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二回譚紹洸敗走武昌城錢東平遁迹峨眉嶺
關燈
小
中
大
齊布皆一時之英傑,皆足以當一面者,此則明公所知矣。
此外湘中二李,明公還知之否?”曾國藩道:“豈非續賓兄弟乎?”鴻章道:“是也。
彼兄弟皆卓荦不群之士:續宜則謹慎深慮;續賓尤骁勇非常。
若得此人而用之,亦足以獨當一面。
明公以為然否?”國藩道:“足下可謂知人矣!續賓兄弟,向從學于羅山門下。
其才識沉毅,吾識之久矣。
當為力保使重任之,以收得人之效。
現聞李孟群由知縣超擢道員,有補安徽布政消息;此人若在皖,未嘗無濟于軍事也。
”李鴻章點頭稱是,談罷而退。
楊厚庵私向李鴻章道:“足下力舉有名人物,而獨不及左宗棠者,何也?”李鴻章道:“左公固才,然弟隻不敢言于滌生之前耳。
”楊厚庵乃默然不答。
國藩自李鴻章到後,便有意規複武昌。
但以胡林翼現為鄂撫,此議本該由他發起,便與鴻章計議,以書示意胡林翼,使取漢陽。
時胡林翼正憤前次之敗,已聽得李秀成入金陵已久,要來攻取漢陽。
忽得曾國藩書,其議遂決。
其時鄂督吳文镕,計議欲即進兵。
吳、胡二人即知會官文,以旗兵六營,兼助文镕前軍;一面請曾國藩助力,大學圖漢陽。
适湖南巡撫駱秉章,令李續賓帶湘軍五營,前來助戰。
原來湘撫張亮基,因撚黨起事,調辦河南軍務,特令駱秉章繼任湘撫。
駱秉章廣東花縣人氏,與洪天王鄉相隔不遠。
少貧,為佛山鎮張家西席。
張氏恤其貧,以婢妻之。
後舉進士,入翰林,屢典試差,曆任藩臬,洊升至湖南巡撫。
為人雖無智謀,然惟賦性謙抑,頗能用人。
自見胡林翼敗于李秀成之手,恐胡軍單弱,因遣李續賓來助戰。
那李續賓本貫湖南人氏,以道員統領湘軍,轉戰湖南各郡,頗著骁勇。
當下奉駱撫之命,領兵到荊州,胡林翼便用為前軍。
各路人馬取齊,會同進發。
當下天國副将洪春魁聽得這消息,忙與晏仲武商議應敵之計。
仲武道:“天王自下江南以來,武昌、漢陽兩路有守無攻,此諸葛所謂不伐賊,漢亦亡也。
漢陽之守,責任自在主帥。
不如飛報武昌,聽候行之。
”洪春魁道:“公言甚是。
”便差人報告譚紹洸。
那時天國太平四年,即清國鹹豐四年也。
當下譚紹洸正在武昌城外,沙河一帶增練水軍。
聽得漢陽告急,便欲移軍親自往救。
馮文炳進道:“吳、胡兩人兵力既重,又增添荊州旗兵與長沙湘軍,其勢正盛;漢陽戰守,皆不易也。
即明公親往,恐亦無濟。
且曾國藩必會兵以攻吾武昌,此時更無歸路矣。
兵法在攻其所必救:不如遣人星夜入女慶,使黃文金分兵江西,一以壯陳玉成軍勢;二以牽制曾國藩,或武昌可以無事也。
”譚紹洸道:“現陳玉成方由安慶下建昌,已克鄱陽湖,正困南昌省城,聲勢大振。
恐曾國藩未必便離江西也,然亦不可不備。
”遂使人馳報黃文金。
黃文金聞報,即令部将王永勝,會合伍文貴之兵,直進贛境,以邀曾國藩後路。
譚紹洸再調吳定彩,以水軍助漢陽聲勢;今武昌人馬打着自己旗号堅守,自己卻暗入漢陽。
是時吳文镕、胡林翼大兵已抵漢陽城外,令前軍李續賓,先取洪山要道;自卻築營建壘,以壓漢陽。
林翼更囑曾國葆道:“漢口為咽喉重地,得此亦足以分洪家軍勢。
”便令曾國葆以五千人馬,取漢口。
譚紹洸潛到漢陽之後,正欲依李秀成舊法,先奪洪山。
誰想已被李續賓先據。
