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九回向軍門敗死丹陽鎮胡林翼窺複武昌城
關燈
小
中
大
掌,誓要與李秀成決個雌雄。
正在憤怒間,隻見向榮神氣略已回轉,揚目遍觀諸将,奄然下淚,徐徐歎道:“悍酋秀成好惡作劇也!”歎已又道:“吾命亦不久矣。
可惜視師數年,毫無寸功,塗炭生靈,吾負國家,又負斯民矣!”又謂張國梁道:“吾與你共走于患難之中,義同父子;吾必薦汝,然薦汝非私情也!汝實耐戰,臨陣不屈。
此後宜努力國家,以圖名垂竹帛,勿如吾之無用矣!”說罷便令取筆墨來,口授遺折,書記繕寫之。
折内力稱和春、張國梁,皆可大用。
向榮是夜,即沒于丹陽城中。
後人有詩歎道: 秦隴稱良将,東南表戰功。
英才為國用,甘苦與軍同。
秉性能堅忍,居心獨誓忠。
丹陽星隕處,遺恨泣西風。
自向榮死後,清廷大為哀悼,特予溢忠武,并贈封男爵,又贈太子少保官銜。
即依他遺折:薦滿員和春及提督張國梁為欽差大臣,辦理江南軍務。
即有消息報到洪天王那裡。
洪天王大喜道:“果不出吾忠王所料也!”便厚賞忠王,并向李秀成道:“向榮雖屢敗之将,然好勇耐戰,在江南屢苦吾軍,且屢扼金陵,使朕不能大進,實為心腹之患。
今向榮已死,朕無憂矣。
”遂開太平禦宴,與諸臣共醉。
不料正飲間,有武昌急報,飛報禍事:你鄂督官文,鄂撫胡林翼,及前鄂督楊沛,會合各路大軍,共争武昌。
原來鄂督吳文熔,因戰被傷殒命,清廷乃以楊沛任鄂督。
楊又失機革職,留辦軍務;乃以荊州将軍官文移督兩湖,于是與胡林翼共攻武昌。
洪大王聽得,欲叫秀成往救。
李秀成道:“目下尚多能戰之人,臣弟非不欲救武昌,然東奔西走,反中敵人牽制之計。
”天王聽罷,點頭不語。
李秀成深知洪天王之意,遂再奏道:“果不獲已,臣弟就提一旅之師,前往武昌,以釋大王厪慮。
”洪天王立即允準。
李秀成退後,歎道:“今番出師,實不得已耳!”又以各事部署未定,且恐武昌已危,便令賴文鴻以五千精兵赴鄂,随領大平繼進。
且說清将曾國藩,自被洪天王襲取九江之後,心甚憤激,便移文胡林翼欲先取武昌。
時胡林翼正取了黃州而回。
忽得到曾國藩書信,便決意進攻武昌。
即與鄂督官文、副都統多隆阿計議。
多隆阿道:“方今天國人馬,隻有譚紹恍在武昌,取之此其時矣!”胡林翼道:“前二次出師無功,皆由過于張揚,使敵人予作準備。
今宜謹密行之,不憂武昌不下也。
”官文深然其計。
胡林翼一面回複曾國藩,請其會兵;一面令多隆阿取洪山;并請曾國藩調湘軍水師進妙河。
胡林翼自與官文領各路人馬攻武昌,分撥既定。
那天國守将譚紹洸,不時打聽清兵舉動,并謂左右道:“吾以一人,鎮守武昌,而牽制曾、胡諸人于此地,實彼之失算也!彼時時志在窺複武昌,且胡林翼正自黃州而回,來攻此地必矣!”便令軍士于武昌城外,增置木栅;并于西南兩門,埋伏地雷火線。
再飛報金陵告急;又函緻九江請林啟榮令孫寅三,由九江進兵,以邀曾國藩之後。
不料分撥甫定,已報洪山為多隆阿所奪矣:官、胡兩軍,已直趨武昌城而來;清國水師,亦由妙河而進;餘外各路都一齊進發。
譚紹洸不意曾、胡兩軍驟至,倒防備不及。
