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七回曾國藩會興五路兵林啟榮盡節九江府

關燈
居都會,号召四方,以與吾為難矣!得失比較,情勢顯然。

    故臣弟屢議北征,即原子此。

    而議者謂為非計。

    謂昔者符堅,奄有中國三分之二;然國本來固,這下江南,卒有肥水之敗,而國亦随亡,不知時勢固不同也。

    昔者正統猶在東晉。

    外族符堅觊觎神器,非國民所樂從;今則正統倒移久矣。

    北京未亡,即中原未複,故縱能保全十金陵,終不如光複一北京。

    誠以北京一破,即大局随定,人心亦移;前之為我敵者,至是亦反為我助。

    觀元順帝一離大都,而各路強敵,盡附朱明,皆前車可鑒也。

    今大王而不欲恢複中原則已;若曰欲之,則惟冒險以争北京,斷不能為東南尺寸土地,至躊躇重計。

    此則大王聰明睿智所自知,毋煩臣弟再言耳!蓋惟敵人屢遭潰敗,乃狡計百出:以擾我天京,使臣弟疲于奔命。

    大王縱不以鄙言為是,亦思天京根本鞏固,人心團結,糧械充實,敵人非旦夕兵力,即能動搖。

    況複以羅大綱、陳其芒援應于上遊;陳得風、陳坤書、蘇招生、陸順德維持于附近;蒙得恩、成天豫主持于中,已萬無可慮乎?今臣弟駐兵皖南,猶去金陵不遠,倘有緩急,亦回應不難。

    故臣弟非不欲回軍也!誠以敵人非以全力撼金陵,而将大逞于皖、贛。

    一經回軍,必受牽制耳。

    區區愚誠,願大王之垂察! 此折既上,洪秀全仍放心不下,乃與諸臣計議。

    成天豫進道:“忠王向來鞠躬盡瘁,如諸葛武侯所謂死而後己!此次不遽回軍,彼必有深謀,或料金陵未必便危;或料敵人隻以虛攻金陵為牽涉,故留鎮皖南,為兩面照應耳。

    臣等當力顧天京大局,大王不必多慮也。

    ”洪秀全聽罷不答。

    洪仁達道:“李秀成部下數萬人,又為五軍主将,百萬大兵俱在其手,兵權太重矣。

    若無異心,是國家之福;倘意圖不軌,誰能制之!今彼聞召不回,于君臣之義已背矣,忠臣豈如是乎?”蒙得恩道:“福王之言差矣!忠王苟有異心,豈待今日,願大王勿信此讒言。

    今天京兵馬既多,糧草又足,何懼勝保?以忠王不肯回軍,必有高見。

    且天京大局,臣等自問亦足以撐持,又何必勞忠主往返乎?且臣弟更有一言:以吾國之有忠王,類如擎天一柱。

    若東有事則調之往東,若西有事則調之往西,反中敵人奸計耳。

    今請由忠王留鎮皖南,臣與成天豫願保天京,倘有差失,甘當死罪。

    ”洪秀全聽至此,意似稍解,不料洪仁發大怒道:“汝等謂天京有失,願當死罪,但恐天京失時,治汝罪亦不及耳!”洪秀全聽罷,不作答言。

    蒙、成二人嗟歎而出。

    蒙得恩乃暗謂成天豫道:“亡國者其安、福兩王乎!天王惟念親親之義,不加罪責。

    而彼二人,乃益逞其威,詢私好貨,進讒妒賢,安得不敗?自今以往,吾等不知死所矣!”說罷互相歎息。

     自此洪秀全亦把召回李秀成之議,暫作罷論。

    不想十餘日後,勝保及德興阿、都興阿三欽差已會合人馬,共約六七萬人,号稱十餘萬,共攻金陵,分東西北三路齊進。

    天京得了隻個消息,大為震動。

    蒙得恩乃與成天豫,力籌捍衛之策,及分布人馬,分道守險;複依秀成号令,以松王陳得風領二萬人扼守雨花台;并令各路人馬不離天京附近,以備緩急;又令蘇招生、陸順德将水師移在金陵内河遊弋,以壯聲援。

