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回羅澤南走死興國州羅大綱夜奪揚州府
關燈
小
中
大
慶已危,故我一日未曾北上,即武昌一日關系重大。
以目前而論,武昌實不可不争也。
”李秀成道:“此言亦殊有理。
且天王視武昌如命,吾軍到此,當思妙策以窺複武昌。
為今之計,急宜撫循附近武昌各州縣,以維系人心,再圖進取可也。
”即令晏仲武、洪春魁,各率兵攻取各郡縣,再報金陵以武昌既失,清兵必然大進,請遣良将先圖北進。
并道:“我進則敵謀禦我,實勝于我之謀以禦敵。
且金陵尤為緊要,清兵将環集而攻金陵矣。
”洪秀全聽得,甚以為然。
時太平将羅大綱方駐廬州,清國欽差大臣和春,以大兵圍攻數旬,羅大綱以廬州糧多城固,拒守不屈;亦不出戰,和春見不能得手,解圍而去。
羅大綱乘其退時,突出迫之。
和春兵敗,折損三千餘人。
羅大綱得勝回城,即令胡元炜及部将孔照文,領軍萬人,鎮守廬州。
并囑道:“廬州雖小,力安慶北方屏蔽,請諸君努力守之。
”孔照文道:“未有天王訓谕,将軍帶兵何往?”羅大綱道:“和春繼向榮為欽差,受收江南之任,吾當請洪天王先破和春,以挫其威。
和春一敗,張國梁無能為矣。
今侍王李世賢,英王陳王成轉戰浙江等省;李秀成又提兵往鄂,吾當固江南根本也。
”孔照文應諾,督衆鎮守廬州。
羅大綱乃率本部人馬,取道東行,一面報知金陵。
洪秀全以李秀成方請兵北進,乃令羅大綱先取揚州。
羅大綱至金陵城外,适賴漢英由瓜州回來。
洪秀全乃令與羅大綱一同北進。
于是羅大綱領人馬三萬,率部将部雲官、劉官芳等;賴漢英領人馬二萬,率部将李春發、伍文耀等,分兩路而進。
洪秀全親出城外勞軍。
羅、賴二将辭了洪秀全,取道起程,時天國太平七年、三月初一日也。
羅大綱瀕行時,謂賴漢英道:“揚州為江北要道,清将向榮曾據之以擾金陵。
今托明阿、和春,亦重屯揚州,視為要地。
昔老将林鳳翔,自揚州既破,即縱橫于江淮皖汴齊晉之間。
今吾等進兵,亦當先破揚州,然後長驅大進。
”賴漢英道:“丞相之言,正合吾意。
某打聽得揚州城内,有知府世焜,及參将祥林守把。
欽差托明阿,大營即駐紮城外。
城内守兵亦隻有七八千人。
惟托明阿大營不下二萬人馬。
若非先破托明阿,恐取揚州亦非易事也。
”羅大綱道:“百足之蟲,雖死不僵;托明阿人馬既衆,破之不易。
托明阿雖無用之輩,其軍中未必盡無能員。
且吉林馬隊,向稱銳戰,若不能破他,揚州亦不能取矣,今請将軍以本部壓托明阿,吾即以本軍奪揚州。
若揚州既下,托明阿必然膽落。
合軍破之,如破竹矣。
”賴漢英深韪其策,即依計而行。
且說清國欽差大臣托明阿,自從在皖省為陳玉成所敗,折兵數千,乃回駐揚州。
再将本軍配以吉林馬隊,欲約會和春直攻金陵。
計議未定,已聞羅大綱進兵,托明阿知照和春:羅大綱既離廬州,就好乘便窺複安慶;卻自以本部與羅大綱接戰。
一面傳令揚州府世焜及參将祥林緊守城池;複飛報清江,調都統德興阿引兵到揚州接應。
計劃甫定,羅大綱大兵己到。
原來羅大綱立意先取揚州:于大軍未離金陵,即以精兵百人混入揚州城内為内應;及到時令賴漢英進攻托明阿一軍,又叫劉官芳領兵五千人,先行攻城,以試城内守禦之力。
時劉官芳先攻南路,城内世焜悉力相拒。
羅大綱卻令郜雲官率軍而東,直攻東路。
