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九回向軍門敗死丹陽鎮胡林翼窺複武昌城
關燈
小
中
大
地來。
軍士隻道張國梁中槍斃命,一時嘩潰。
比及張國梁換馬督戰,軍中已全無隊伍。
賴文鴻、李昭壽乘勢進攻,國梁一軍先已敗陣。
太平将李昭壽即下令道:“賴軍已勝矣。
吾軍不可落後,速宜奮力,以圖立功。
”于是軍士皆歡呼而進。
清将張敬修亦不能支,同時敗潰。
向榮正欲往援,忽見大營火起,卻是後軍知向榮必敗,欲降秀成,故縱火以亂向軍。
向榮此時已漫無主裁。
李秀成、陳其芒複至,與賴文鴻、李昭壽分四路,併壓向軍。
向榮料不能支持,适德崇額又為吉志元所敗,向軍即令退軍。
忽見東北路塵土大起,一軍要截去路。
探子報道:“來軍乃是天國大将楊輔清。
”楊輔清知道向榮一敗,必回揚州,故引兵沿上流而下。
向榮?聽罷,急改向東南而逃。
随後太平軍分數路截擊向軍,或逃或降或死,不計其數。
向榮回望後軍,見大營火猶未息,太平軍已卷地追來,軍中呼大叫地,互相奔竄。
正在危急之際,吉志元已率兵趕至,把向軍殺得七斷八續。
吉志元正逼攻德崇額一軍,大呼降者免死,于是紛紛投降。
向榮已無心回顧,不提防一顆彈子飛來,正中向榮左臂,幾乎墜馬。
正是慌忙,見張敬修與福興狼狽奔至,倉猝言道:“後軍皆覆矣!速圖駐紮之地可也。
”向榮急問張國梁現在何處?張敬修道:“現伊軍尚足支持,故殿後以保前軍耳!惟敵軍勢大,恐亦難以久持也。
”原來張國梁見向榮已逃,恐為敵人所獲,故死力拒住後軍,且戰且退。
不想太平将楊輔清一軍,從東北掩至,取建瓴之勢,如從天而下,把張國梁一軍沖破兩段,國梁此時人馬俱乏,無力支撐,亦惟有策馬而逃。
太平軍士奮力追殺清兵,累屍數裡,太平軍皆踏屍而過。
時張國梁與德崇額皆奔至向榮馬前,向榮此時已知全軍覆沒,便令急走丹陽。
李秀成與諸将率兵追殺十餘裡,即傳令收兵。
李昭壽道:“向榮窮蹙而奔,如鼠失穴,迫而殺之,直反掌耳。
若待養回元氣,又多一勁故。
不知大王何故收兵?”李秀成道:“不勞諸公虎威,向榮行即死矣!”吾軍已疲,丹陽尚有清兵萬人,十可輕視。
方今黃文金在浦口,為左宗棠、鮑超所扼;曾國藩以塔齊布、鼓玉麟等圍攻九江;勝保亦駐兵皖北。
吾當留此一軍,以顧大局。
”李昭壽道:”大王何以知向榮必幾乎?”李秀成道:“向榮性質最強,強則氣勝;今經數敗,必抑郁成病,羞慣交集,能勿死乎?”說罷即令楊輔清暫回鎮江;吉志元暫回溧水,複令軍士掘土掩埋清兵屍首,一面安撫被兵燹各地,自領兵回金陵。
且說向榮與諸将走至丹陽,計點部下共四萬人馬,隻剩五千餘人。
乃謂諸将道:“吾自用兵以來,自問堅忍耐戰;今一旦狼狽至此,喪師辱國,固無以對朝廷,亦羞見江東父老。
”言罷,咯出血來,不覺昏倒在地,左右急為救起,臂上傷勢又發,急覓醫治療,将彈子取出,自覺昏沉不醒,不能理事。
隻令張國梁堅守丹陽,以防李秀成再至。
惟向榮病勢,延醫調治,毫無起色,日重一日。
那日,諸将方環集問安。
忽報有人送書至,向榮即令呈上。
就在病榻拆開一閱,乃太平大将李秀成書也。