    蒙、成二人以為布置完密,可以安洪秀全之心,即可以罷召回李秀成之令。

    不意東路又飛報急事:清廷以前任江蘇巡撫薛煥,駐上海辦理交涉,購借新式洋槍,以應轉運;而以新任江蘇巡撫李鴻章,會合各路進攻蘇常一帶,特來告急。

     洪秀全聽得,又吃了一驚。

    那洪仁達更以為金陵危險,李秀成既擁重兵,非調秀成回京不可!洪秀全自無有不從,立即降谕飛召李秀成回軍。

    那秀成此時仍不欲遽回,再陳金陵險固,萬無一失,不宜回去。

    洪秀全那裡肯從。

    一連數日,連發幾道敕诏,催李秀成回軍;末後一诏更為嚴厲:謂李秀成擁據重兵,坐視天京不救。

    秀成乃無可奈何,一面布置皖南各路,複囑林啟榮鎮守九江一地;并命侍王李世賢,須駐兵九江附近,以為聲援,始傳令班師,直回南京而去。

     且說曾國藩會合五路大兵,為攻取九江之計,至是乃探得李秀成全軍已回金陵,乃與各路水陸并進。

    仍讓鄂督官文為主将,沿長江而下;曾國藩先以本部人馬,由建昌起行,先奪了南康府。

    侍王李世賢本欲往救,卻為左宗棠所牽制,移動不得。

    曾國藩遂奪了南康,複以知府沈葆幀駐守。

    乃規畫将攻九江時,正是三月将盡,天氣晴和,正合用兵。

    适接官文來書:欲以四路分攻四城,而以水師為助。

    曾國藩以為不然:以林啟榮精悍得人,語雲困獸猶鬥,況勇如林啟榮乎?遂改令隻攻三面,留東路讓林啟榮逃走。

    于是鄂督官文與諸将攻西路;曾國藩與諸将攻北路;胡林翼、李續宜與諸将攻南路,以水師為會攻。

    計畫即定,準備出發。

     及九江太平守将真天侯林啟榮聽得消息,謂左右道:“清兵此來,不啻以全國大兵與吾決生死矣!不特五路之衆,大兵十餘萬,戰将百餘員,為争九江;即用以牽制各路者,亦皆為九江。

    彼以全國之衆,以争吾一九江,吾此次若能破之,彼此後再不敢正視九江矣!諸君立功,盡在今日,各宜勉之。

    諸君不負吾,吾亦不負諸君也!”左右聽得,皆為感動。

    林啟榮知此次戰事,必然利害,乃先行表告金陵,即商議應敵。

    正在籌議間,已報官文、曾國藩、?胡林翼、李續宜及水師楊彭等将,已各路齊至。

    林啟榮即率兵登陴守禦:傳令以洋槍從遠擊之,休令敵兵近城。

    部将李興隆問道:“昔者九江屢次戰事,将軍皆調兵于外,另内外夾攻。

    今獨主内守,不主外戰何也?”林啟榮道:“兵法不能執一。

    此次敵兵太衆,即調兵于外,亦不能制之;故不如以全力守之耳。

    ”李興隆又問道:“前破塔齊布,乃故令縱之近城;今必從遠擊之,不令敵兵逼城下,又何也?”林啟榮道:“塔齊布兵少,且志在暗襲,吾故将計就計,因其意其用之;今官、胡等以十餘萬衆,若一經近城,彼将開地道、埋地雷矣!是以從遠擊之。

    此時勢不同故也!”李興隆聽得,大為歎服。

    正說話間,已報敵兵大至。

    曾國藩從南路攻來;官文從西路攻來;胡林翼、李續宜從北路攻來,并會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