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七回曾國藩會興五路兵林啟榮盡節九江府
關燈
小
中
大
不能奈九江何?原來林啟榮最得人心:白鎮守九江以來,初則與地方缙紳款洽,不計尊卑,不拘形迹;以次及于居民,如同一家,于貧民尤時有赒恤。
在九江數年,設立義學,以教貧家子弟;設保嬰局,以撫養無靠之孩童;又立義倉,積谷防饑,随時赈濟。
并立善堂,以贈醫施藥,居民無不歌功頌德。
又設宣講所,勸民以大義,人民多受感化。
五六年來,無有構訟者。
每月四次,在四城親自演說,居民皆呼為林侯爺,沒有一人喚及林啟榮名字者,林啟榮又能敬老愛幼,每屆冬至前後,必預期布告,置酒款宴鄉老。
凡年六十以上者,皆得與會,故每次赴宴者,常至千或數百人。
又設恤孀局,凡婦人夫死無依,一屆歲暮即按名赒給。
以故九江城内,軍民人等,無不悅服,林啟榮又善于将将:所有部下諸将,皆稱為兄弟;既不愛惜金錢,又好歸功部曲,将校多樂為用。
且能與士卒同甘苦。
慰問死傷,待如子弟。
因此鎮守九江數年,最得人愛戴,每有戰事,莫不甘為效死。
那林啟榮既優待一體軍民,自士卒以至居民皆共相守望。
又知九江為重要之地,敵人在所必争。
于太平天國六年,增鑿四門河道,引水入城,以防斷絕水道;又辟墾荒地,令軍士屯田,且與業戶稅田開耕,以裕糧草,務使九江城内,常有二三年的饷項;複開辟鐵煉局,制造器械,遂使九江一城,無物不備。
種種計畫久為清将所知。
以至曾國藩亦稱林啟榮為林先生,景仰極切。
此次曾國藩會合五路來攻九江,前後數戰,損傷二萬餘人。
于是從胡林翼之策,圍困九江,志在斷絕九江交通,以望九江糧械,當有斷絕之日。
不料林啟榮既籌備在先,防患未然,故雖被困日久,九江全無損害。
官文一發納悶,又與諸将計議。
李續宜道:“攻之不克,困之不能,惟有挑選死士,自為一軍,以與林啟榮決個生死耳!”官、曾、胡三人,至是亦無别法,急下令軍中,募死士二千人,分為四隊:每隊五百人,欲冒死至城垣焚之。
其願充此役者,死後恤銀二百;傷者恤銀五十;若不死不傷者,每人将銀十兩,以資鼓勵。
此令一下,約二日後,已募得二千人,準備行事,而以大軍為後繼。
那林啟榮見清兵三日不出,料其必有異謀,急令軍士小心防備。
時九江居民,見九江被困,多願出營助力。
林啟榮大喜。
乃令鄉民備任工役;将一切兵士,盡作防戰,增攜火器,以為對付。
到次日果見清兵前隊人數不多,分四路而來,大軍則随後擁護繼進。
林啟榮見之謂左右道:“彼前驅小隊,殆将冒險誓死以來矣。
”即下令軍中,休令敵兵前隊近城:凡見火器可及,即擲火焚之。
軍士得令,果見清兵前隊,每約五百人,并無長槍,各攜短火,另負小包而來,至是已知清兵志在焚城。
惟林啟榮已令軍士,先擲火器,從遠焚之。
還虧林啟榮平日訓練軍士,卻另有兩法:一是令軍士由高跳下,或由下躍高,初則由二三尺,或四五尺,漸至丈餘皆可跳躍;一是令軍士抛擲物件,使能及遠,視所擲之物,重量若幹,看擲得最遠者,即受上賞。
軍中練習有素,故那時抛擲火器,皆能及遠。
當清兵前隊猶未至城下,已多被林軍火器所焚。
唯是時清兵前隊,亦能冒險,皆沖火林而進。
把縱火之物,向城垣擲來。
隻一場算是火戰:兩軍煙火薰天,喊聲動地。
清兵所擲火器,還是不多,因前隊各五百人,多已先為林軍燒斃。
林啟榮令軍士一面擲火,一頁發槍發炮,清兵死傷極衆。
鄂督官文見焚不着九江城垣,急令發炮攻擊。
少時清兵火器亦盡,火煙散處,已見屍骸遍地。
惟林啟榮一軍,仍不住抛擲火器,清兵死傷山積。
胡林翼見勢不佳,急下令退軍。
計是役清兵死傷萬餘。
巡撫李續宜,亦被槍彈擊傷左腿,其餘各路部曲,亦死傷數十人;林啟榮軍中亦死傷二千餘人。
自辰至申,曆戰八句鐘,方始收軍。
林啟榮知清軍損傷更衆,惟本軍亦死傷二千餘人。
