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四回張國梁投殁丹陽河周天受戰死甯國府

關燈
又有馮子材、吳全美、趙景賢等,為秀成牽制,自問調遣頗為完密。

    早有消息報到李秀成那裡。

     秀成方欲回軍,适侍王李世賢領兵到來。

    原來金陵緊急,李世賢得急報,恰值英王陳玉成,大破左宗棠于桐城;又敗楊載福、彭玉麟于太湖,九江大局頗定。

    故李世賢得了洪秀全告急,立命林啟榮固守九江,自己即引兵東行。

    甫至安吉,即與李秀成相見。

    李世賢具述陳玉成在皖、鄂用兵得手,大局可以無礙。

    秀成令世賢先攻湖州,以破馮子材、吳全美之師;然後引軍北截張國梁。

    世賢去後,更令楊輔清,以本部出城拒和春;而以吉志元援應金陵。

    俱待自己到時,始行大戰。

     時廣德一城,馮子材離城東二十裡駐紮,欲與湖州相應。

    李秀成令部将陸順德、吳廷彩,攻廣德。

    那時馮子材被李世賢困住,不能援應,故陸順德、吳定彩,水陸并進,一日夜已攻破廣德城。

    參将文芳領人馬往依馮子材。

    衆寡不敵,馮子材亦敗于李世賢之手,于是齊奔湖州。

    秀成見廣德已下,乃令李世賢專攻湖州,以繞出金壇。

    秀成仍恐南顧有憂,複調陳坤書由臨安赴杭州助守。

    始率大隊人馬趕回金陵。

    乃謂左右道:“吾以楊輔清拒和春,而以李世賢繞出張國梁之後,蓋欲和、張分軍也!和、張軍勢一分,吾即有法破之矣!今去天京隻有三百裡,不過兩三日行程耳,不患不能援救天京也。

    便引軍疾行,夜分趕至四明山。

     原來自金陵緊急,洪秀全已分道布告,故英王陳玉成亦引軍而東,不期而至會議于四明山。

    秀成道:“英王到此極佳。

    可合兵了張國梁那本帳也!”陳玉成道:“某近來破胡林翼于潛山;敗李續賓、李續宜于黃梅;複敗曾國藩部将塔齊布、楊載福于浦口,敵軍銳氣喪盡。

    今聞胡林翼回湘募勇,料難急舉。

    故聞天王告急,特引兵東來耳。

    ”秀成乃與玉成計議進兵。

    适古隆賢由繁昌通文亦到。

    秀成一發令古隆賢趨甯國,以壓清将趙景賢;複請英王陳玉成,由西梁山直下江浦,以攏和春之後。

    李秀成即由赤沙山,直趨黃雄鎮。

    探得和春兩軍,共有五萬人。

    提、鎮部将數十員,悉銳以争金陵,聲勢頗大。

    李秀成正欲與張國梁會戰,忽接各路軍報:李世賢已攻下湖州,馮子材、吳全美俱走溧陽。

    李世賢乘勢破溧陽,以繞出金壇之後;陳玉成則由江甯鎮至頭關,進紮紫荊山尾;輔王楊輔清亦引軍由秣陵關而進,駐雨花台,以應敵軍。

    各路無不得手。

    李秀成大喜,即出兵直攻張國梁。

    那張國梁亦準備會戰。

    不料張國梁甫行交綏,已報侍王李世賢由後掩至,張國梁自知難以抵敵;又接探馬飛報,派往救杭之兵,俱已敗挫;續派之馮子材、吳全美,又盡為李世賢所敗,湖州、廣德俱已失守。

    馮子材、吳全美已奔回蘇省;趙景賢亦被困于甯國府。

    種種消息,張國梁聽得,暗忖:“軍饷全靠閩、浙及廣東三省。

    今閩、浙運道已斷,隻有廣東,相隔太遠,将來糧饷不免拮據。

    即目下情形:前後受逼。

    勉強交戰,損失必多;和春一軍,又不能相應,計不如暫行退軍。

    ”想罷,即令三軍拔隊速逃,望丹陽而退。

     李秀成見國梁已退,天京之圍已解,乘勢追殺:“張國梁折傷三千餘人,逃回丹陽去了。

    秀成即令李世賢、楊輔清、吉志元,俱屯紮金陵城外;自己進城面君。

    具述近來戰狀。

     時和春亦為陳玉成所敗,失去營壘四十餘座,折兵四五千人,亦領兵東逃。

    料得張國梁以丹陽為根據,必退回丹陽地面。

    故亦引兵同奔丹陽與張國梁會合。

     是時太平軍大獲全勝,陳玉成亦同進天京,與李秀成計議進兵之事。

    洪秀全設宴款于殿上。

    并召李世賢、楊輔清、吉志元一同入内飲宴,共商大計。

    李秀成道:“曆年勝負無常。

    自前者武昌失陷,吾軍已一弱;及英王破勝保,某等斬向榮,吾軍乃複振;及許灣一戰,吾勢已複弱矣。

    幸近來仗國家洪福,破六合,斬溫紹原;破杭州,取王有齡;英王蕩掃皖、鄂間;侍王又破馮子材、吳全美;吉志元、楊輔清撐持蘇甯;今又複敗和春、張國梁,氣勢已大振,是此正進取之時也。

    然吾國久不能長驅北上者:以天京屢次被人牽制故耳!今諸将環集于此,當悉力結果和春、張國梁,以絕蘇甯之患,然後留勁将分持鄂、皖、贛、浙省,我即可以大軍北上矣!”衆人皆以為然。

    李秀成乃請英王陳玉成,先還安徽,以鎮諸路;留吉志元駐溧陽,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