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四回張國梁投殁丹陽河周天受戰死甯國府
關燈
小
中
大
鎮金陵;留楊輔清駐軍蕪湖,以鎮皖甫、浙北,兼籌糧道,徐與李世賢率軍直趨丹陽。
适劉官芳亦引兵至,秀成乃令附于李世賢一軍,以厚世賢兵力,即分左右直趨丹陽。
且說張國梁走至丹陽,不多日和春亦到,各訴敗兵之事。
國梁道:“此次之敗,失在分兵;今當互為犄角,免中敵人奸計。
”和春點頭稱是。
忽報李秀成軍到:“張國梁計點部下及和春部下,尚有三萬餘人,盡可一戰。
乃自出南門,離城十餘裡駐紮;和春亦紮軍東門外,與國梁互為聲授。
國梁以知州遊長庚及總兵熊天喜,駐守丹陽城内;以馮子材領本部四千人,更撥馬隊一千,使為遊擊之師;以吳全美統水師,在内河為援應。
分撥既定,專候李秀成軍來交戰。
時李世賢沿句容,李秀成沿溧水,分道共趨丹陽。
忽前部先鋒賴文鴻,捉獲一人為奸細,那人口稱:“願見忠玉,有要事報告。
賴文鴻即将那人解進中軍,原來張國梁自雄黃鎮潰敗,那潰敗之勇,沿途搶掠民間财物,故居民多怨國梁。
張國梁以逃兵留在民間搶掠,頗非得計,故到丹陽後,再招逃兵歸伍。
賴文鴻部下所獲者,即張國梁的逃兵。
當李秀成傳他訊問時,那人自稱為張英,願作秀成内應。
秀成道:“汝既逃,焉能為吾内應乎?”張英道:“今張國梁再招逃兵,免其搶掠,故小人立意歸伍也。
”李秀成道:“汝即歸伍,隻是一個軍人,又焉能作吾内應?”張英道:“小人在營時,自為一黨,有數十人。
若當忠王與張國梁交戰時,吾等從後窺便刺殺之,有何不可?”秀成道:“汝若能如此,當有大功,汝可以行之。
但恐不及耳!”張英道:“小人今便去投營。
若忠王遲到一日,當可成功矣。
”秀成乃贈以白銀十兩,笑而遣之。
左右恐以為僞。
李秀成道:“吾今自問,除敵将之外,斷無人肯以計賺吾!但某所慮者,隻以他區區一個軍人,或不能濟事耳!然事終不成,于吾亦無所損也。
”于是率軍緩緩而行。
離丹陽二十餘裡,與張國梁一軍高約十餘裡,即紮下大營,與李世賢左右相應。
各結軍壘百餘座,夜後營内燈火沖天,震動遐迩。
秀成令李世賢、劉官芳合戰和春一軍;而以本部獨當張國梁。
此時張國梁招集逃兵,軍勢複振,和春戒以戰事在即,不宜再招逃兵,免敵人縱人混進。
張國梁深以為然。
甫一日秀成已到。
張國梁即知會和春:“欲乘秀成已到,人馬喘息未定,即行攻之,便與和春相約同進。
時秀成大集諸将,令賴文鴻為前部,先進兵掠陣,首從左路進攻,卻向右奔來,料張國梁必以右路截擊,那時張軍必盡數移動,然後以一軍乘之。
又探得清國欽差德興阿一軍,方紮興化,恐聞丹陽緊急,必移兵相救,乃飛令羅大綱、郜雲官,移兵直向揚州,以牽制德興阿,而阻丹陽救應。
此時賴文鴻一軍,首攻張國梁左軍。
國梁引兵迎敵,賴文鴻卻移兵反向右路,國梁左軍即奮勇蹑追,右軍複出,以夾擊賴文鴻。
正喊殺間,秀成卻令陳其芒引兵,攻張國梁左路。
時張國梁在中軍,隻注意李秀成一路,不虞再有陳其芒來攻自己左軍,故被陳其芒一擊,隊伍全亂。
李秀成大軍齊出,國梁仍死命堅持,隻望和春可以相應。
不料和春一軍,亦已被李世賢、劉官芳所困,張國梁更沒援應,那李秀成進勢愈銳。
國梁正冒死相拒,忽然後軍大亂,反放槍向國梁中營擊來,國梁措手不及,坐下馬先已倒斃,忽向左右換取馬匹。
甫複乘馬,那賴文鴻、陳其芒兩軍,已直撲陣前,萬槍齊發,張軍大受損害。
國梁料知不敵,急行軍殺開血路而走,欲奔回丹陽固守。
誰想李秀成早防國梁再退入城,卻令賴文鴻、陳其芒,于國梁退時,先行截出張軍後面,以阻國梁入城之路。
張國梁軍中後營,又有與李秀成相應的,以截張國梁,故國梁直不能進城。
此時喊聲連大,張軍死傷不計其數,張國梁隻得引兵望東北而逃。
李秀成引軍追襲,沿途奇擊,張國梁無從抵禦。
見追軍漸近,欲拔劍自刎,左右急奪其劍。
國梁求死不得,李秀成已經趕到,下令捉得張國梁者,賞萬金,授指揮;擊死張國梁者,賞五千金,授檢點,李軍一齊奮勇。
時張國梁左右隻剩數十人,拚命前走。
忽前面有一河相隔,那河正是丹陽河。
水勢滔滔,闊約二十丈。