自念清兵在外,即死傷衆多,亦易催救;惟自己在城内,死一千,即少一千,乃飛報各道,催取救兵。
奈金陵被勝保等所擾,洪秀全不肯放李秀成離去金陵,陳玉成、李世賢又各被牽制。
李秀成乃飛報李世賢,力當各路,使抽出黃文金,往救九江而去。
惟官文等敗後,覺疊次進攻,皆徒損人馬,未嘗攻得九江要害,乃大集諸将計議;胡林翼道:“鬥智鬥力,林啟榮皆足以拒吾。
今惟有開地道,埋地雷,以炸之耳!”曾國藩道:“波拒禦極能,安能埋藏地雷乎!”胡林翼道:“今當令三軍步步為營,節節而進,一面攻城,一面掘通地道,以炸之可也。
”官文道:“恐兵士損傷過多,不得不退,是地道反無成矣!”胡林翼道:“此易事耳。
前軍宜結陣堅固,陽作攻城,以專從事于地道。
四門皆用此法,林啟榮不能出而求戰,即不能傷我地道工兵矣。
”諸将皆以為然。
乃每日必派兵攻城,先固前陣,虛作進勢。
林啟榮在城樓上觀望,不覺面為變色。
暗謂部将元戒道:“敵人非真進攻,殆有預謀也。
觀其後營塵頭大起,往為擠擁,是從事于地道無疑。
此次若無外援,九江危矣!”說罷欲就近飛催李世賢來救。
怎奈四城被圍得鐵桶相似,不能殺出;又日望救兵不至,林啟榮悶極。
猛思一計:急令三軍亦從城内開掘地道,以透出城外,直透城外長濠。
在地道中排以鐵闆,并壘以巨石,以阻清兵地道之策。
畢竟清兵人馬多衆,自屢敗後,又複增兵以數十萬,從事四城地道。
林啟榮又不知其着力何處?四城遼闊,反防不勝防,惟日日鼓勵三軍,以圖死戰。
那一日大集諸将語道:“今清兵以數十萬衆,來撼九江;若外援不至,九江必有難守之日。
林某受國重寄,當與城存亡。
吾實不忍禍諸君。
如諸君見事機難挽,請各自圖生,另立功名可也。
”諸将聽得,無不垂淚。
皆道:“某等斷不忍離将軍而去。
若九江失守,則将軍死忠,吾等死義,亦分也!”說罷大哭,林啟榮亦哭。
此時林啟榮早以死自誓。
忽報敵兵已各率大隊,猛撲四門,林啟榮聽得,乃複卒兵登城抗守。
管教:玉石俱焚,頓教土地成灰燼;虎龍會戰,又見霆軍奏凱歌。
要知林啟榮勝負如何?且聽下回分解。
在九江數年,設立義學,以教貧家子弟;設保嬰局,以撫養無靠之孩童;又立義倉,積谷防饑,随時赈濟。
并立善堂,以贈醫施藥,居民無不歌功頌德。
又設宣講所,勸民以大義,人民多受感化。
五六年來,無有構訟者。
每月四次,在四城親自演說,居民皆呼為林侯爺,沒有一人喚及林啟榮名字者,林啟榮又能敬老愛幼,每屆冬至前後,必預期布告,置酒款宴鄉老。
凡年六十以上者,皆得與會,故每次赴宴者,常至千或數百人。
又設恤孀局,凡婦人夫死無依,一屆歲暮即按名赒給。
以故九江城内,軍民人等,無不悅服,林啟榮又善于将将:所有部下諸将,皆稱為兄弟;既不愛惜金錢,又好歸功部曲,将校多樂為用。
且能與士卒同甘苦。
慰問死傷,待如子弟。
因此鎮守九江數年,最得人愛戴,每有戰事,莫不甘為效死。
那林啟榮既優待一體軍民,自士卒以至居民皆共相守望。
又知九江為重要之地,敵人在所必争。
于太平天國六年,增鑿四門河道,引水入城,以防斷絕水道;又辟墾荒地,令軍士屯田,且與業戶稅田開耕,以裕糧草,務使九江城内,常有二三年的饷項;複開辟鐵煉局,制造器械,遂使九江一城,無物不備。
種種計畫久為清将所知。
以至曾國藩亦稱林啟榮為林先生,景仰極切。
此次曾國藩會合五路來攻九江,前後數戰,損傷二萬餘人。
于是從胡林翼之策,圍困九江,志在斷絕九江交通,以望九江糧械,當有斷絕之日。
不料林啟榮既籌備在先,防患未然,故雖被困日久,九江全無損害。
官文一發納悶,又與諸将計議。
李續宜道:“攻之不克,困之不能,惟有挑選死士,自為一軍,以與林啟榮決個生死耳!”官、曾、胡三人,至是亦無别法,急下令軍中,募死士二千人,分為四隊:每隊五百人,欲冒死至城垣焚之。
其願充此役者,死後恤銀二百;傷者恤銀五十;若不死不傷者,每人将銀十兩,以資鼓勵。
