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回羅澤南走死興國州羅大綱夜奪揚州府
關燈
小
中
大
光防橫擊一路,即自領本軍與馮文炳接戰。
不料馮文炳先已定計,于兩軍交綏時,令前驅村婦,盡行裸衣;羅澤南軍士不知其計,惟停槍注目以視。
馮文炳即率後軍突進。
所有另編橫擊一軍,又同時進攻。
羅澤南軍抵敵不住,望後潰退。
馮文炳一馬當先,諸軍随後猛迫,羅軍傷死甚重。
馮文炳領一軍強壯親兵,直入羅軍中,要捉羅澤南。
澤南此時已知無可挽回,惟策馬而逃。
馮文炳追殺十餘裡,羅軍死傷三千餘人,降者數千,餘外半多逃散。
羅澤南所領一萬人馬,已化為烏有。
馮文炳乃乘勝收軍,回取金湖。
時塔齊布方攻晏仲武、洪春魁二軍,聽羅澤南軍敗,恐孤軍難支,亦引兵而還。
故洪、晏二人,又以塔軍即退,乘勢追之。
塔軍亦敗,奔至金湖,已見金湖大營,亦為馮文炳所敗,更無心戀戰,領着敗殘人馬,且戰且走,望武昌一路而回。
洪、晏二将見塔齊布已經去遠,方始收軍。
且說羅澤南自敗于馮文炳之手,軍士傷死降潰,已經散盡,隻有單人匹馬,望東而逃。
見馮文炳軍已收去,方回馬西行,欲還武昌。
自念此次領兵往攻興國州,實自報奮勇,隻道取興國城易如反掌,今竟片甲不回,自悔來時誇大口,今番何面目見人?羞憤交集,且行且憤。
已将近黃昏時分,但見荒山夕照,倒映疏林,一望皆山林田野,遠地村落中,已是炊煙四起。
羅澤南停馬向農夫問路:叩以欲回武昌,将由何路而進?農夫見他模佯,身挂長槍,坐騎駿馬,已知是個官員。
又見他欲回武昌,知是清國大将。
内中一農卻道:“聞清将領兵來攻興國州,汝即其人乎?”羅澤南道:“吾即羅澤南也。
”農夫聽罷,低頭不語。
澤南心中怒極,但以為此乃無知農夫,不必與較,仍催馬而行。
心中自念道:“當初若終身研究理學,設帳授徒,當不至此。
”正想象間,忽近一短橋。
澤南不知欲回武昌須過橋否?回望又無人可問,便策馬過橋。
忽聞槍聲響處,羅澤南竟跌在馬下,即有一人從橋飛越而?出。
羅澤南揚目一望,卻是一青年童子,年約十四五歲。
羅澤南道:“汝年尚幼,即能為逆耶?”那童子道:“我殺賊,吾未嘗為逆也!”羅澤南尚欲再言,那重子複放一槍,羅澤南登時殒命。
可憐羅澤南以理學出身,号為儒将。
當時設帳授徒,如李續賓、李續宜、蔣益澧、易良虎之徒,皆執弟子禮,為澤南門下士。
一旦圖功名,與諸弟子舍學從戎,至今乃沒于重子之手,豈不可歎。
時人有詩歎道: 湘中有儒将,名遍漢江間; 理學宗濂洛,風流仰戢山。
不曾娴虎略,偏欲附龍顔。
何如終绛帳,猶勝裹屍還! 自羅澤甫殁後,官、胡諸将仍未知悉。
及見塔齊布奔回,方知兩軍皆敗,但未知羅澤南下落。
随有自羅中逃出者奔至武昌,報稱羅澤南全軍俱沒,并述戰敗情形。
胡林翼便問澤南下落?有親見澤南逃時景況的,卻道:“當我羅軍為馮文炳所敗,欲奔回金湖,與後軍會合;不想馮文炳率兵大至,連金湖各營皆潰,已見羅澤南單人匹馬望東而走,但不知他往何處。
”各人聽得,皆為憂心。
時曾國藩在坐,乃道:“若羅山有什麼差池,皆吾之過也!昔羅山在湘中講學,稱為湘中一代宗風。
自洪黨陷了湘省,吾以國事艱難,人才缺乏,力勸羅山出山,為國效力。
彼乃欣然樂從,與諸弟同入行伍中。