書道: 太平天國七年,忠王都督江淮諸軍事,為檄告清将欽差大臣向榮曰:昔将軍立功秦隴,視師廣西,擁旄萬裡,此非将軍得志之時乎?秀成以隴畝匹夫,瞻望旌旗,久深欽佩!以清國雖危,而保障東南,抗衡天國,當非将軍莫屬也。
何将軍先走永安,再走灌陽;既敗長沙,複敗武漢。
奔走東南,倉皇吳會,今複為奔亡之虜,窮蹙丹陽,撫殘兵而椎胸,對同人而灑淚,何今昔盛衰,一至如是乎?秀成一耕夫耳,忝膺大任,與将軍抗衡,方以為螳臂擋車,且慚且懼。
乃吾兵一舉,将軍已敗不旋踵,師徒數萬,殘留數千;屍累荒原,血流漂杵。
秀成性最慈懦,方慘不忍觀,而将軍獨忍為之者,故吾雖敬将軍報清廷以盡忠,究惜将軍驅人民以就死也!夫以将軍久經戰陣,熟谙韬钤,縱不奏功,何以蹉跎至此! 意者雨露無私,不育異類;皇漢舊邦,自有真主。
故将軍雖人事已盡,而為天意所阻撓乎?抑将軍為識時之俊傑,知大事已去,真命有歸,聊作潰敗以相讓乎?抑觀天心當居一于此。
或以将軍窮蹙一隅,紛稱以吾軍乘勝之威,破丹陽擄将軍,有如反掌,而秀成實不忍迫将軍也。
以秀成遇将軍而大功成,方為将軍戴德,何忍恩将仇報?且将軍固名将也,久著威望,性複堅強,必圖再舉;将軍又欽差大臣也,令旗一指,大軍即集,提劍所及,諸将景從,以旬日而喪數萬精兵,斷不甘于終敗,勢必再集師徒,重決勝負。
則秀成雖愚,惟秣馬厲兵,準備而待。
今與将軍約,以十日期,再于句容、六合,重與觀兵。
英武能事如将軍,其或不以秀成為不肖,而不吝賜教乎?” 向榮看罷,大叫一聲道:“氣死我也!”即複吐鮮血,不省人事。
諸将不知其故,急為救起,細讀來書,知為李秀成所氣,無不憤怒:個個摩拳擦
軍士隻道張國梁中槍斃命,一時嘩潰。
比及張國梁換馬督戰,軍中已全無隊伍。
賴文鴻、李昭壽乘勢進攻,國梁一軍先已敗陣。
太平将李昭壽即下令道:“賴軍已勝矣。
吾軍不可落後,速宜奮力,以圖立功。
”于是軍士皆歡呼而進。
清将張敬修亦不能支,同時敗潰。
向榮正欲往援,忽見大營火起,卻是後軍知向榮必敗,欲降秀成,故縱火以亂向軍。
向榮此時已漫無主裁。
李秀成、陳其芒複至,與賴文鴻、李昭壽分四路,併壓向軍。
向榮料不能支持,适德崇額又為吉志元所敗,向軍即令退軍。
忽見東北路塵土大起,一軍要截去路。
探子報道:“來軍乃是天國大将楊輔清。
”楊輔清知道向榮一敗,必回揚州,故引兵沿上流而下。
向榮?聽罷,急改向東南而逃。
随後太平軍分數路截擊向軍,或逃或降或死,不計其數。
向榮回望後軍,見大營火猶未息,太平軍已卷地追來,軍中呼大叫地,互相奔竄。
正在危急之際,吉志元已率兵趕至,把向軍殺得七斷八續。
吉志元正逼攻德崇額一軍,大呼降者免死,于是紛紛投降。
向榮已無心回顧,不提防一顆彈子飛來,正中向榮左臂,幾乎墜馬。
正是慌忙,見張敬修與福興狼狽奔至,倉猝言道:“後軍皆覆矣!速圖駐紮之地可也。
”向榮急問張國梁現在何處?張敬修道:“現伊軍尚足支持,故殿後以保前軍耳!惟敵軍勢大,恐亦難以久持也。
”原來張國梁見向榮已逃,恐為敵人所獲,故死力拒住後軍,且戰且退。
不想太平将楊輔清一軍,從東北掩至,取建瓴之勢,如從天而下,把張國梁一軍沖破兩段,國梁此時人馬俱乏,無力支撐,亦惟有策馬而逃。
