竟守,不宜遊移兩可也。
”譚紹洸時亦不願逃。
并道:“自複守武昌以來,從戰不下數十次,清兵何嘗得勝?今某斷不輕棄城池。
願與諸君共守之。
若守之不能,那時再商行止。
”于是籌戰守之具。
一面并以武昌危狀,飛報李秀成。
馮文炳道:“今李盂群複守洪山要道,而妙河複為敵人水師所踞,眼見武昌已盡失戰地矣。
今通山、嘉魚,義勇蜂起,不如先調義勇隊,以要敵軍之後。
吾即以本處人馬,緊守城他,乘義勇隊與清兵交戰時,然後出而乘之可也。
”譚紹洸道:“前往撫輯義勇隊,須得人馬而往,不知誰人敢當此任?”韋志俊應聲道:“某願當之。
”原來韋志俊即韋昌輝之子,曾任指揮。
前以東王一案,曾經革職,後李秀成保之,此時乃在武昌效力。
當下譚紹恍急令韋志俊前往。
燕王秦日綱道:“志俊資望尚輕,恐義勇隊不為用矣!某不如親領一軍,往襲漢陽,亦足以少分敵人兵勢也。
”譚紹洸并從之。
遂并令晏仲武守南門,洪春魁守西門,東北門不當要地,以馮文炳督守之。
譚紹洸為各門巡視。
分撥既定。
時胡林翼已銳意欲收武昌,乃與官文定戰守。
并道:“吾等為湖北督撫數年,尚未安駐省城。
今當竭力圖之!不入武昌不休也。
但漢陽亦屬要地,不可不防也。
”官文道:“若往武昌,吾當親守漢陽。
”胡林翼便令李孟群由洪山轉攻南門,而以曾國葆助之;并令羅鎮南、羅信南、及易良虎,為西南兩路遊擊;而盡以滿兵及附以吉林馬隊,令舒保統之,并力往攻西門。
複令鮑超、李續宜分兵而西,以擾東北兩路。
胡林翼自為各路救應。
并下令兵貴神速,立刻便行。
故譚紹洸甫行分撥,而清兵已至,皆勢如狂風?驟雨,尤以南門一路,最為猛力。
計李孟群、曾國葆、羅鎮南、羅信南、易良虎,共五路人馬,并力攻擊。
晏仲武分頭抵禦,勢漸不支。
譚紹洸乃親自來助,但終不能敵五路之衆。
胡林翼更下令道:“各軍兵宜奮力,于四門之中隻破其一門足矣。
”乃複率三軍鼓噪而前,并力再攻南路。
晏仲武更不能支。
那時譚紹洸見勢情危急,隻望嘉魚、蒲圻等處義勇齊起,而要清兵之後。
不意韋志俊在撫義勇,甫起程後,清兵即圍武昌,故義勇隊皆用不及。
既日望義勇隊來救不得,乃悉力死守,一面又催促秦日綱渡河,往襲漢陽。
惟前次李秀成再複武昌,清兵以其先襲漢陽,故此次清兵重固漢陽一地,不特官文以重兵居中駐守,且分兵屯紮城外,不容秦日綱渡河。
時秦日綱以渡河不得,乃欲引回武昌助守,此時又已為清兵隔截,遂兵力益孤。
譚紹洸心極焦急。
晏仲武道:“武昌此城料不能守矣,将軍當早作區處。
以将軍為國棟梁,當與燕王(即秦日綱)留身後用。
若晏某将與城俱碎矣!”譚紹恍道:“三軍系于某一人。
若武昌不守,某何忍獨生乎?”晏仲武道:“武昌之難守,早已知之矣。
将軍勿守此小信,當留身大用也。
”譚紹洸道:“死則同死,逃則同逃,譚某自奉守武昌,諸事多蒙指導,斷不忍獨視足下于死也。
”晏仲武力争道:“今日斷不能同逃也。
惟恃某堅持一陣,将軍方能逃出耳。
”說罷又力争之。
譚紹洸不得已,乃與晏仲武灑淚而别,急将妻小扮作民居,仍留在武昌城内,即引親兵二千人,欲殺出北門。
時鮑超方派江忠義回軍,助攻武昌北路。
惟燕王秦日綱,以渡河不得,又知武昌已危,欲由北門再回武昌城,乃悉力擾攻江忠義一軍。
譚紹洸遂乘勢殺出東門,沖過江忠義一軍,正與秦日綱相遇。
謂日綱道:“武昌不可為矣。
