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四回張國梁投殁丹陽河周天受戰死甯國府
關燈
小
中
大
回望追兵,已盡望見旗号,正是李秀成的。
忽有一親兵飛步至張國梁之前,自言善識水性,挾定國梁,便欲遊水渡河。
張國梁回望李秀成軍兵,離不得數十步,恐為秀成所獲,乃盡力争紮,要投河去;奈那親兵十分粗猛,用力挾定張國梁,竟令張國梁争紮不得。
張國梁大怒,以口奮力齧親兵之後項,該親兵痛極,始擲放張國梁于地上。
國梁即翻身躍于河中。
那李秀成随即迫到,已認得張國梁,眼見他投諸河上,隻有張國梁從騎三十餘人,口稱願降。
李秀成一一撫慰之,并向降兵問張國梁情景?那些降兵便把張國梁兵敗原因,及投河情形,具向李秀成詳述。
秀成歎息不已。
謂左右道:“昔張國梁與洪天王共事于廣西,天王以其向處綠林,懼其野性難改,頗輕視之。
翼王石達開,謂國梁雖粗武無文,但骁勇善戰,故每向國梁曉以大義,冀為吾國出力也。
乃國梁終不謂然。
因當時金田初起,人馬不多,以為洪天王難于成勢,故早已心變,欲得清朝一官半職,以為榮幸。
那安王洪仁發,又不心細,緻令國梁私遁陣清。
叵奈執法太嚴,竟以國梁降清,乃盡殺其家小,使國梁以此懷仇,始終為敵人效死,吾甚惜之。
今國梁得此結局,真可歎也。
”秀成說罷,仍恐國梁或知水性,可以逃生;乃派人馬環守河面。
并囑道:“如國梁泅水得生,則放槍緻其死命;如其已死,乃拾而葬之。
因各扶一主,各有一忠,生則與之為敵,死則不與他為仇也。
”左右聽得,大為感動。
徐見張國梁屍首浮于水面,李秀成即令人撈獲之,複令備棺葬于丹陽城外。
可憐張國梁一員健将,由綠林出身,初與洪秀全同事,後投于向榮麾下,始終奮勇,為清廷出力;雖屢戰屢敗,唯仆而後起,數擾金陵,使洪秀全不能安枕。
故國梁雖敗,人謂其實足阻洪秀全北上之師,且牽制金陵,為皖、鄂、贛、浙各省助力不少。
雖敗亦清國功臣也。
今乃敗于李秀成之手,殒命丹陽河上,亡年五十餘歲。
後人有詩歎道: 綠林有豪客,從戎拒太平。
盜魁傳桂省,将略在金陵。
百戰心無懼,三軍勇可驚。
愚忠原可憫,誓死報清廷! 張國梁已死,清廷憐其盡忠,加以太子少保官銜,世襲一等輕車都尉,并賜谥忠武,此是後話,不必細表。
單表張國梁既死,所遺部下軍士尚存數千人,俱為李秀成招降去了。
并訪得國梁部下從後營反擊國梁者,如張英等數十人,俱重賞之,升張英為都檢點。
秀成全軍大捷,複移兵向右路。
時李世賢一軍,與清将和春相拒,世賢卻令劉官芳領兵繞趨後路,以要和春之後,兼攻丹陽。
那時丹陽守兵無多,居民又多有思念李秀成者,故城中極形紛擾。
見張國梁已敗,乃開門迎劉官芳人馬入城,知州遊長庚、總兵熊天喜,俱已殉難。
那和春部下人馬雖衆,以吉林馬隊三千人為前路,死命進沖李世賢中軍,奈不能得手。
不多時知道張國梁大敗,軍中己無鬥志;徐又報劉官芳已攻進城,和春已知勢不可為,乃欲退兵,不想劉官芳複由城内殺出,直攻和春後路,李世賢又扼其前,以緻腹背受敵,和春大敗,引兵望東而逃;惟前部吉林馬隊,已被李世賢人馬圍困,不能得脫。
所有吉林馬隊三千人,已為李世賢攢擊,死去二千有餘。
馮子材欲以遊擊一路沖人援應,亦被劉官芳人馬擊退,以緻和春大敗。
李世賢乃乘勢東下。
時清将總兵吳全美,方領水師屯紮丹陽河之下流,當李世賢追至時,将其兵船縱火焚燒,數百号拖署化成一炬。
吳全美隻得登岸而逃。
和春見各路俱敗,所部三萬人隻存數千,狼狽在蘇州而逃。
那時兩江總督何桂清,在常州尚擁兵萬餘人,聽得丹陽大敗,不敢在救,挈妻小亦向蘇州逃走。
李秀成、李世賢大獲全勝,計點清兵屍首,沿途山積,死去不下二萬人;招降者,其數亦有萬人,餘者多已逃散。
統計和、張兩軍五萬餘人,張國梁全軍覆滅,和春隻存數千人,逃至蘇州浒墅關,方移書诘責何桂清先逃之罪。
忽聽得張國梁部下二萬餘人,全軍覆滅,已投死丹陽河中,乃憤不欲生;又因和、張兩軍,向來搶掠,蘇省人民多視之如仇,故和春奔至浒墅關時,見居民戶首多有楹聯貼出,道是:同心盡殺張和賊,協力相扶天國兵。
和春見民心如此,欲在蘇州再複招兵,亦是難事。