伊弟子如李續賓兄弟,及蔣益澧等,皆成為能将。
東南戰事,多賴其力。
即羅山在吾軍,亦立功不少。
若一旦喪在敵人之手,能勿悲乎?”官文道:“他既望東逃出,未必即為敵軍所害。
想不久即回矣!”國藩道:“羅山性質堅忍,能識大體,若仍在人間,斷不輕于一死也。
”林翼道:“以吾思之:殆兇多吉少。
以武昌而東,皆為敵軍所盤踞。
羅山單人匹馬,逃将安往?恐不免陷于敵人矣!倘有不測,吾甚借國家損一良将也。
”說罷不勝歎息,即令部下分頭探訪。
到次日,方由軍士搬運羅澤南屍首回來。
武昌各員,無不大恸,即行表奏入京:胪陳羅澤南戰功。
即有谕旨:羅澤南著照布政使例賜卹,将平生事迹,宣付國史館立傳;又加恩予溢,并賜祭葬,不在話下。
且說那擊斃羅澤南的童子,正不知其姓名。
原來興國州人,最嫉清國将官,謂其殘殺,反順服洪秀全。
那童子、本是個獵戶人家,當羅澤南向農夫問路時,已從樹林中看出,故繞道出羅澤南之前,至于橋下,乃出其不意以擊之。
時譚紹洸隻道羅澤南全軍覆沒,幸成此大功而已。
及紛紛傳說,知羅澤南于戰敗後被害,實出意外,欲求得手擊羅澤南者而賞之,終不可得,隻以此次成功,全出興國州人之手,乃竭力撫慰人心;一面把武昌失守報知金陵;又飛報安慶,恐官、胡等乘勢東下,好預備守禦。
忽得軍報,探悉李秀成已過安慶。
譚紹洸恐李秀成未知武昌失守,急遣人飛報秀成,請他到興國。
相見時譚紹洸訴說敗兵之事。
李秀成道:“武昌存亡,實無關大局。
我國若不能攻下北京,即能堅守武昌十年,亦複何補?”譚紹恍道:“君言誠是。
然今局面已不同矣:武昌居長江上流,有俯瞰江南之勢。
我國自林鳳翔失敗,未嘗舉兵北上。
若武昌已失,安
不料馮文炳先已定計,于兩軍交綏時,令前驅村婦,盡行裸衣;羅澤南軍士不知其計,惟停槍注目以視。
馮文炳即率後軍突進。
所有另編橫擊一軍,又同時進攻。
羅澤南軍抵敵不住,望後潰退。
馮文炳一馬當先,諸軍随後猛迫,羅軍傷死甚重。
馮文炳領一軍強壯親兵,直入羅軍中,要捉羅澤南。
澤南此時已知無可挽回,惟策馬而逃。
馮文炳追殺十餘裡,羅軍死傷三千餘人,降者數千,餘外半多逃散。
羅澤南所領一萬人馬,已化為烏有。
馮文炳乃乘勝收軍,回取金湖。
時塔齊布方攻晏仲武、洪春魁二軍,聽羅澤南軍敗,恐孤軍難支,亦引兵而還。
故洪、晏二人,又以塔軍即退,乘勢追之。
塔軍亦敗,奔至金湖,已見金湖大營,亦為馮文炳所敗,更無心戀戰,領着敗殘人馬,且戰且走,望武昌一路而回。
洪、晏二将見塔齊布已經去遠,方始收軍。
且說羅澤南自敗于馮文炳之手,軍士傷死降潰,已經散盡,隻有單人匹馬,望東而逃。
見馮文炳軍已收去,方回馬西行,欲還武昌。
自念此次領兵往攻興國州,實自報奮勇,隻道取興國城易如反掌,今竟片甲不回,自悔來時誇大口,今番何面目見人?羞憤交集,且行且憤。
已将近黃昏時分,但見荒山夕照,倒映疏林,一望皆山林田野,遠地村落中,已是炊煙四起。
羅澤南停馬向農夫問路:叩以欲回武昌,将由何路而進?農夫見他模佯,身挂長槍,坐騎駿馬,已知是個官員。
又見他欲回武昌,知是清國大将。
内中一農卻道:“聞清将領兵來攻興國州,汝即其人乎?”羅澤南道:“吾即羅澤南也。
”農夫聽罷,低頭不語。
澤南心中怒極,但以為此乃無知農夫,不必與較,仍催馬而行。