速作逃計可也!”乃以晏仲武之言告之。
秦日綱不勝歎息。
再道:“徒走無益,今既在城外,可以分擾清兵;即不幸城破,亦可以救授敗兵也。
”遂再複飛報李秀成告急,一面擾攻各路清兵。
惟清兵探得譚紹洸出城,又知秦日綱在外應戰,乃傳令西東兩路,勿放太平人馬南下,即盡力合攻南門。
晏仲武知守力已竭,自譚紹洸去後,即埋伏炸藥于南門,引兵欲向北,途中正見馮文炳身帶重傷,始知東門亦将失守,乃同向北門殺出。
惟清兵自見南門守力已退,乃并力撲至城垣,用炮轟開。
忽然霹靂一聲,震動天地,南垣陷了百丈。
沙子飛揚,清兵死者不計其數。
管教:萬骨齊枯,已見腥風速鄂省;九江挫敗,又來勇将助清廷。
要知後事如何?且聽下回分解。
待其募兵一至,軍威更振,方可用也。
”陳玉成道:“若從廣西募兵而至,動需時日,奈何?”李秀成道:“今請英王駐軍廬、滁一帶,四出招羅稔黨,又可以固金陵、安慶之門戶;我若招撫各地義勇之外,再移軍而東,擇其易與者,求一大捷,即足以鎮人心。
想吾二人尚在江、皖,清兵亦不能為害也。
”陳玉成深以為然,乃先令洪容海回廣西募勇。
是時湖北境内經陳玉成一敗,人心更憤,于是興國、大冶、武昌、江夏、通山、通城、嘉魚、蒲圻一帶約有義勇三十餘萬,都具禀向李秀成求降。
李秀成盡行招撫之。
于是與陳玉成相約,一一撫定各郡,并訓練新降之衆,然後再議征伐。
且說官文、胡林翼,自會合五路,攻破九江;此次又會合多隆阿、鮑超、李續宜戰敗陳玉成,自此軍聲複振,決意要先行收複武昌。
乃與官文計議:一面調多隆阿、舒保回來相助;時李曙堂已回漢陽養傷,乃令李續宜、鮑超扼守太湖宿松一帶,以阻東來太平軍人馬。
以舒保隸諸官文軍中,而胡林翼卻以李孟群、曾國葆為前部,來争武昌。
當李秀成自前者再複武昌之後,仍留譚紹洸把守。
譚紹洸自聽得九江既失,陳玉成又敗,料清兵必來争取武昌,乃與部下會議預防之計。
馮文炳道:“弟以為今日局面,清兵固争武昌;且武昌亦難久守,不如棄之,猶免塗炭人命也。
”晏仲武道:“吾等奉命守此省會,所以牽制漢陽、荊州之衆,而阻湖南敵兵北上,最為重要也。
國家以重任付吾等,而兵力又不為弱,若甫見敵形,即棄城而遁,人其調我何也?”洪春魁道:“以某愚見,一面宜報知忠王,告以武昌危險情形,以候其設法援應;一面繕修守備,以防敵兵,守如不能,救又不至,那時逃走未為晚也。
”馮文炳道:“若依洪兄之言,幸勿使三軍得知!若軍中知吾等預作逃計,其力亦緩矣。
逃則先逃,守則竟守,不宜遊移兩可也。
”譚紹洸時亦不願逃。
并道:“自複守武昌以來,從戰不下數十次,清兵何嘗得勝?今某斷不輕棄城池。
願與諸君共守之。
若守之不能,那時再商行止。
”于是籌戰守之具。
一面并以武昌危狀,飛報李秀成。
馮文炳道:“今李盂群複守洪山要道,而妙河複為敵人水師所踞,眼見武昌已盡失戰地矣。
今通山、嘉魚,義勇蜂起,不如先調義勇隊,以要敵軍之後。
吾即以本處人馬,緊守城他,乘義勇隊與清兵交戰時,然後出而乘之可也。
”譚紹洸道:“前往撫輯義勇隊,須得人馬而往,不知誰人敢當此任?”韋志俊應聲道:“某願當之。
”原來韋志俊即韋昌輝之子,曾任指揮。
前以東王一案,曾經革職,後李秀成保之,此時乃在武昌效力。
當下譚紹恍急令韋志俊前往。
燕王秦日綱道:“志俊資望尚輕,恐義勇隊不為用矣!某不如親領一軍,往襲漢陽,亦足以少分敵人兵勢也。