又思本部人馬,向與張國梁共事,最為得力,今國梁已
忽有一親兵飛步至張國梁之前,自言善識水性,挾定國梁,便欲遊水渡河。
張國梁回望李秀成軍兵,離不得數十步,恐為秀成所獲,乃盡力争紮,要投河去;奈那親兵十分粗猛,用力挾定張國梁,竟令張國梁争紮不得。
張國梁大怒,以口奮力齧親兵之後項,該親兵痛極,始擲放張國梁于地上。
國梁即翻身躍于河中。
那李秀成随即迫到,已認得張國梁,眼見他投諸河上,隻有張國梁從騎三十餘人,口稱願降。
李秀成一一撫慰之,并向降兵問張國梁情景?那些降兵便把張國梁兵敗原因,及投河情形,具向李秀成詳述。
秀成歎息不已。
謂左右道:“昔張國梁與洪天王共事于廣西,天王以其向處綠林,懼其野性難改,頗輕視之。
翼王石達開,謂國梁雖粗武無文,但骁勇善戰,故每向國梁曉以大義,冀為吾國出力也。
乃國梁終不謂然。
因當時金田初起,人馬不多,以為洪天王難于成勢,故早已心變,欲得清朝一官半職,以為榮幸。
那安王洪仁發,又不心細,緻令國梁私遁陣清。
叵奈執法太嚴,竟以國梁降清,乃盡殺其家小,使國梁以此懷仇,始終為敵人效死,吾甚惜之。
今國梁得此結局,真可歎也。
”秀成說罷,仍恐國梁或知水性,可以逃生;乃派人馬環守河面。
并囑道:“如國梁泅水得生,則放槍緻其死命;如其已死,乃拾而葬之。
因各扶一主,各有一忠,生則與之為敵,死則不與他為仇也。
”左右聽得,大為感動。
徐見張國梁屍首浮于水面,李秀成即令人撈獲之,複令備棺葬于丹陽城外。
可憐張國梁一員健将,由綠林出身,初與洪秀全同事,後投于向榮麾下,始終奮勇,為清廷出力;雖屢戰屢敗,唯仆而後起,數擾金陵,使洪秀全不能安枕。
故國梁雖敗,人謂其實足阻洪秀全北上之師,且牽制金陵,為皖、鄂、贛、浙各省助力不少。
雖敗亦清國功臣也。
今乃敗于李秀成之手,殒命丹陽河上,亡年五十餘歲。
後人有詩歎道: 綠林有豪客,從戎拒太平。
盜魁傳桂省,将略在金陵。
百戰心無懼,三軍勇可驚。
愚忠原可憫,誓死報清廷! 張國梁已死,清廷憐其盡忠,加以太子少保官銜,世襲一等輕車都尉,并賜谥忠武,此是後話,不必細表。
單表張國梁既死,所遺部下軍士尚存數千人,俱為李秀成招降去了。
并訪得國梁部下從後營反擊國梁者,如張英等數十人,俱重賞之,升張英為都檢點。
秀成全軍大捷,複移兵向右路。
時李世賢一軍,與清将和春相拒,世賢卻令劉官芳領兵繞趨後路,以要和春之後,兼攻丹陽。
那時丹陽守兵無多,居民又多有思念李秀成者,故城中極形紛擾。
見張國梁已敗,乃開門迎劉官芳人馬入城,知州遊長庚、總兵熊天喜,俱已殉難。
那和春部下人馬雖衆,以吉林馬隊三千人為前路,死命進沖李世賢中軍,奈不能得手。
不多時知道張國梁大敗,軍中己無鬥志;徐又報劉官芳已攻進城,和春已知勢不可為,乃欲退兵,不想劉官芳複由城内殺出,直攻和春後路,李世賢又扼其前,以緻腹背受敵,和春大敗,引兵望東而逃;惟前部吉林馬隊,已被李世賢人馬圍困,不能得脫。
所有吉林馬隊三千人,已為李世賢攢擊,死去二千有餘。
馮子材欲以遊擊一路沖人援應,亦被劉官芳人馬擊退,以緻和春大敗。
李世賢乃乘勢東下。
時清将總兵吳全美,方領水師屯紮丹陽河之下流,當李世賢追至時,将其兵船縱火焚燒,數百号拖署化成一炬。
吳全美隻得登岸而逃。
和春見各路俱敗,所部三萬人隻存數千,狼狽在蘇州而逃。
那時兩江總督何桂清,在常州尚擁兵萬餘人,聽得丹陽大敗,不敢在救,挈妻小亦向蘇州逃走。
李秀成、李世賢大獲全勝,計點清兵屍首,沿途山積,死去不下二萬人;招降者,其數亦有萬人,餘者多已逃散。
統計和、張兩軍五萬餘人,張國梁全軍覆滅,和春隻存數千人,逃至蘇州浒墅關,方移書诘責何桂清先逃之罪。
忽聽得張國梁部下二萬餘人,全軍覆滅,已投死丹陽河中,乃憤不欲生;又因和、張兩軍,向來搶掠,蘇省人民多視之如仇,故和春奔至浒墅關時,見居民戶首多有楹聯貼出,道是:同心盡殺張和賊,協力相扶天國兵。
和春見民心如此,欲在蘇州再複招兵,亦是難事。
又思本部人馬,向與張國梁共事,最為得力,今國梁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