參将祥林亦堅守不出。
羅大綱卻統本部窺懈而擊。
先以擡槍射擊城内,故城内人心皆為驚駭。
比至入夜,忽見北門火起,世焜即急撥兵往救;又恐城中有人為敵内應,再撥兵巡察城中時,羅大綱望見城中火光,知是先派作内應親兵發作,特以大火擾動清兵。
大綱即下令道:“守将分兵城内,必有事故,此機可乘也。
”便率兵會同劉官芳,奮力猛撲。
并道:“當?于此時即破揚州。
若遲一刻,則城中之兵皆被捕矣。
”說罷即身先士卒而進。
忽見城上一将,頭戴水晶頂子,大綱不知其何人?但見他手執令旗指揮守兵,竭力守禦,又不避矢石。
羅大綱乃謂左右道:“此人真奮勇。
若殺得此人,料守兵皆潰矣。
”乃謂左右十餘人,相約一齊發槍,向那将攻擊。
果然槍聲響處,那守将中彈而墜,城上守兵一時嘩潰。
羅大綱乘勢,率兵直薄城垣,擲藥焚之:城垣突陷了十餘丈。
羅大綱揮軍冒煙突火而進。
城内知府世焜猶領兵向城垣陷處竭力抵禦,又不避矢石,至羅軍死傷十餘人。
劉官芳卻令軍士各将器具,在城垣疊起,踰垣以進,時城樓守兵已無一人,故劉官芳安登城樓。
世焜見不能挽回,始望後逃走。
羅大綱乃率兵直進。
亂槍齊發,知府世焜即中彈落于馬下。
清參将祥林知南路潰敗,羅大綱已經進城,亦領兵齊遁。
郜雲官攻進東門.那參将祥林正走時,忽前頭正遇劉官芳一軍,見其被敵人迎阻,知不能脫,乃拔槍自擊而沒。
羅大綱盡降其衆。
複令軍士擇城空地架疊柴草,縱起火來。
問其故?羅大綱道:“賴漢英尚與托明阿相持,未知勝負。
吾藉此火,以驚敵人軍心,而壯我軍銳氣也。
”各人皆服其計。
揚州既定,乃出榜安民。
管教:一戰成功,已見揚州歸版字;兩番用計,又教鄂省變旌旗。
要知後事如何?且聽下回分解。
以目前而論,武昌實不可不争也。
”李秀成道:“此言亦殊有理。
且天王視武昌如命,吾軍到此,當思妙策以窺複武昌。
為今之計,急宜撫循附近武昌各州縣,以維系人心,再圖進取可也。
”即令晏仲武、洪春魁,各率兵攻取各郡縣,再報金陵以武昌既失,清兵必然大進,請遣良将先圖北進。
并道:“我進則敵謀禦我,實勝于我之謀以禦敵。
且金陵尤為緊要,清兵将環集而攻金陵矣。
”洪秀全聽得,甚以為然。
時太平将羅大綱方駐廬州,清國欽差大臣和春,以大兵圍攻數旬,羅大綱以廬州糧多城固,拒守不屈;亦不出戰,和春見不能得手,解圍而去。
羅大綱乘其退時,突出迫之。
和春兵敗,折損三千餘人。
羅大綱得勝回城,即令胡元炜及部将孔照文,領軍萬人,鎮守廬州。
并囑道:“廬州雖小,力安慶北方屏蔽,請諸君努力守之。
”孔照文道:“未有天王訓谕,将軍帶兵何往?”羅大綱道:“和春繼向榮為欽差,受收江南之任,吾當請洪天王先破和春,以挫其威。
和春一敗,張國梁無能為矣。
今侍王李世賢,英王陳王成轉戰浙江等省;李秀成又提兵往鄂,吾當固江南根本也。
”孔照文應諾,督衆鎮守廬州。
羅大綱乃率本部人馬,取道東行,一面報知金陵。
洪秀全以李秀成方請兵北進,乃令羅大綱先取揚州。
羅大綱至金陵城外,适賴漢英由瓜州回來。
洪秀全乃令與羅大綱一同北進。
于是羅大綱領人馬三萬,率部将部雲官、劉官芳等;賴漢英領人馬二萬,率部将李春發、伍文耀等,分兩路而進。
洪秀全親出城外勞軍。
羅、賴二将辭了洪秀全,取道起程,時天國太平七年、三月初一日也。
