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六回完大節三将歸神拔九江天王用武

關燈
欲再戰。

    王邦瑞哭道:“人雖不困,馬亦乏矣。

    ”鳳翔仰天長歎。

    正在危急之際,忽然清将桂良一軍,紛紛退後,望東北而逃。

    鳳翔不知何故?原來天國大将曾立昌,會同黃隆才,已由正定進兵,直蹑桂良之後。

    桂良不意其猝至,因此大敗。

    林鳳翔大喜,正欲領軍改向西北而行,誰想王邦瑞已先中了一顆彈子,落馬而死。

    清将成祿,又複殺到,天國人馬一齊嘩噪起來,桂良亦回軍,與曾立昌死戰。

    鳳翔料不能殺出,隻得回軍。

    這時僧格林沁軍已漫山遍野而來。

    天國軍士已氣喘聲嘶,不能接戰。

    鳳翔歎道:“吾今死于此地矣!何天之不祐漢也!”李文祥道:“三軍之勇怯,系于主帥。

    願老将軍毋出此言。

    ”鳳翔道:“既敗成祿之軍,又得曾立昌之救,終不能透出重圍,複何望乎?”說罷便下馬,略憩片時,複謂李文祥道:“為将者得死沙場,固亦幸事;況吾視死如歸,所憂者,以一時之誤,緻國家挫動銳氣耳!”李文祥道:“老将軍的結束,為敵人注視,萬箭之下,恐難逃去;不如以某結束如老将軍,僞為老将軍也者,以替一死。

    請老将軍速微服改裝,雜在軍中逃出。

    再請雄師,以雪此恨。

    ”鳳翔道:”忠義如兄弟,老夫銘感矣!然以不聽言,一時好勝,緻誤事機,罪将何逃?某死遲矣!”李文祥聽罷,仍複固請不已。

    鳳翔又道:“某縱偷生回去,有何面目,見天王與李秀成乎?”李文祥道:“以老将軍之才勇,倘自輕如此,是國家損一棟梁,甚可惜也。

    ”鳳翔道:“我國人才尚多,老夫年逾六旬,譬如風前之燭,光亮幾時?留亦何用!汝勿多言,吾意決矣!”說罷,清兵喊聲慚近,鳳翔複整束上馬,志在沖進敵軍,殺一敵将而甘心。

    忽一騎馬奔到,乃天國指揮使吳永勝也!見了鳳翔,氣喘報道:“曾立昌一路救兵,已被默特、桂良合兵殺敗去了。

    ”鳳翔歎道:“接應亦絕矣,此天亡我也!”遂不複顧。

    正待領親軍進戰時,清兵已殺到:左是桂良,右是默特,勢如潮湧。

    林鳳翔大叫一聲,沖進默特軍中,萬槍齊發。

    清将默特先已中槍斃命。

    林鳳翔複奮進,軍士皆以清将殘酷,恐降亦被殺;故欲死裡求生,個個奮勇。

    默特軍士,見主将已死,皆無鬥志。

    鳳翔殺了一陣,斬首三千餘級;桂良又被李文祥牽制,不能相救,這一戰實出鳳翔意外。

    不提防僧格林沁軍到,鳳翔部下數日苦戰,死傷既衆,隻存五千餘人,那裡敵得僧王?因複大敗。

    鳳翔逃至一個小山上,見敵兵漸聚,把小山團團圍住,料不能脫,遂拔劍自刎而薨,亡年六十五歲。

    可憐天國一員勇将,以一時好勝,竟喪在這裡。

    後之為将者,可不戒哉!後人有詩歎道: 林王名字震京師,吓煞燕齊衆小兒。

    山嶽元靈摧上将,沙場有幸裹遺屍。

     渡河未果星先墜,拔地空悲馬不馳。

    十載神威今已矣,英雄猶說漢家儀。

     時天國王探花,又有古風一篇,單道林鳳翔北伐的: 君不見精神矍铄老元戎,雄師廿六出淮中。

    縱橫湘鄂皖豫燕齊晉,籲嗟敵手猶難逢!揚州一戰敵氣奪,廿四橋頭飛英風。

    對善勝保如鼠竄,鐵騎骁将為先鋒。

    先聲奪人九日下十郡,先平淮皖臨開封。

    旌旗直指山西去,揮軍大戰臨名裡:堂堂額相西走複奔東,出奇制勝古無侶。

    大軍轉折下河間,進如潮湧當之死。

    既定河間及大名,清兵望風齊披靡。

    望風先驚林威王,增兵況有李開芳;吉公文元智複勇,三軍會合奮鷹揚。

    王師所至毫無犯,壺漿箪食來歸降。

    苟不降,勢莫當:前驅自有溫大賀;後勁猶留曾立昌。

    将軍百戰真無敵,呵氣直吞僧郡王;桂良畏縮觀壁上。

    威王馬首馳東向:雄軍直抵天津城,投鞭先斷西河浪;兒童聞之不夜啼,徒見清廷面面相觑望。

    方期恢複我神京,何期天不祚皇漢!事敗垂成甯不哀,星沉遂折棟梁材。

    僧王人馬從北下,枭雄勝保相南來;威王見之殊不屈,摧鋒陷陣仍突沖。

    忠臣報國拚捐軀,英雄視死如歸日。

    臨危猶複拔天津,默特難逃命已畢。

    直如猛虎入羊群,桂良成祿紛逃奔。

    無如衆寡終不敵,豈戰之罪不如人!一劍自能存節義,丈夫豈忍辱其身。

    籲嗟乎,丈夫豈忍辱其身!昊天不敕遺一老,皇漢不幸失将軍。

    頭顱雖斷心不死,英魂猶繞大河濱。

     時天國太平六年八月十六日。

    威王林鳳翔既殉國難,清郡王僧格林沁,見從前殺戮過甚,今天國人心甯死不降,因此變了一計:下令降的免死。

    所以林軍除死傷逃竄的,都降清軍去了。

     李文祥被困在軍中,知林鳳翔已死,遂微服雜在亂軍中,落荒而逃;時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