胡林翼前部,就是多隆阿、曾國葆。
自湘省水師練成,即以楊載福、鼓玉麟兼理。
餘外陸軍前部就是塔齊布,領五千人馬,先攻武昌南路。
胡林翼一軍已至,妙河水師又喊呐助威。
武昌城内,天國人馬驚懼。
譚紹洸謂晏仲武道:“清兵向不能得志者,以徒恃陸軍故也。
今彼水師既成,勢力已與我共之矣。
清兵既至,恐不易防守。
兄弟究有何善策?”晏仲武道:“彼挾全力而來,我有守無攻,實為失着,不如避之。
”譚紹洸道:“吾自起義以來,逢敵未常落後。
今如此反示其怯也。
”馮文炳道:“橫直武昌不能固守,不如全伏地雷,彼來我退,因而炸之,吾乘其敗,而複奪之,有何不可?”譚紹洸道:“皆非長策也。
”便命蘇招生、隆順德,各統水軍,堵塞妙河,以迎清國楊、鼓二将;卻令副将洪春魁、晏仲武分守各路。
自率大軍,晝夜巡視。
誰想曾軍水将鼓玉麟,已派小艇十餘隻,偷進南門濠口,志在水陸相應。
時官、胡兩軍攻城甚急。
譚紹洸督諸将竭力守禦。
忽然馮文炳奔至,謂紹洸道:“兵力疲矣!清水師已偷進南門壕口,此時恐不能久守也。
清兵衆多,故輪流攻擊,吾軍實是疲于奔命。
不如依某前計:棄此城以炸清軍,然後謀以複之可也。
”譚紹洸此時覺得此言有理。
乃命軍士各打衣包,盡做逃狀,胡林翼從高處望之,深信譚紹洸将逃,即令軍士猛攻。
并下令道:“譚酋将遁矣,休令彼逃脫也。
”清兵聞令,加倍奮力,水陸并進,西南一帶城垣遂陷。
太平人馬已紛紛逃出,清兵皆欲急進。
忽然震地一聲,如轟天聲響,城垣遂陷了百餘丈,清兵被陷者不計其數。
管教:妙計成功,先伏地雷摧大敵;小孩斬将,直叫天意奪湘儒。
要知後事如何?且聽下回分解。
正在憤怒間,隻見向榮神氣略已回轉,揚目遍觀諸将,奄然下淚,徐徐歎道:“悍酋秀成好惡作劇也!”歎已又道:“吾命亦不久矣。
可惜視師數年,毫無寸功,塗炭生靈,吾負國家,又負斯民矣!”又謂張國梁道:“吾與你共走于患難之中,義同父子;吾必薦汝,然薦汝非私情也!汝實耐戰,臨陣不屈。
此後宜努力國家,以圖名垂竹帛,勿如吾之無用矣!”說罷便令取筆墨來,口授遺折,書記繕寫之。
折内力稱和春、張國梁,皆可大用。
向榮是夜,即沒于丹陽城中。
後人有詩歎道: 秦隴稱良将,東南表戰功。
英才為國用,甘苦與軍同。
秉性能堅忍,居心獨誓忠。
丹陽星隕處,遺恨泣西風。
自向榮死後,清廷大為哀悼,特予溢忠武,并贈封男爵,又贈太子少保官銜。
即依他遺折:薦滿員和春及提督張國梁為欽差大臣,辦理江南軍務。
即有消息報到洪天王那裡。
洪天王大喜道:“果不出吾忠王所料也!”便厚賞忠王,并向李秀成道:“向榮雖屢敗之将,然好勇耐戰,在江南屢苦吾軍,且屢扼金陵,使朕不能大進,實為心腹之患。
今向榮已死,朕無憂矣。
”遂開太平禦宴,與諸臣共醉。
不料正飲間,有武昌急報,飛報禍事:你鄂督官文,鄂撫胡林翼,及前鄂督楊沛,會合各路大軍,共争武昌。
原來鄂督吳文熔,因戰被傷殒命,清廷乃以楊沛任鄂督。
楊又失機革職,留辦軍務;乃以荊州将軍官文移督兩湖,于是與胡林翼共攻武昌。
洪大王聽得,欲叫秀成往救。
李秀成道:“目下尚多能戰之人,臣弟非不欲救武昌,然東奔西走,反中敵人牽制之計。
”天王聽罷,點頭不語。
