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七回曾國藩會興五路兵林啟榮盡節九江府
關燈
小
中
大
水師夾攻。
為水陸并進,各路人馬不知多少,惟聲勢甚大,已将至城外矣!林啟榮聽了,卻令九江水師,固守濠道,不宜遠攻;所編劃艇,俱阨城下水道,以防掩襲。
即令陸軍以火器拒戰,每六十人為一隊,以二十人持火器,以二十人施放排槍,以二十人司放巨炮。
時林啟榮早知敵人屢窺九江,已從上海與洋人購得槍炮。
故所用槍炮,亦多新式。
林啟榮複與諸将衣不解帶,手不離旗,指揮諸軍抵禦;又令軍士各備幹糧,晝夜禦敵,不準退後。
時三月二十九日,天有微雨,清欽差官文與諸将齊出,且攻且進,以逼府城。
那林啟榮下令遠者炮擊;行近時即放洋槍;再近者即拒以火器。
自辰至午,清兵各路共傷死者八千餘人,絕不攻得九江要害。
官文乃傳令暫退,以林啟榮所用槍炮,多新式利器,反受吃虧,正要另籌别計,李續宜道:“我衆而彼寡,我攻而彼守,自宜分兵輪班,不住攻擊,使彼應接不暇而後可,此李秀成攻六合法也。
”官文以為然,于是分兵為兩班。
次日改以巨炮為前驅,鼓噪而進。
不料林啟榮亦知此次清兵以全力到來,志在必克,非一二日戰事可了,自不應疲其兵力,故亦分兵為西班,輪流拒守;另招鄉兵為工程隊,以備城垣若有損壞,好随時修輯;又分兵守險,以為犄角。
到次日清兵又複至,沿途不發槍,隻從遠發炮攻城。
那林啟榮卻早已準備在先:預将城垣增加堅厚,此昔日城垣加高五尺,厚八尺;以軟灰雜以碎石,築城堅固;并植以野草,使日益堅實。
外垣鋪以棉花,外罩鐵網,以禦炮彈。
城垣複掘長濠,深逾一丈五尺,闊逾二丈,所有外攻的炮彈,既遇棉花,自然不着城垣要害,且炮彈更從鐵網,瀉于濠中。
故九江城垣,号為至堅最固。
時清将官文、曾國藩等,憤前日之敗,折去八千餘人,及次日進勢愈猛。
官文并檄告諸将道:“是役無論生死,務要拔九江險要,則長江敵壘可覆,一勞永逸,是所望于諸君。
”故諸将聽得,無不奮起。
官文更會同各路奮進,直薄城下。
林啟榮在城上指揮軍士,遠者炮攻,近者槍擊,清兵死傷盈道,仍不退卻,冒死直撲城下。
林啟榮更令以火器擲下,清兵多葬在火坑,計又死去七千餘人,清兵大為震懼。
官文見攻不着九江要害,徒進無益,隻得傳令退軍。
時清兵各營經兩次敗挫,共死傷萬餘人,無不震恐,各有退心。
官文與曾國藩大為憂慮,乃作慰勞書,以示諸将,由此人心稍定。
官文乃大會諸将,會議再攻九江之計。
李續宜道:“九江四面而我軍隻攻其三,隻欲留一路,以待林啟榮之逃,或可省去兵力耳。
早知林啟榮精悍好鬥,必不輕棄九江,徒留一生路,以便其轉運,實非長策也。
今唯有将九江四面圍定,使其運道不通,斷了接應,然後假時日以困之,庶乎可矣。
”各人皆以李續宜之言為是:以官文攻其西,以曾國藩攻其南,以胡林翼、李續宜分攻東北,四路并進,而水師則沿河且攻且進。
林啟榮欲先破其水師,乃令水軍部将魏超成,僞為通款于清提督楊載福,約以西門濠道相獻。
楊載福信以為真,約以二更時分,與彭玉麟同率水師,直搗西濠。
魏超成又約以白旗為号,如見白旗掩映,即可進兵。
果然二更時分,楊載福在前,彭玉麟在後,領水師船二十餘号,偷進西濠。
果見濠口白旗當風招展,正欲猛進,忽然迎頭炮聲震動,槍彈如雨,兩邊火器紛紛擲下。
彭、楊二将正待退時,各船早已着火;城上又叫喊助威。
楊載福乃改乘小艇而逃,還虧得彭玉麟在後接應,始得逃出。
所有二十餘号船上水軍不死于火,即死于水。
是時官文等正奮攻九江西門,與林啟榮軍并力搏擊,自午至夜,清将輪班攻擊;城内亦輪班抵禦,兩軍各有死傷。
忽見西門外火起,官文自念此次攻城,未嘗定火攻之計。
此次之火,定是林啟榮之火,究不知是何原故?唯見城上林軍耀武揚威,料知是己軍有失,正躊躇間,已報到水軍中計大敗。
楊、彭二将雖然逃出,惟兵士已死者數百人了。
清将聞得不免心驚。