譚紹洸道:“清軍鑒于前日之敗,先據洪山,我失勢矣。
”正拟備兵固守,忽東門守将飛報,漢口已破,已被清兵奪去。
譚紹洸大驚,急傳令漢口敗兵,休沖入漢陽。
卻奔回武昌去。
譚紹洸急聚諸将議道:“洪山與漢口兩路俱失,漢陽勢益孤矣。
漢陽有失,武昌重地,究以何策保之?”各人皆面有難色。
正議論間,忽報馮文炳自武昌饬人送書至。
譚紹洸拆開一看,不覺點頭稱善。
顧謂諸将道:“文炳不減乃父雲山之智,此策準可行之。
”原來文炳亦知漢口與洪山已失,恐漢陽難守,故獻策請調兵暗襲荊州。
潭紹洸就依計行令:洪春魁與部将汪有為,以五千人馬,徑襲荊州去。
那日傍午時分,清軍已大至,把漢陽西南東三面圍得鐵桶相似。
譚紹洸竭力守禦,亦慮胡林翼從地道發炸:急令人一面守禦;又一面挖築長濠。
不料清兵憤于前次之敗,人人奮勇。
那胡林翼身先士卒,首撲南門,槍彈如雨而下。
譚紹洸所開發築長濠的軍士,皆不敢向前。
再那胡林翼安營後,已從營中先通地道,埋伏藥線。
此時一聲轟炸,猶如天崩地裂一般,南坦已陷了十餘丈。
胡軍猛撲而進。
譚紹洸勢将不支,忽義勇隊首領晏仲武,從東南飛奔前往,奮力殺退胡林翼:仍令人冒煙突火,修築城垣。
胡軍再複猛攻。
時天國義勇隊,全用擡槍,向胡營亂擊。
清國副将陳文瑞,已斃于陣上,胡軍稍卻。
譚紹洸心亦稍安。
胡林翼酣戰時,未得吳軍消息,心甚焦躁,盼望曾國藩前來相應。
怎想曾國藩被伍文貴、王水勝兩軍牽制,不敢遠離,隻令塔齊布領二千人馬來助,被天國武昌守将馮文炳伏兵半路襲之,塔軍寡不敵衆,因此退避。
胡林翼聽得不覺咯血于地。
部将吳均修奮然道:“區區漢陽,尚不能下,何以生為?”遂以本部再複猛攻南門。
李續賓道:“吳均修真勇将也!吾當助之。
”便亦帶兵前來
此外湘中二李,明公還知之否?”曾國藩道:“豈非續賓兄弟乎?”鴻章道:“是也。
彼兄弟皆卓荦不群之士:續宜則謹慎深慮;續賓尤骁勇非常。
若得此人而用之,亦足以獨當一面。
明公以為然否?”國藩道:“足下可謂知人矣!續賓兄弟,向從學于羅山門下。
其才識沉毅,吾識之久矣。
當為力保使重任之,以收得人之效。
現聞李孟群由知縣超擢道員,有補安徽布政消息;此人若在皖,未嘗無濟于軍事也。
”李鴻章點頭稱是,談罷而退。
楊厚庵私向李鴻章道:“足下力舉有名人物,而獨不及左宗棠者,何也?”李鴻章道:“左公固才,然弟隻不敢言于滌生之前耳。
”楊厚庵乃默然不答。
國藩自李鴻章到後,便有意規複武昌。
但以胡林翼現為鄂撫,此議本該由他發起,便與鴻章計議,以書示意胡林翼,使取漢陽。
時胡林翼正憤前次之敗,已聽得李秀成入金陵已久,要來攻取漢陽。
忽得曾國藩書,其議遂決。
其時鄂督吳文镕,計議欲即進兵。
吳、胡二人即知會官文,以旗兵六營,兼助文镕前軍;一面請曾國藩助力,大學圖漢陽。
适湖南巡撫駱秉章,令李續賓帶湘軍五營,前來助戰。
原來湘撫張亮基,因撚黨起事,調辦河南軍務,特令駱秉章繼任湘撫。
駱秉章廣東花縣人氏,與洪天王鄉相隔不遠。
少貧,為佛山鎮張家西席。
張氏恤其貧,以婢妻之。
後舉進士,入翰林,屢典試差,曆任藩臬,洊升至湖南巡撫。
為人雖無智謀,然惟賦性謙抑,頗能用人。
自見胡林翼敗于李秀成之手,恐胡軍單弱,因遣李續賓來助戰。
那李續賓本貫湖南人氏,以道員統領湘軍,轉戰湖南各郡,頗著骁勇。
當下奉駱撫之命,領兵到荊州,胡林翼便用為前軍。