此令一下,約二日後,已募得二千人,準備行事,而以大軍為後繼。
那林啟榮見清兵三日不出,料其必有異謀,急令軍士小心防備。
時九江居民,見九江被困,多願出營助力。
林啟榮大喜。
乃令鄉民備任工役;将一切兵士,盡作防戰,增攜火器,以為對付。
到次日果見清兵前隊人數不多,分四路而來,大軍則随後擁護繼進。
林啟榮見之謂左右道:“彼前驅小隊,殆将冒險誓死以來矣。
”即下令軍中,休令敵兵前隊近城:凡見火器可及,即擲火焚之。
軍士得令,果見清兵前隊,每約五百人,并無長槍,各攜短火,另負小包而來,至是已知清兵志在焚城。
惟林啟榮已令軍士,先擲火器,從遠焚之。
還虧林啟榮平日訓練軍士,卻另有兩法:一是令軍士由高跳下,或由下躍高,初則由二三尺,或四五尺,漸至丈餘皆可跳躍;一是令軍士抛擲物件,使能及遠,視所擲之物,重量若幹,看擲得最遠者,即受上賞。
軍中練習有素,故那時抛擲火器,皆能及遠。
當清兵前隊猶未至城下,已多被林軍火器所焚。
唯是時清兵前隊,亦能冒險,皆沖火林而進。
把縱火之物,向城垣擲來。
隻一場算是火戰:兩軍煙火薰天,喊聲動地。
清兵所擲火器,還是不多,因前隊各五百人,多已先為林軍燒斃。
林啟榮令軍士一面擲火,一頁發槍發炮,清兵死傷極衆。
鄂督官文見焚不着九江城垣,急令發炮攻擊。
少時清兵火器亦盡,火煙散處,已見屍骸遍地。
惟林啟榮一軍,仍不住抛擲火器,清兵死傷山積。
胡林翼見勢不佳,急下令退軍。
計是役清兵死傷萬餘。
巡撫李續宜,亦被槍彈擊傷左腿,其餘各路部曲,亦死傷數十人;林啟榮軍中亦死傷二千餘人。
自辰至申,曆戰八句鐘,方始收軍。
林啟榮知清軍損傷更衆,惟本軍亦死傷二千餘人。
自念清兵在外,即死傷衆多,亦易催救;惟自己在城内,死一千,即少一千,乃飛報各道,催取救兵。
奈金陵被勝保等所擾,洪秀全不肯放李秀成離去金陵,陳玉成、李世賢又各被牽制。
李秀成乃飛報李世賢,力當各路,使抽出黃文金,往救九江而去。
惟官文等敗後,覺疊次進攻,皆徒損人馬,未嘗攻得九江要害,乃大集諸将計議;胡林翼道:“鬥智鬥力,林啟榮皆足以拒吾。
今惟有開地道,埋地雷,以炸之耳!”曾國藩道:“波拒禦極能,安能埋藏地雷乎!”胡林翼道:“今當令三軍步步為營,節節而進,一面攻城,一面掘通地道,以炸之可也。
”官文道:“恐兵士損傷過多,不得不退,是地道反無成矣!”胡林翼道:“此易事耳。
前軍宜結陣堅固,陽作攻城,以專從事于地道。
四門皆用此法,林啟榮不能出而求戰,即不能傷我地道工兵矣。
”諸将皆以為然。
乃每日必派兵攻城,先固前陣,虛作進勢。
林啟榮在城樓上觀望,不覺面為變色。
暗謂部将元戒道:“敵人非真進攻,殆有預謀也。
觀其後營塵頭大起,往為擠擁,是從事于地道無疑。
此次若無外援,九江危矣!”說罷欲就近飛催李世賢來救。
怎奈四城被圍得鐵桶相似,不能殺出;又日望救兵不至,林啟榮悶極。
猛思一計:急令三軍亦從城内開掘地道,以透出城外,直透城外長濠。
在地道中排以鐵闆,并壘以巨石,以阻清兵地道之策。
畢竟清兵人馬多衆,自屢敗後,又複增兵以數十萬,從事四城地道。
林啟榮又不知其着力何處?四城遼闊,反防不勝防,惟日日鼓勵三軍,以圖死戰。
那一日大集諸将語道:“今清兵以數十萬衆,來撼九江;若外援不至,九江必有難守之日。
林某受國重寄,當與城存亡。
吾實不忍禍諸君。
如諸君見事機難挽,請各自圖生,另立功名可也。
”諸将聽得,無不垂淚。
皆道:“某等斷不忍離将軍而去。
若九江失守,則将軍死忠,吾等死義,亦分也!”說罷大哭,林啟榮亦哭。
此時林啟榮早以死自誓。
忽報敵兵已各率大隊,猛撲四門,林啟榮聽得,乃複卒兵登城抗守。
管教:玉石俱焚,頓教土地成灰燼;虎龍會戰,又見霆軍奏凱歌。
要知林啟榮勝負如何?且聽下回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