以為林啟榮能用計破我水師,不難用計破我陸軍,故清營大小将校,又多疑懼,因此攻力已緩。
林啟榮卻令船隻載運陸軍二千人,由西濠出城登岸,直劫官文大營。
那時官文不料城内有兵殺出,故絕無準備,時林啟榮所遣二千人,由骁将李興隆領着,直沖官文大營。
一頭放槍,一頭縱火,官文部下将校,皆措手不及,死傷五千餘人。
提督李曙堂,都統舒保,俱受重傷。
其餘軍校死傷亦數十名。
敗走三十餘裡。
此及胡林翼遣軍來救時,林軍已自回城去了。
白宮文大敗,各路亦死傷不少,于九江城池仍毫無動靜。
曾國藩、官文惟有傳令暫退。
自計三次進攻,死傷二萬餘人,尤以官文一軍吃虧更重。
到夜裡曾國藩微服巡視各營,見諸将皆有怨聲,以為徒恃兵力攻人,并無妙計在先,以至屢敗;今頓兵城下,徒自取死而已,曾國藩聽得,更為憂慮,急與官文計議。
時官文亦因屢敗損兵折将,心甚焦躁,聞諸将已無鬥志,即問曾國藩汁将安出?曾國藩道:“吾等以五路之衆,十萬大兵,若不能敵一林啟榮,誠為天下後世笑矣!”說罷不勝歎息。
适胡林翼到來,曾國藩具述其故。
胡林翼道:“諸将若有退心,大事去矣。
正惟九江難攻,則九江益為重要,吾等甯死于此地,亦斷不能退軍也。
此次以全國兵力,争一九江;若不能克,自後更無人敢窺九江矣!是九江永為洪秀全所得,東南各省亦無恢複之日也。
今當一面慰告諸将,以激起其雄心;一面将九江圍困,斷彼交通之路,料九江城内必有絕糧之日,此時因而破之易如反掌耳。
”曾、官二人遂從其計。
乃為檄示普告各營:力言與諸軍共死生,以十萬之衆,而不能克一九江,不特為林啟榮,且為後世譏也。
自此諸将稍有奮志,乃定議先進者賞,後退者殺。
即将各路人馬,又複分班,效李秀成取杭州之計,以一半剪除九江附近地方,使九江孤立,并防敵兵外援;其餘一半即分四面圍定九江,以四路陸軍輪流攻擊,使九江城内糧械盡絕,然後乘之。
官文、曾國藩等,計畫既定,依次而行。
不意又曆攻兩月,清兵若猛攻,則林啟榮用猛禦;清兵若緩攻,林啟榮用綴拒,終
為水陸并進,各路人馬不知多少,惟聲勢甚大,已将至城外矣!林啟榮聽了,卻令九江水師,固守濠道,不宜遠攻;所編劃艇,俱阨城下水道,以防掩襲。
即令陸軍以火器拒戰,每六十人為一隊,以二十人持火器,以二十人施放排槍,以二十人司放巨炮。
時林啟榮早知敵人屢窺九江,已從上海與洋人購得槍炮。
故所用槍炮,亦多新式。
林啟榮複與諸将衣不解帶,手不離旗,指揮諸軍抵禦;又令軍士各備幹糧,晝夜禦敵,不準退後。
時三月二十九日,天有微雨,清欽差官文與諸将齊出,且攻且進,以逼府城。
那林啟榮下令遠者炮擊;行近時即放洋槍;再近者即拒以火器。
自辰至午,清兵各路共傷死者八千餘人,絕不攻得九江要害。
官文乃傳令暫退,以林啟榮所用槍炮,多新式利器,反受吃虧,正要另籌别計,李續宜道:“我衆而彼寡,我攻而彼守,自宜分兵輪班,不住攻擊,使彼應接不暇而後可,此李秀成攻六合法也。
”官文以為然,于是分兵為兩班。
次日改以巨炮為前驅,鼓噪而進。
不料林啟榮亦知此次清兵以全力到來,志在必克,非一二日戰事可了,自不應疲其兵力,故亦分兵為西班,輪流拒守;另招鄉兵為工程隊,以備城垣若有損壞,好随時修輯;又分兵守險,以為犄角。
到次日清兵又複至,沿途不發槍,隻從遠發炮攻城。
那林啟榮卻早已準備在先:預将城垣增加堅厚,此昔日城垣加高五尺,厚八尺;以軟灰雜以碎石,築城堅固;并植以野草,使日益堅實。
外垣鋪以棉花,外罩鐵網,以禦炮彈。
城垣複掘長濠,深逾一丈五尺,闊逾二丈,所有外攻的炮彈,既遇棉花,自然不着城垣要害,且炮彈更從鐵網,瀉于濠中。
故九江城垣,号為至堅最固。
時清将官文、曾國藩等,憤前日之敗,折去八千餘人,及次日進勢愈猛。
官文并檄告諸将道:“是役無論生死,務要拔九江險要,則長江敵壘可覆,一勞永逸,是所望于諸君。
”故諸将聽得,無不奮起。
官文更會同各路奮進,直薄城下。