各路人馬取齊,會同進發。
當下天國副将洪春魁聽得這消息,忙與晏仲武商議應敵之計。
仲武道:“天王自下江南以來,武昌、漢陽兩路有守無攻,此諸葛所謂不伐賊,漢亦亡也。
漢陽之守,責任自在主帥。
不如飛報武昌,聽候行之。
”洪春魁道:“公言甚是。
”便差人報告譚紹洸。
那時天國太平四年,即清國鹹豐四年也。
當下譚紹洸正在武昌城外,沙河一帶增練水軍。
聽得漢陽告急,便欲移軍親自往救。
馮文炳進道:“吳、胡兩人兵力既重,又增添荊州旗兵與長沙湘軍,其勢正盛;漢陽戰守,皆不易也。
即明公親往,恐亦無濟。
且曾國藩必會兵以攻吾武昌,此時更無歸路矣。
兵法在攻其所必救:不如遣人星夜入女慶,使黃文金分兵江西,一以壯陳玉成軍勢;二以牽制曾國藩,或武昌可以無事也。
”譚紹洸道:“現陳玉成方由安慶下建昌,已克鄱陽湖,正困南昌省城,聲勢大振。
恐曾國藩未必便離江西也,然亦不可不備。
”遂使人馳報黃文金。
黃文金聞報,即令部将王永勝,會合伍文貴之兵,直進贛境,以邀曾國藩後路。
譚紹洸再調吳定彩,以水軍助漢陽聲勢;今武昌人馬打着自己旗号堅守,自己卻暗入漢陽。
是時吳文镕、胡林翼大兵已抵漢陽城外,令前軍李續賓,先取洪山要道;自卻築營建壘,以壓漢陽。
林翼更囑曾國葆道:“漢口為咽喉重地,得此亦足以分洪家軍勢。
”便令曾國葆以五千人馬,取漢口。
譚紹洸潛到漢陽之後,正欲依李秀成舊法,先奪洪山。
誰想已被李續賓先據。
譚紹洸道:“清軍鑒于前日之敗,先據洪山,我失勢矣。
”正拟備兵固守,忽東門守将飛報,漢口已破,已被清兵奪去。
譚紹洸大驚,急傳令漢口敗兵,休沖入漢陽。
卻奔回武昌去。
譚紹洸急聚諸将議道:“洪山與漢口兩路俱失,漢陽勢益孤矣。
漢陽有失,武昌重地,究以何策保之?”各人皆面有難色。
正議論間,忽報馮文炳自武昌饬人送書至。
譚紹洸拆開一看,不覺點頭稱善。
顧謂諸将道:“文炳不減乃父雲山之智,此策準可行之。
”原來文炳亦知漢口與洪山已失,恐漢陽難守,故獻策請調兵暗襲荊州。
潭紹洸就依計行令:洪春魁與部将汪有為,以五千人馬,徑襲荊州去。
那日傍午時分,清軍已大至,把漢陽西南東三面圍得鐵桶相似。
譚紹洸竭力守禦,亦慮胡林翼從地道發炸:急令人一面守禦;又一面挖築長濠。
不料清兵憤于前次之敗,人人奮勇。
那胡林翼身先士卒,首撲南門,槍彈如雨而下。
譚紹洸所開發築長濠的軍士,皆不敢向前。
再那胡林翼安營後,已從營中先通地道,埋伏藥線。
此時一聲轟炸,猶如天崩地裂一般,南坦已陷了十餘丈。
胡軍猛撲而進。
譚紹洸勢将不支,忽義勇隊首領晏仲武,從東南飛奔前往,奮力殺退胡林翼:仍令人冒煙突火,修築城垣。
胡軍再複猛攻。
時天國義勇隊,全用擡槍,向胡營亂擊。
清國副将陳文瑞,已斃于陣上,胡軍稍卻。
譚紹洸心亦稍安。
胡林翼酣戰時,未得吳軍消息,心甚焦躁,盼望曾國藩前來相應。
怎想曾國藩被伍文貴、王水勝兩軍牽制,不敢遠離,隻令塔齊布領二千人馬來助,被天國武昌守将馮文炳伏兵半路襲之,塔軍寡不敵衆,因此退避。
胡林翼聽得不覺咯血于地。
部将吳均修奮然道:“區區漢陽,尚不能下,何以生為?”遂以本部再複猛攻南門。
李續賓道:“吳均修真勇将也!吾當助之。
”便亦帶兵前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