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四回張國梁投殁丹陽河周天受戰死甯國府
關燈
小
中
大
死,更無人相助。
且自覺一敗至此,亦無以見人,乃即吊梁自缢。
自和春、張國梁俱死,蘇省清兵勢力已盡,李鴻章時在上海,方配置洋槍隊,欲行上駛,亦已不及。
于是李秀成、李世賢,留劉官芳在丹陽附近,檢理清兵屍首,安撫居民,辦理一切善後事宜。
并收複金壇、丹徒、宜興各縣。
李秀成乃直下無錫,趨蘇州;李世賢則攻下常州。
所到之處,清兵皆反,開門迎降。
故李秀成、李世賢,自丹陽大捷,順流而下,已唾手得了蘇、常二府。
李秀成乃即出榜安民,撥人馬留守蘇、常一帶,與李世賢一齊班師而回。
沿途探聽得清欽差德興阿兵在泰興,本欲移救丹陽,已為羅大綱等截擊,退回淮南;那馮子村、吳全美,亦奔回松江。
當李秀成回金陵,一路上出示撫谕居民。
那裡居民前見和春、張國梁等軍紛紛搶掠,故無不歡迎秀成人馬,皆道和、張兩軍既去,吾民可以安甯矣!李秀成以居民頻遭兵燹,乃向蕪湖、鎮江運米前來,舉辦平粜,民心益悅。
秀成自回金陵,奏報丹陽戰務。
洪秀全以秀成此次出兵,往返不過一月,乃破丹陽,和春、張國梁走死,複平定蘇、常二府,不勝欣喜。
李秀成乃請大簡師徒,與李世賢一同北征。
洪秀全亦以為然。
時洪仁玕出師安撫各省。
惟安王洪仁發、福王洪仁達,在南京執權。
那洪仁發,自洪秀全既定金陵之後,與平時性情大異:從前是個天真爛漫的人,胸中别無心計;惟洪仁達則度量狹隘,性尤忌刻,至是更唆動洪仁發,同為一氣,隻是攬權持勢,妒忌功臣。
那洪秀全性又過柔,以兄弟之情,不大敦責。
故洪仁發、洪仁達,更為得意。
朝中文武,大半趨承其意。
洪仁達性又貪婪,臣僚中如有供應的,則視為莫逆;否則諸多阻撓。
前既迫走石達開,此時又忌及李秀成。
因洪秀全當時政事之權,俱在議政局:那局長實掌政治大權。
自楊秀清既死,石達開既去,于是議政局長一任,乃以李秀成領之。
洪仁達欲為議政局長不得,更嫉李秀成。
李秀成亦知其意,每欲以局長之職讓之,奈洪秀全不允,諸臣亦以為然。
故李秀成雖然出征,亦遙領局長之權。
及此次大捷而回,數月之間,如王有齡、和春、張國梁皆清國有名将官,盡死于李秀成之手,斬清兵數萬,拓地數千裡,威望愈著,而洪仁達之妒忌亦愈深。
當李秀成既回金陵,力請北伐,洪秀全已有允意;惟洪仁達百般阻撓,但言東南未靖,一旦北伐,不無内顧之憂。
洪秀全因是又不能決。
乃以李秀成連年疲戰,暫行休兵江甯,再商進取。
單說皖南甯國府,逼近浙江。
從前李秀成下杭州,曾國藩調趙景賢駐守甯國後,以甯國力秀成必争之地,更令提督周天受領兵五千助守。
然自李秀成由浙旋師,已令古隆賢扼甯國一路;及定了蘇、常回金陵,知甯國為四戰之地,不容輕視,乃令部将吳汝孝、陳士章,由高淳移兵,會攻甯國。
至是古隆賢、陳士章、吳汝孝三路雲集,共攻甯國府城。
時清将趙景賢,以本部人馬屯紮城外;而以周天受守城,為内外相應。
古隆賢乃請吳汝孝、陳士章合攻趙景賢;自己卻親自攻城,果然陳士章、吳汝孝分兩路夾擊趙軍,趙景賢寡不敵衆,欲退入城中,與周天受合守,又為陳士章所截,不能進城。
那甯國絕少山嶺,多是草場戰地,無隘可扼。
那陳士章、吳汝孝,自以人馬倍于趙景賢,不用奇兵,隻用混戰:初猶兩軍合擊,繼而各自輪戰,趙景賢無可休息。
連日争戰,損傷極衆。
那一日吳汝孝、陳士章,乘景賢兵己疲憊,乃奮力合出,趙景賢大敗。
部下折兵三千有餘,又不能回城,隻得引敗殘人馬,走回銅陵而去;周天受又不能出城援應。
自趙景賢敗後,守勢亦孤。
陳士章、吳汝孝,乃悉銳助古隆賢,合攻府城。
周文受百計死守,終不忍棄城而去。
那古隆賢、吳汝孝、陳士章,将甯國圍得鐵桶相似,水洩不通,以絕甯國援應。
計自九月初四日,圍至十三臼,前後十天,城内糧饷已絕。
周文受隻望外應,惟絕不見有援兵馳到。
眼見糧盡,軍士多有餓斃,遂于十三那一夜,率死士三千人,突開城門,直沖洪軍。
但那裡敵得太平兵馬多衆。
管教:死士三千,陡見營前摧上将;孤城七載,又教城内殒良才。
要知後事如何?且聽下回分解。