李秀成深知洪天王之意,遂再奏道:“果不獲已,臣弟就提一旅之師,前往武昌,以釋大王厪慮。
”洪天王立即允準。
李秀成退後,歎道:“今番出師,實不得已耳!”又以各事部署未定,且恐武昌已危,便令賴文鴻以五千精兵赴鄂,随領大平繼進。
且說清将曾國藩,自被洪天王襲取九江之後,心甚憤激,便移文胡林翼欲先取武昌。
時胡林翼正取了黃州而回。
忽得到曾國藩書信,便決意進攻武昌。
即與鄂督官文、副都統多隆阿計議。
多隆阿道:“方今天國人馬,隻有譚紹恍在武昌,取之此其時矣!”胡林翼道:“前二次出師無功,皆由過于張揚,使敵人予作準備。
今宜謹密行之,不憂武昌不下也。
”官文深然其計。
胡林翼一面回複曾國藩,請其會兵;一面令多隆阿取洪山;并請曾國藩調湘軍水師進妙河。
胡林翼自與官文領各路人馬攻武昌,分撥既定。
那天國守将譚紹洸,不時打聽清兵舉動,并謂左右道:“吾以一人,鎮守武昌,而牽制曾、胡諸人于此地,實彼之失算也!彼時時志在窺複武昌,且胡林翼正自黃州而回,來攻此地必矣!”便令軍士于武昌城外,增置木栅;并于西南兩門,埋伏地雷火線。
再飛報金陵告急;又函緻九江請林啟榮令孫寅三,由九江進兵,以邀曾國藩之後。
不料分撥甫定,已報洪山為多隆阿所奪矣:官、胡兩軍,已直趨武昌城而來;清國水師,亦由妙河而進;餘外各路都一齊進發。
譚紹洸不意曾、胡兩軍驟至,倒防備不及。
胡林翼前部,就是多隆阿、曾國葆。
自湘省水師練成,即以楊載福、鼓玉麟兼理。
餘外陸軍前部就是塔齊布,領五千人馬,先攻武昌南路。
胡林翼一軍已至,妙河水師又喊呐助威。
武昌城内,天國人馬驚懼。
譚紹洸謂晏仲武道:“清兵向不能得志者,以徒恃陸軍故也。
今彼水師既成,勢力已與我共之矣。
清兵既至,恐不易防守。
兄弟究有何善策?”晏仲武道:“彼挾全力而來,我有守無攻,實為失着,不如避之。
”譚紹洸道:“吾自起義以來,逢敵未常落後。
今如此反示其怯也。
”馮文炳道:“橫直武昌不能固守,不如全伏地雷,彼來我退,因而炸之,吾乘其敗,而複奪之,有何不可?”譚紹洸道:“皆非長策也。
”便命蘇招生、隆順德,各統水軍,堵塞妙河,以迎清國楊、鼓二将;卻令副将洪春魁、晏仲武分守各路。
自率大軍,晝夜巡視。
誰想曾軍水将鼓玉麟,已派小艇十餘隻,偷進南門濠口,志在水陸相應。
時官、胡兩軍攻城甚急。
譚紹洸督諸将竭力守禦。
忽然馮文炳奔至,謂紹洸道:“兵力疲矣!清水師已偷進南門壕口,此時恐不能久守也。
清兵衆多,故輪流攻擊,吾軍實是疲于奔命。
不如依某前計:棄此城以炸清軍,然後謀以複之可也。
”譚紹洸此時覺得此言有理。
乃命軍士各打衣包,盡做逃狀,胡林翼從高處望之,深信譚紹洸将逃,即令軍士猛攻。
并下令道:“譚酋将遁矣,休令彼逃脫也。
”清兵聞令,加倍奮力,水陸并進,西南一帶城垣遂陷。
太平人馬已紛紛逃出,清兵皆欲急進。
忽然震地一聲,如轟天聲響,城垣遂陷了百餘丈,清兵被陷者不計其數。
管教:妙計成功,先伏地雷摧大敵;小孩斬将,直叫天意奪湘儒。
要知後事如何?且聽下回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