羅大綱瀕行時,謂賴漢英道:“揚州為江北要道,清将向榮曾據之以擾金陵。
今托明阿、和春,亦重屯揚州,視為要地。
昔老将林鳳翔,自揚州既破,即縱橫于江淮皖汴齊晉之間。
今吾等進兵,亦當先破揚州,然後長驅大進。
”賴漢英道:“丞相之言,正合吾意。
某打聽得揚州城内,有知府世焜,及參将祥林守把。
欽差托明阿,大營即駐紮城外。
城内守兵亦隻有七八千人。
惟托明阿大營不下二萬人馬。
若非先破托明阿,恐取揚州亦非易事也。
”羅大綱道:“百足之蟲,雖死不僵;托明阿人馬既衆,破之不易。
托明阿雖無用之輩,其軍中未必盡無能員。
且吉林馬隊,向稱銳戰,若不能破他,揚州亦不能取矣,今請将軍以本部壓托明阿,吾即以本軍奪揚州。
若揚州既下,托明阿必然膽落。
合軍破之,如破竹矣。
”賴漢英深韪其策,即依計而行。
且說清國欽差大臣托明阿,自從在皖省為陳玉成所敗,折兵數千,乃回駐揚州。
再将本軍配以吉林馬隊,欲約會和春直攻金陵。
計議未定,已聞羅大綱進兵,托明阿知照和春:羅大綱既離廬州,就好乘便窺複安慶;卻自以本部與羅大綱接戰。
一面傳令揚州府世焜及參将祥林緊守城池;複飛報清江,調都統德興阿引兵到揚州接應。
計劃甫定,羅大綱大兵己到。
原來羅大綱立意先取揚州:于大軍未離金陵,即以精兵百人混入揚州城内為内應;及到時令賴漢英進攻托明阿一軍,又叫劉官芳領兵五千人,先行攻城,以試城内守禦之力。
時劉官芳先攻南路,城内世焜悉力相拒。
羅大綱卻令郜雲官率軍而東,直攻東路。
參将祥林亦堅守不出。
羅大綱卻統本部窺懈而擊。
先以擡槍射擊城内,故城内人心皆為驚駭。
比至入夜,忽見北門火起,世焜即急撥兵往救;又恐城中有人為敵内應,再撥兵巡察城中時,羅大綱望見城中火光,知是先派作内應親兵發作,特以大火擾動清兵。
大綱即下令道:“守将分兵城内,必有事故,此機可乘也。
”便率兵會同劉官芳,奮力猛撲。
并道:“當?于此時即破揚州。
若遲一刻,則城中之兵皆被捕矣。
”說罷即身先士卒而進。
忽見城上一将,頭戴水晶頂子,大綱不知其何人?但見他手執令旗指揮守兵,竭力守禦,又不避矢石。
羅大綱乃謂左右道:“此人真奮勇。
若殺得此人,料守兵皆潰矣。
”乃謂左右十餘人,相約一齊發槍,向那将攻擊。
果然槍聲響處,那守将中彈而墜,城上守兵一時嘩潰。
羅大綱乘勢,率兵直薄城垣,擲藥焚之:城垣突陷了十餘丈。
羅大綱揮軍冒煙突火而進。
城内知府世焜猶領兵向城垣陷處竭力抵禦,又不避矢石,至羅軍死傷十餘人。
劉官芳卻令軍士各将器具,在城垣疊起,踰垣以進,時城樓守兵已無一人,故劉官芳安登城樓。
世焜見不能挽回,始望後逃走。
羅大綱乃率兵直進。
亂槍齊發,知府世焜即中彈落于馬下。
清參将祥林知南路潰敗,羅大綱已經進城,亦領兵齊遁。
郜雲官攻進東門.那參将祥林正走時,忽前頭正遇劉官芳一軍,見其被敵人迎阻,知不能脫,乃拔槍自擊而沒。
羅大綱盡降其衆。
複令軍士擇城空地架疊柴草,縱起火來。
問其故?羅大綱道:“賴漢英尚與托明阿相持,未知勝負。
吾藉此火,以驚敵人軍心,而壯我軍銳氣也。
”各人皆服其計。
揚州既定,乃出榜安民。
管教:一戰成功,已見揚州歸版字;兩番用計,又教鄂省變旌旗。
要知後事如何?且聽下回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