張國梁此際前無去路,後有追兵,坐下馬又已被傷,料不能過河,不禁兩眼垂淚。
即下了馬,欲投諸河中。
适劉官芳亦引兵至,秀成乃令附于李世賢一軍,以厚世賢兵力,即分左右直趨丹陽。
且說張國梁走至丹陽,不多日和春亦到,各訴敗兵之事。
國梁道:“此次之敗,失在分兵;今當互為犄角,免中敵人奸計。
”和春點頭稱是。
忽報李秀成軍到:“張國梁計點部下及和春部下,尚有三萬餘人,盡可一戰。
乃自出南門,離城十餘裡駐紮;和春亦紮軍東門外,與國梁互為聲授。
國梁以知州遊長庚及總兵熊天喜,駐守丹陽城内;以馮子材領本部四千人,更撥馬隊一千,使為遊擊之師;以吳全美統水師,在内河為援應。
分撥既定,專候李秀成軍來交戰。
時李世賢沿句容,李秀成沿溧水,分道共趨丹陽。
忽前部先鋒賴文鴻,捉獲一人為奸細,那人口稱:“願見忠玉,有要事報告。
賴文鴻即将那人解進中軍,原來張國梁自雄黃鎮潰敗,那潰敗之勇,沿途搶掠民間财物,故居民多怨國梁。
張國梁以逃兵留在民間搶掠,頗非得計,故到丹陽後,再招逃兵歸伍。
賴文鴻部下所獲者,即張國梁的逃兵。
當李秀成傳他訊問時,那人自稱為張英,願作秀成内應。
秀成道:“汝既逃,焉能為吾内應乎?”張英道:“今張國梁再招逃兵,免其搶掠,故小人立意歸伍也。
”李秀成道:“汝即歸伍,隻是一個軍人,又焉能作吾内應?”張英道:“小人在營時,自為一黨,有數十人。
若當忠王與張國梁交戰時,吾等從後窺便刺殺之,有何不可?”秀成道:“汝若能如此,當有大功,汝可以行之。
但恐不及耳!”張英道:“小人今便去投營。
若忠王遲到一日,當可成功矣。
”秀成乃贈以白銀十兩,笑而遣之。
左右恐以為僞。
李秀成道:“吾今自問,除敵将之外,斷無人肯以計賺吾!但某所慮者,隻以他區區一個軍人,或不能濟事耳!然事終不成,于吾亦無所損也。
”于是率軍緩緩而行。
離丹陽二十餘裡,與張國梁一軍高約十餘裡,即紮下大營,與李世賢左右相應。
各結軍壘百餘座,夜後營内燈火沖天,震動遐迩。
秀成令李世賢、劉官芳合戰和春一軍;而以本部獨當張國梁。
此時張國梁招集逃兵,軍勢複振,和春戒以戰事在即,不宜再招逃兵,免敵人縱人混進。
張國梁深以為然。
甫一日秀成已到。
張國梁即知會和春:“欲乘秀成已到,人馬喘息未定,即行攻之,便與和春相約同進。
時秀成大集諸将,令賴文鴻為前部,先進兵掠陣,首從左路進攻,卻向右奔來,料張國梁必以右路截擊,那時張軍必盡數移動,然後以一軍乘之。
又探得清國欽差德興阿一軍,方紮興化,恐聞丹陽緊急,必移兵相救,乃飛令羅大綱、郜雲官,移兵直向揚州,以牽制德興阿,而阻丹陽救應。
此時賴文鴻一軍,首攻張國梁左軍。
國梁引兵迎敵,賴文鴻卻移兵反向右路,國梁左軍即奮勇蹑追,右軍複出,以夾擊賴文鴻。
正喊殺間,秀成卻令陳其芒引兵,攻張國梁左路。
時張國梁在中軍,隻注意李秀成一路,不虞再有陳其芒來攻自己左軍,故被陳其芒一擊,隊伍全亂。
李秀成大軍齊出,國梁仍死命堅持,隻望和春可以相應。
不料和春一軍,亦已被李世賢、劉官芳所困,張國梁更沒援應,那李秀成進勢愈銳。
國梁正冒死相拒,忽然後軍大亂,反放槍向國梁中營擊來,國梁措手不及,坐下馬先已倒斃,忽向左右換取馬匹。
甫複乘馬,那賴文鴻、陳其芒兩軍,已直撲陣前,萬槍齊發,張軍大受損害。
國梁料知不敵,急行軍殺開血路而走,欲奔回丹陽固守。
誰想李秀成早防國梁再退入城,卻令賴文鴻、陳其芒,于國梁退時,先行截出張軍後面,以阻國梁入城之路。
張國梁軍中後營,又有與李秀成相應的,以截張國梁,故國梁直不能進城。
此時喊聲連大,張軍死傷不計其數,張國梁隻得引兵望東北而逃。
李秀成引軍追襲,沿途奇擊,張國梁無從抵禦。
見追軍漸近,欲拔劍自刎,左右急奪其劍。
國梁求死不得,李秀成已經趕到,下令捉得張國梁者,賞萬金,授指揮;擊死張國梁者,賞五千金,授檢點,李軍一齊奮勇。
時張國梁左右隻剩數十人,拚命前走。
忽前面有一河相隔,那河正是丹陽河。
水勢滔滔,闊約二十丈。
張國梁此際前無去路,後有追兵,坐下馬又已被傷,料不能過河,不禁兩眼垂淚。
即下了馬,欲投諸河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