林啟榮在城上指揮軍士,遠者炮攻,近者槍擊,清兵死傷盈道,仍不退卻,冒死直撲城下。
林啟榮更令以火器擲下,清兵多葬在火坑,計又死去七千餘人,清兵大為震懼。
官文見攻不着九江要害,徒進無益,隻得傳令退軍。
時清兵各營經兩次敗挫,共死傷萬餘人,無不震恐,各有退心。
官文與曾國藩大為憂慮,乃作慰勞書,以示諸将,由此人心稍定。
官文乃大會諸将,會議再攻九江之計。
李續宜道:“九江四面而我軍隻攻其三,隻欲留一路,以待林啟榮之逃,或可省去兵力耳。
早知林啟榮精悍好鬥,必不輕棄九江,徒留一生路,以便其轉運,實非長策也。
今唯有将九江四面圍定,使其運道不通,斷了接應,然後假時日以困之,庶乎可矣。
”各人皆以李續宜之言為是:以官文攻其西,以曾國藩攻其南,以胡林翼、李續宜分攻東北,四路并進,而水師則沿河且攻且進。
林啟榮欲先破其水師,乃令水軍部将魏超成,僞為通款于清提督楊載福,約以西門濠道相獻。
楊載福信以為真,約以二更時分,與彭玉麟同率水師,直搗西濠。
魏超成又約以白旗為号,如見白旗掩映,即可進兵。
果然二更時分,楊載福在前,彭玉麟在後,領水師船二十餘号,偷進西濠。
果見濠口白旗當風招展,正欲猛進,忽然迎頭炮聲震動,槍彈如雨,兩邊火器紛紛擲下。
彭、楊二将正待退時,各船早已着火;城上又叫喊助威。
楊載福乃改乘小艇而逃,還虧得彭玉麟在後接應,始得逃出。
所有二十餘号船上水軍不死于火,即死于水。
是時官文等正奮攻九江西門,與林啟榮軍并力搏擊,自午至夜,清将輪班攻擊;城内亦輪班抵禦,兩軍各有死傷。
忽見西門外火起,官文自念此次攻城,未嘗定火攻之計。
此次之火,定是林啟榮之火,究不知是何原故?唯見城上林軍耀武揚威,料知是己軍有失,正躊躇間,已報到水軍中計大敗。
楊、彭二将雖然逃出,惟兵士已死者數百人了。
清将聞得不免心驚。
以為林啟榮能用計破我水師,不難用計破我陸軍,故清營大小将校,又多疑懼,因此攻力已緩。
林啟榮卻令船隻載運陸軍二千人,由西濠出城登岸,直劫官文大營。
那時官文不料城内有兵殺出,故絕無準備,時林啟榮所遣二千人,由骁将李興隆領着,直沖官文大營。
一頭放槍,一頭縱火,官文部下将校,皆措手不及,死傷五千餘人。
提督李曙堂,都統舒保,俱受重傷。
其餘軍校死傷亦數十名。
敗走三十餘裡。
此及胡林翼遣軍來救時,林軍已自回城去了。
白宮文大敗,各路亦死傷不少,于九江城池仍毫無動靜。
曾國藩、官文惟有傳令暫退。
自計三次進攻,死傷二萬餘人,尤以官文一軍吃虧更重。
到夜裡曾國藩微服巡視各營,見諸将皆有怨聲,以為徒恃兵力攻人,并無妙計在先,以至屢敗;今頓兵城下,徒自取死而已,曾國藩聽得,更為憂慮,急與官文計議。
時官文亦因屢敗損兵折将,心甚焦躁,聞諸将已無鬥志,即問曾國藩汁将安出?曾國藩道:“吾等以五路之衆,十萬大兵,若不能敵一林啟榮,誠為天下後世笑矣!”說罷不勝歎息。
适胡林翼到來,曾國藩具述其故。
胡林翼道:“諸将若有退心,大事去矣。
正惟九江難攻,則九江益為重要,吾等甯死于此地,亦斷不能退軍也。
此次以全國兵力,争一九江;若不能克,自後更無人敢窺九江矣!是九江永為洪秀全所得,東南各省亦無恢複之日也。
今當一面慰告諸将,以激起其雄心;一面将九江圍困,斷彼交通之路,料九江城内必有絕糧之日,此時因而破之易如反掌耳。
”曾、官二人遂從其計。
乃為檄示普告各營:力言與諸軍共死生,以十萬之衆,而不能克一九江,不特為林啟榮,且為後世譏也。
自此諸将稍有奮志,乃定議先進者賞,後退者殺。
即将各路人馬,又複分班,效李秀成取杭州之計,以一半剪除九江附近地方,使九江孤立,并防敵兵外援;其餘一半即分四面圍定九江,以四路陸軍輪流攻擊,使九江城内糧械盡絕,然後乘之。
官文、曾國藩等,計畫既定,依次而行。
不意又曆攻兩月,清兵若猛攻,則林啟榮用猛禦;清兵若緩攻,林啟榮用綴拒,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