”譚紹洸并從之。
遂并令晏仲武守南門,洪春魁守西門,東北門不當要地,以馮文炳督守之。
譚紹洸為各門巡視。
分撥既定。
時胡林翼已銳意欲收武昌,乃與官文定戰守。
并道:“吾等為湖北督撫數年,尚未安駐省城。
今當竭力圖之!不入武昌不休也。
但漢陽亦屬要地,不可不防也。
”官文道:“若往武昌,吾當親守漢陽。
”胡林翼便令李孟群由洪山轉攻南門,而以曾國葆助之;并令羅鎮南、羅信南、及易良虎,為西南兩路遊擊;而盡以滿兵及附以吉林馬隊,令舒保統之,并力往攻西門。
複令鮑超、李續宜分兵而西,以擾東北兩路。
胡林翼自為各路救應。
并下令兵貴神速,立刻便行。
故譚紹洸甫行分撥,而清兵已至,皆勢如狂風?驟雨,尤以南門一路,最為猛力。
計李孟群、曾國葆、羅鎮南、羅信南、易良虎,共五路人馬,并力攻擊。
晏仲武分頭抵禦,勢漸不支。
譚紹洸乃親自來助,但終不能敵五路之衆。
胡林翼更下令道:“各軍兵宜奮力,于四門之中隻破其一門足矣。
”乃複率三軍鼓噪而前,并力再攻南路。
晏仲武更不能支。
那時譚紹洸見勢情危急,隻望嘉魚、蒲圻等處義勇齊起,而要清兵之後。
不意韋志俊在撫義勇,甫起程後,清兵即圍武昌,故義勇隊皆用不及。
既日望義勇隊來救不得,乃悉力死守,一面又催促秦日綱渡河,往襲漢陽。
惟前次李秀成再複武昌,清兵以其先襲漢陽,故此次清兵重固漢陽一地,不特官文以重兵居中駐守,且分兵屯紮城外,不容秦日綱渡河。
時秦日綱以渡河不得,乃欲引回武昌助守,此時又已為清兵隔截,遂兵力益孤。
譚紹洸心極焦急。
晏仲武道:“武昌此城料不能守矣,将軍當早作區處。
以将軍為國棟梁,當與燕王(即秦日綱)留身後用。
若晏某将與城俱碎矣!”譚紹恍道:“三軍系于某一人。
若武昌不守,某何忍獨生乎?”晏仲武道:“武昌之難守,早已知之矣。
将軍勿守此小信,當留身大用也。
”譚紹洸道:“死則同死,逃則同逃,譚某自奉守武昌,諸事多蒙指導,斷不忍獨視足下于死也。
”晏仲武力争道:“今日斷不能同逃也。
惟恃某堅持一陣,将軍方能逃出耳。
”說罷又力争之。
譚紹洸不得已,乃與晏仲武灑淚而别,急将妻小扮作民居,仍留在武昌城内,即引親兵二千人,欲殺出北門。
時鮑超方派江忠義回軍,助攻武昌北路。
惟燕王秦日綱,以渡河不得,又知武昌已危,欲由北門再回武昌城,乃悉力擾攻江忠義一軍。
譚紹洸遂乘勢殺出東門,沖過江忠義一軍,正與秦日綱相遇。
謂日綱道:“武昌不可為矣。
速作逃計可也!”乃以晏仲武之言告之。
秦日綱不勝歎息。
再道:“徒走無益,今既在城外,可以分擾清兵;即不幸城破,亦可以救授敗兵也。
”遂再複飛報李秀成告急,一面擾攻各路清兵。
惟清兵探得譚紹洸出城,又知秦日綱在外應戰,乃傳令西東兩路,勿放太平人馬南下,即盡力合攻南門。
晏仲武知守力已竭,自譚紹洸去後,即埋伏炸藥于南門,引兵欲向北,途中正見馮文炳身帶重傷,始知東門亦将失守,乃同向北門殺出。
惟清兵自見南門守力已退,乃并力撲至城垣,用炮轟開。
忽然霹靂一聲,震動天地,南垣陷了百丈。
沙子飛揚,清兵死者不計其數。
管教:萬骨齊枯,已見腥風速鄂省;九江挫敗,又來勇将助清廷。
要知後事如何?且聽下回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