心中自念道:“當初若終身研究理學,設帳授徒,當不至此。
”正想象間,忽近一短橋。
澤南不知欲回武昌須過橋否?回望又無人可問,便策馬過橋。
忽聞槍聲響處,羅澤南竟跌在馬下,即有一人從橋飛越而?出。
羅澤南揚目一望,卻是一青年童子,年約十四五歲。
羅澤南道:“汝年尚幼,即能為逆耶?”那童子道:“我殺賊,吾未嘗為逆也!”羅澤南尚欲再言,那重子複放一槍,羅澤南登時殒命。
可憐羅澤南以理學出身,号為儒将。
當時設帳授徒,如李續賓、李續宜、蔣益澧、易良虎之徒,皆執弟子禮,為澤南門下士。
一旦圖功名,與諸弟子舍學從戎,至今乃沒于重子之手,豈不可歎。
時人有詩歎道: 湘中有儒将,名遍漢江間; 理學宗濂洛,風流仰戢山。
不曾娴虎略,偏欲附龍顔。
何如終绛帳,猶勝裹屍還! 自羅澤甫殁後,官、胡諸将仍未知悉。
及見塔齊布奔回,方知兩軍皆敗,但未知羅澤南下落。
随有自羅中逃出者奔至武昌,報稱羅澤南全軍俱沒,并述戰敗情形。
胡林翼便問澤南下落?有親見澤南逃時景況的,卻道:“當我羅軍為馮文炳所敗,欲奔回金湖,與後軍會合;不想馮文炳率兵大至,連金湖各營皆潰,已見羅澤南單人匹馬望東而走,但不知他往何處。
”各人聽得,皆為憂心。
時曾國藩在坐,乃道:“若羅山有什麼差池,皆吾之過也!昔羅山在湘中講學,稱為湘中一代宗風。
自洪黨陷了湘省,吾以國事艱難,人才缺乏,力勸羅山出山,為國效力。
彼乃欣然樂從,與諸弟同入行伍中。
伊弟子如李續賓兄弟,及蔣益澧等,皆成為能将。
東南戰事,多賴其力。
即羅山在吾軍,亦立功不少。
若一旦喪在敵人之手,能勿悲乎?”官文道:“他既望東逃出,未必即為敵軍所害。
想不久即回矣!”國藩道:“羅山性質堅忍,能識大體,若仍在人間,斷不輕于一死也。
”林翼道:“以吾思之:殆兇多吉少。
以武昌而東,皆為敵軍所盤踞。
羅山單人匹馬,逃将安往?恐不免陷于敵人矣!倘有不測,吾甚借國家損一良将也。
”說罷不勝歎息,即令部下分頭探訪。
到次日,方由軍士搬運羅澤南屍首回來。
武昌各員,無不大恸,即行表奏入京:胪陳羅澤南戰功。
即有谕旨:羅澤南著照布政使例賜卹,将平生事迹,宣付國史館立傳;又加恩予溢,并賜祭葬,不在話下。
且說那擊斃羅澤南的童子,正不知其姓名。
原來興國州人,最嫉清國将官,謂其殘殺,反順服洪秀全。
那童子、本是個獵戶人家,當羅澤南向農夫問路時,已從樹林中看出,故繞道出羅澤南之前,至于橋下,乃出其不意以擊之。
時譚紹洸隻道羅澤南全軍覆沒,幸成此大功而已。
及紛紛傳說,知羅澤南于戰敗後被害,實出意外,欲求得手擊羅澤南者而賞之,終不可得,隻以此次成功,全出興國州人之手,乃竭力撫慰人心;一面把武昌失守報知金陵;又飛報安慶,恐官、胡等乘勢東下,好預備守禦。
忽得軍報,探悉李秀成已過安慶。
譚紹洸恐李秀成未知武昌失守,急遣人飛報秀成,請他到興國。
相見時譚紹洸訴說敗兵之事。
李秀成道:“武昌存亡,實無關大局。
我國若不能攻下北京,即能堅守武昌十年,亦複何補?”譚紹恍道:“君言誠是。
然今局面已不同矣:武昌居長江上流,有俯瞰江南之勢。
我國自林鳳翔失敗,未嘗舉兵北上。
若武昌已失,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