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六回完大節三将歸神拔九江天王用武
關燈
小
中
大
立昌亦已兵敗,率敗殘人馬,奔至巨鹿。
故文祥迳奔钜鹿而來。
僧王盡降其衆。
僧王又恨林鳳翔屢敗清軍,前後殺清國大小将校百餘員,兵士死傷數萬。
今聞他自盡,便令戮其屍。
世之相傳僧王生擒林鳳翔,不過清官欺騙清廷,冀邀重賞,實無其事也。
話休絮煩。
且說溫大賀,在天津城内,滿望鳳翔殺出重圍,與李開芳合,因此死守城裡,專待救兵。
忽見清兵蜂擁殺回,溫大賀驚道:“噫,威王敗死矣!”左右問道:“将軍何以知之?”溫大賀道:“如威王能殺出重圍,清兵必直追去;今卻整兵殺回,顯已大敗吾軍矣。
吾軍一敗,威王斷不偷生也!”左右聽了猶未深信。
不多時,清軍已壓至城前:僧王居中,左有桂良,右有勒德克。
耀武揚成,将威王頭顱高豎,以恐吓天國軍心。
溫大賀見了,大叫一聲,氣倒城樓上,左右急救起,便欲鳴炮亂擊清兵,以洩威王之恨。
溫大賀急止之道:“孤城斷不能久守,徒傷人命耳!”左右驚道:“将軍豈欲降耶?”溫大賀道:“非也!軍士皆可降,惟某不可降耳。
”說罷,便回府署修書一封留下,勸僧格林沁勿亂殺百姓。
寫罷轉入後堂,久不見出。
左右急入看時,已見大賀直挺挺的挂在梁上,左右吓了一跳。
急上前撫之,已氣絕多時了。
後人有詩贊道: 義隊興江漢,将軍勇冠時。
南淮驚戰略,北伐策戎機。
屢捷稱良将,多謀确可兒。
英雄殉國難,大節古來稀! 左右即将溫大賀屍身,解了下來,草草營葬畢,兵士知大賀已死,莫不垂淚,皆欲與城俱碎。
隻溫大賀臨終時,亦知孤城難以久守,隻遺書勸僧王,勿妄殺百姓而已。
左右便舉白旗,聽清兵進城。
左右急把溫大賀遺書送到僧王帳裡。
僧王歎道:“溫公忠義之士,吾亦為之感動矣!”即傳令勿驚百姓。
僧王進城後,便欲将天國投降将校奏獎,以勉将來,惟皆辭不受。
僧王複歎道:“此所謂不忘故主也。
”是時僧王既複取了天津,依次痛治昔日投降的各郡縣官吏,以至紛紛逃走。
後來清廷恐人心氣憤,更相逼為天國助力,始降旨免罪,此是後話不提。
巨說僧格林沁,既勝了林鳳翔,一面表奏清廷,便率兵望西南而下:要與勝保會合來攻李開芳。
當時李開芳退至高唐。
聽得林鳳翔被困,乃歎道:“吾退軍隻道林軍亦退矣。
今如此,是不得不救也。
”便領兵望北而來。
大軍既抵平原,聽得勝保一軍,正從南皮而下,大驚道:“勝保若來,是鳳翔一軍已敗矣!去恐無益,不如退兵。
”左右皆道:“鳳翔尚擁數萬之衆,未必便敗。
恐勝保知吾催取救兵,故先發制人耳。
今若不救,是林軍絕望矣!”李開芳亦以為然,催軍前進,兩軍會于吳橋。
李開芳見隻是勝保一軍,全不在意,令三軍鼓噪而進。
勝保略戰一會,率兵望東北而逃。
李開芳督軍追趕。
約十餘裡傳令紮下大營。
但心上甚慮清軍有埋伏;又慮林鳳翔望救已急。
滿意要殺退勝保,然後合力對付僧王,方是勝算。
次日仍是進兵。
勝保初意隻道李開芳敗殘人馬,所存在限,今見他仍有萬餘之衆,故不敢輕視。
略戰一會,仍複敗走。
李開芳正自追趕,忽吳橋上流,連窩地面大隊人馬殺到,乃僧格林沁軍也。
李開芳大驚,暗忖林鳳翔若在,僧王何敢便來,可知鳳翔已死無疑矣。
想到這裡,心膽俱落,傳令退軍。
勝保與僧王會合,共分五路趕來。
李開芳人困馬乏,正奔走間,忽前頭一條小河隔絕,李軍紛紛凫水而逃。
李開芳正要下馬,一顆流彈飛至中間肩窩,翻身倒在地下。
軍士各自逃命,四分五散,首尾不能相顧。
李開芳欲自刎,怎奈傷勢既重,動彈不得,恰部将胡龍奔至,恐李開芳被擒受辱;又料他不能逃遁,急發槍向李開芳轟擊,志在把他轟斃,免至被擒。
無奈連擊不中,勝保前部已到,胡龍急自逃遁。
可憐李開芳,乃天國一員猛将。
以傷重難脫,竟被搶去了。
餘外軍士,除凫水逃去的,勝保盡降之。
即送李開芳回營,令軍醫調理;然後檻送北京,聽候發落。
是夜李開芳,竟以傷重而卒。
後人有詩贊道: 慷慨興團練,功成佐太平。
威名胡虜懼,義氣鬼神驚。
百戰摧齊豫,孤軍定大名。
高唐星殒處,萬姓有哀聲。
天國北伐之軍,全部失事。
曾立昌、黃隆才領敗殘人馬,奔回河南。
把失事情形,一面飛報李秀成,一面飛報南京。
那時李秀成在山東,正連戰皆捷。