錢建文制作 上一篇首頁下一篇
且自覺一敗至此,亦無以見人,乃即吊梁自缢。
自和春、張國梁俱死,蘇省清兵勢力已盡,李鴻章時在上海,方配置洋槍隊,欲行上駛,亦已不及。
于是李秀成、李世賢,留劉官芳在丹陽附近,檢理清兵屍首,安撫居民,辦理一切善後事宜。
并收複金壇、丹徒、宜興各縣。
李秀成乃直下無錫,趨蘇州;李世賢則攻下常州。
所到之處,清兵皆反,開門迎降。
故李秀成、李世賢,自丹陽大捷,順流而下,已唾手得了蘇、常二府。
李秀成乃即出榜安民,撥人馬留守蘇、常一帶,與李世賢一齊班師而回。
沿途探聽得清欽差德興阿兵在泰興,本欲移救丹陽,已為羅大綱等截擊,退回淮南;那馮子村、吳全美,亦奔回松江。
當李秀成回金陵,一路上出示撫谕居民。
那裡居民前見和春、張國梁等軍紛紛搶掠,故無不歡迎秀成人馬,皆道和、張兩軍既去,吾民可以安甯矣!李秀成以居民頻遭兵燹,乃向蕪湖、鎮江運米前來,舉辦平粜,民心益悅。
秀成自回金陵,奏報丹陽戰務。
洪秀全以秀成此次出兵,往返不過一月,乃破丹陽,和春、張國梁走死,複平定蘇、常二府,不勝欣喜。
李秀成乃請大簡師徒,與李世賢一同北征。
洪秀全亦以為然。
時洪仁玕出師安撫各省。
惟安王洪仁發、福王洪仁達,在南京執權。
那洪仁發,自洪秀全既定金陵之後,與平時性情大異:從前是個天真爛漫的人,胸中别無心計;惟洪仁達則度量狹隘,性尤忌刻,至是更唆動洪仁發,同為一氣,隻是攬權持勢,妒忌功臣。
那洪秀全性又過柔,以兄弟之情,不大敦責。
故洪仁發、洪仁達,更為得意。
朝中文武,大半趨承其意。
洪仁達性又貪婪,臣僚中如有供應的,則視為莫逆;否則諸多阻撓。
前既迫走石達開,此時又忌及李秀成。
因洪秀全當時政事之權,俱在議政局:那局長實掌政治大權。
自楊秀清既死,石達開既去,于是議政局長一任,乃以李秀成領之。
洪仁達欲為議政局長不得,更嫉李秀成。
李秀成亦知其意,每欲以局長之職讓之,奈洪秀全不允,諸臣亦以為然。
故李秀成雖然出征,亦遙領局長之權。
及此次大捷而回,數月之間,如王有齡、和春、張國梁皆清國有名将官,盡死于李秀成之手,斬清兵數萬,拓地數千裡,威望愈著,而洪仁達之妒忌亦愈深。
當李秀成既回金陵,力請北伐,洪秀全已有允意;惟洪仁達百般阻撓,但言東南未靖,一旦北伐,不無内顧之憂。
洪秀全因是又不能決。
乃以李秀成連年疲戰,暫行休兵江甯,再商進取。
單說皖南甯國府,逼近浙江。
從前李秀成下杭州,曾國藩調趙景賢駐守甯國後,以甯國力秀成必争之地,更令提督周天受領兵五千助守。
然自李秀成由浙旋師,已令古隆賢扼甯國一路;及定了蘇、常回金陵,知甯國為四戰之地,不容輕視,乃令部将吳汝孝、陳士章,由高淳移兵,會攻甯國。
至是古隆賢、陳士章、吳汝孝三路雲集,共攻甯國府城。
時清将趙景賢,以本部人馬屯紮城外;而以周天受守城,為内外相應。
古隆賢乃請吳汝孝、陳士章合攻趙景賢;自己卻親自攻城,果然陳士章、吳汝孝分兩路夾擊趙軍,趙景賢寡不敵衆,欲退入城中,與周天受合守,又為陳士章所截,不能進城。
那甯國絕少山嶺,多是草場戰地,無隘可扼。
那陳士章、吳汝孝,自以人馬倍于趙景賢,不用奇兵,隻用混戰:初猶兩軍合擊,繼而各自輪戰,趙景賢無可休息。
連日争戰,損傷極衆。
那一日吳汝孝、陳士章,乘景賢兵己疲憊,乃奮力合出,趙景賢大敗。
部下折兵三千有餘,又不能回城,隻得引敗殘人馬,走回銅陵而去;周天受又不能出城援應。
自趙景賢敗後,守勢亦孤。
陳士章、吳汝孝,乃悉銳助古隆賢,合攻府城。
周文受百計死守,終不忍棄城而去。
那古隆賢、吳汝孝、陳士章,将甯國圍得鐵桶相似,水洩不通,以絕甯國援應。
計自九月初四日,圍至十三臼,前後十天,城内糧饷已絕。
周文受隻望外應,惟絕不見有援兵馳到。
眼見糧盡,軍士多有餓斃,遂于十三那一夜,率死士三千人,突開城門,直沖洪軍。
但那裡敵得太平兵馬多衆。
管教:死士三千,陡見營前摧上将;孤城七載,又教城内殒良才。
要知後事如何?且聽下回分解。
錢建文制作 上一篇首頁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