太平軍士奮力追殺清兵,累屍數裡,太平軍皆踏屍而過。
時張國梁與德崇額皆奔至向榮馬前,向榮此時已知全軍覆沒,便令急走丹陽。
李秀成與諸将率兵追殺十餘裡,即傳令收兵。
李昭壽道:“向榮窮蹙而奔,如鼠失穴,迫而殺之,直反掌耳。
若待養回元氣,又多一勁故。
不知大王何故收兵?”李秀成道:“不勞諸公虎威,向榮行即死矣!”吾軍已疲,丹陽尚有清兵萬人,十可輕視。
方今黃文金在浦口,為左宗棠、鮑超所扼;曾國藩以塔齊布、鼓玉麟等圍攻九江;勝保亦駐兵皖北。
吾當留此一軍,以顧大局。
”李昭壽道:”大王何以知向榮必幾乎?”李秀成道:“向榮性質最強,強則氣勝;今經數敗,必抑郁成病,羞慣交集,能勿死乎?”說罷即令楊輔清暫回鎮江;吉志元暫回溧水,複令軍士掘土掩埋清兵屍首,一面安撫被兵燹各地,自領兵回金陵。
且說向榮與諸将走至丹陽,計點部下共四萬人馬,隻剩五千餘人。
乃謂諸将道:“吾自用兵以來,自問堅忍耐戰;今一旦狼狽至此,喪師辱國,固無以對朝廷,亦羞見江東父老。
”言罷,咯出血來,不覺昏倒在地,左右急為救起,臂上傷勢又發,急覓醫治療,将彈子取出,自覺昏沉不醒,不能理事。
隻令張國梁堅守丹陽,以防李秀成再至。
惟向榮病勢,延醫調治,毫無起色,日重一日。
那日,諸将方環集問安。
忽報有人送書至,向榮即令呈上。
就在病榻拆開一閱,乃太平大将李秀成書也。
書道: 太平天國七年,忠王都督江淮諸軍事,為檄告清将欽差大臣向榮曰:昔将軍立功秦隴,視師廣西,擁旄萬裡,此非将軍得志之時乎?秀成以隴畝匹夫,瞻望旌旗,久深欽佩!以清國雖危,而保障東南,抗衡天國,當非将軍莫屬也。
何将軍先走永安,再走灌陽;既敗長沙,複敗武漢。
奔走東南,倉皇吳會,今複為奔亡之虜,窮蹙丹陽,撫殘兵而椎胸,對同人而灑淚,何今昔盛衰,一至如是乎?秀成一耕夫耳,忝膺大任,與将軍抗衡,方以為螳臂擋車,且慚且懼。
乃吾兵一舉,将軍已敗不旋踵,師徒數萬,殘留數千;屍累荒原,血流漂杵。
秀成性最慈懦,方慘不忍觀,而将軍獨忍為之者,故吾雖敬将軍報清廷以盡忠,究惜将軍驅人民以就死也!夫以将軍久經戰陣,熟谙韬钤,縱不奏功,何以蹉跎至此! 意者雨露無私,不育異類;皇漢舊邦,自有真主。
故将軍雖人事已盡,而為天意所阻撓乎?抑将軍為識時之俊傑,知大事已去,真命有歸,聊作潰敗以相讓乎?抑觀天心當居一于此。
或以将軍窮蹙一隅,紛稱以吾軍乘勝之威,破丹陽擄将軍,有如反掌,而秀成實不忍迫将軍也。
以秀成遇将軍而大功成,方為将軍戴德,何忍恩将仇報?且将軍固名将也,久著威望,性複堅強,必圖再舉;将軍又欽差大臣也,令旗一指,大軍即集,提劍所及,諸将景從,以旬日而喪數萬精兵,斷不甘于終敗,勢必再集師徒,重決勝負。
則秀成雖愚,惟秣馬厲兵,準備而待。
今與将軍約,以十日期,再于句容、六合,重與觀兵。
英武能事如将軍,其或不以秀成為不肖,而不吝賜教乎?” 向榮看罷,大叫一聲道:“氣死我也!”即複吐鮮血,不省人事。
諸将不知其故,急為救起,細讀來書,知為李秀成所氣,無不憤怒:個個摩拳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