忽聽得北伐之軍大敗,林鳳翔、李開芳、吉文元先後殉難,跌
故文祥迳奔钜鹿而來。
僧王盡降其衆。
僧王又恨林鳳翔屢敗清軍,前後殺清國大小将校百餘員,兵士死傷數萬。
今聞他自盡,便令戮其屍。
世之相傳僧王生擒林鳳翔,不過清官欺騙清廷,冀邀重賞,實無其事也。
話休絮煩。
且說溫大賀,在天津城内,滿望鳳翔殺出重圍,與李開芳合,因此死守城裡,專待救兵。
忽見清兵蜂擁殺回,溫大賀驚道:“噫,威王敗死矣!”左右問道:“将軍何以知之?”溫大賀道:“如威王能殺出重圍,清兵必直追去;今卻整兵殺回,顯已大敗吾軍矣。
吾軍一敗,威王斷不偷生也!”左右聽了猶未深信。
不多時,清軍已壓至城前:僧王居中,左有桂良,右有勒德克。
耀武揚成,将威王頭顱高豎,以恐吓天國軍心。
溫大賀見了,大叫一聲,氣倒城樓上,左右急救起,便欲鳴炮亂擊清兵,以洩威王之恨。
溫大賀急止之道:“孤城斷不能久守,徒傷人命耳!”左右驚道:“将軍豈欲降耶?”溫大賀道:“非也!軍士皆可降,惟某不可降耳。
”說罷,便回府署修書一封留下,勸僧格林沁勿亂殺百姓。
寫罷轉入後堂,久不見出。
左右急入看時,已見大賀直挺挺的挂在梁上,左右吓了一跳。
急上前撫之,已氣絕多時了。
後人有詩贊道: 義隊興江漢,将軍勇冠時。
南淮驚戰略,北伐策戎機。
屢捷稱良将,多謀确可兒。
英雄殉國難,大節古來稀! 左右即将溫大賀屍身,解了下來,草草營葬畢,兵士知大賀已死,莫不垂淚,皆欲與城俱碎。
隻溫大賀臨終時,亦知孤城難以久守,隻遺書勸僧王,勿妄殺百姓而已。
左右便舉白旗,聽清兵進城。
左右急把溫大賀遺書送到僧王帳裡。
僧王歎道:“溫公忠義之士,吾亦為之感動矣!”即傳令勿驚百姓。
僧王進城後,便欲将天國投降将校奏獎,以勉将來,惟皆辭不受。
僧王複歎道:“此所謂不忘故主也。
”是時僧王既複取了天津,依次痛治昔日投降的各郡縣官吏,以至紛紛逃走。
後來清廷恐人心氣憤,更相逼為天國助力,始降旨免罪,此是後話不提。
巨說僧格林沁,既勝了林鳳翔,一面表奏清廷,便率兵望西南而下:要與勝保會合來攻李開芳。
當時李開芳退至高唐。
聽得林鳳翔被困,乃歎道:“吾退軍隻道林軍亦退矣。
今如此,是不得不救也。
”便領兵望北而來。
大軍既抵平原,聽得勝保一軍,正從南皮而下,大驚道:“勝保若來,是鳳翔一軍已敗矣!去恐無益,不如退兵。
”左右皆道:“鳳翔尚擁數萬之衆,未必便敗。
恐勝保知吾催取救兵,故先發制人耳。
今若不救,是林軍絕望矣!”李開芳亦以為然,催軍前進,兩軍會于吳橋。
李開芳見隻是勝保一軍,全不在意,令三軍鼓噪而進。
勝保略戰一會,率兵望東北而逃。
李開芳督軍追趕。
約十餘裡傳令紮下大營。
但心上甚慮清軍有埋伏;又慮林鳳翔望救已急。
滿意要殺退勝保,然後合力對付僧王,方是勝算。
次日仍是進兵。
勝保初意隻道李開芳敗殘人馬,所存在限,今見他仍有萬餘之衆,故不敢輕視。
略戰一會,仍複敗走。
李開芳正自追趕,忽吳橋上流,連窩地面大隊人馬殺到,乃僧格林沁軍也。
李開芳大驚,暗忖林鳳翔若在,僧王何敢便來,可知鳳翔已死無疑矣。
想到這裡,心膽俱落,傳令退軍。
勝保與僧王會合,共分五路趕來。
李開芳人困馬乏,正奔走間,忽前頭一條小河隔絕,李軍紛紛凫水而逃。
李開芳正要下馬,一顆流彈飛至中間肩窩,翻身倒在地下。
軍士各自逃命,四分五散,首尾不能相顧。
李開芳欲自刎,怎奈傷勢既重,動彈不得,恰部将胡龍奔至,恐李開芳被擒受辱;又料他不能逃遁,急發槍向李開芳轟擊,志在把他轟斃,免至被擒。
無奈連擊不中,勝保前部已到,胡龍急自逃遁。
可憐李開芳,乃天國一員猛将。
以傷重難脫,竟被搶去了。
餘外軍士,除凫水逃去的,勝保盡降之。
即送李開芳回營,令軍醫調理;然後檻送北京,聽候發落。
是夜李開芳,竟以傷重而卒。
後人有詩贊道: 慷慨興團練,功成佐太平。
威名胡虜懼,義氣鬼神驚。
百戰摧齊豫,孤軍定大名。
高唐星殒處,萬姓有哀聲。
天國北伐之軍,全部失事。
曾立昌、黃隆才領敗殘人馬,奔回河南。
把失事情形,一面飛報李秀成,一面飛報南京。
那時李秀成在山東,正連戰皆捷。
忽聽得北伐之軍大敗,林鳳翔、李開芳、吉文元先後殉難,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