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二回譚紹洸敗走武昌城錢東平遁迹峨眉嶺

關燈
話說李鴻章,策馬投刺入内:時曾國藩正欲沐浴,接到李鴻章名刺,乃顧左右道:“少荃今之國士!可惜他頭角太露,視天下如無物,吾當有以折之。

    ”說罷把鴻章名刺放下,盡自沐浴。

     鴻章在外候了多時,總不見傳出一個請字,莫明其故。

    又半晌見阍人自内出,以為曾國藩必傳見無疑矣。

    阍人絕不道及。

    肚子裡忍不住氣,向阍人問道:“曾帥得毋外出乎?”阍人道:“非也!”鴻章又問道:“得毋有客在乎?”闊人答道:“無之。

    ”鴻章道:“如此,是輕傲我也!”暗忖在京為師生時,何等投契;今一旦兵權在手,遂忘故舊耶?意欲逃去。

    忽轉念他有什麼原故,尚且未明,何便逃去,且遠道而來,縱彼以輕傲相加,盡不妨罵他一頓。

    便再令阍人再傳第二個名刺。

    阍人無奈,姑與傳遞。

    少頃複出,阍人亦無言語。

    李鴻章怒甚,已不能耐;又半晌方見内面傳出一個請字:李鴻章便盛氣而進。

    然此時仍以初進營中,料曾國藩必具冠服恭禮相迎,故鴻章此時雖怒,仍以敬意相持,不敢怠慢。

    不意進了帳内,并不見有曾國藩,不過三五人在堂上談天說地,指手畫腳而已。

    鴻章心下納悶,忽聞一旁人聲問道:“少荃你幾時來的?”李鴻章急回頭,不是别人,正是曾國藩:尚在浣盤濯足,形色甚是輕慢。

    李鴻章這時,不覺頂門上,怒火直冒起來。

    乃厲聲答道:“弟在營外候見已久,何至今猶浣足耶?”國藩聽罷,仍未起身,複笑着答道:“少荃相處已久,胡尚不知吾性耶!吾在京時,每函緻鄉中諸弟,使勤于浣足;蓋勤于浣足,可以滅病。

    故吾生平最留心此事。

    少荃如以此相責,可謂不近人情。

    ”國藩這時說了又說,絮絮不休。

    鴻章氣憤不過。

    立在庭中,隻見堂上諸人:皆注視自己,莫不目笑耳語。

    鴻章如何忍得?便向國藩說道:“滌生将以此奚落鴻章耶?”國藩道:“這怕未必!吾接尊刺時,方在沐浴間;及第二次接得尊刺,而又不能不浣足。

    待浣足已畢,将與子相見矣!”鴻章聽罷,一言不發,徑拂袖而出。

    行了十餘步,隻聞國藩笑說道:“少年盛氣哉!非大人物也。

    ”鴻章此時直如萬箭攢心,掉頭不顧,出營而去。

     走出營門,也不見有人出來挽留。

    營裡将弁隻各以目相視。

    鴻章出了營外,騎回牲口,且行且憤。

    自忖在京時,與國藩何等投契!且蒙他以國士相許。

    今如此冷淡,薄待故人,試問你國藩有何本領,敢如此相傲。

    枉教自己從前錯識了他。

    想罷仰天長歎!不禁奮然道:“豈俺李鴻章舍你國藩一席地,遂無出頭處耶?”意欲奔回合肥,忽又轉念道:“自己當初來時,諸兄弟曾以言相谏,阻我之行;奈自己功名心急,又看得國藩那厮太重,緻遭此奚落。

    然今回去,何以見諸好。

    正自着悶,忽見一個農夫,迎面而來。

    鴻章便向農夫問投栖止。

    農夫道:“先生非落寞中人,何栖皇至此?”鴻章本待不言,惟見農夫立足不語;沒奈何,隻得以實情告之。

    農夫道:“求人者當如是。

    子千裡求人,又負氣而去,行将安歸?且此間曾帥有示:懼人偵探軍情,故生面之人,不準留宿。

    不敢聞教。

    ”說罷飄然而去。

    李鴻章又氣又惱,躊躇了一會,忽見羅澤南策馬而來,向鴻章大笑道:“曾帥謂兄才具有餘,而養氣不足,今果然矣。

    ”鴻章一聽,心上怒上加怒。

    忽回頭自想,暗忖曾國藩如此相待,難道故意相弄,以挫折自己不成!果爾,則自己如在夢中也。

    便向羅澤南問道:“德山此來有何用意?”羅澤南道:“奉滌公之令,專請足下回去。

    曾公向言足下頭角太露,故為此計,何足下竟堕其術中耶!”鴻章聽罷搖首:“難道滌生竟能戲吾耶?”澤南道:“天下盛氣之人,皆可以戲,何必多怪。

    ”鴻章無語,便與羅澤南策馬同回。

     及到營外,早見曾國藩盛服相接,鴻章急下馬見禮。

    國藩道:“少荃,得毋以曾某為前倨後恭乎!”說着攜手入帳,分賓主坐下。

    塔齊布、楊載福、彭玉麟等相見。

    鴻章先道:“方才盛氣辱及先生,望先生休怪。

    ”國藩道:“吾方待才而用,豈知足下反加白眼。

    大丈夫以器量為重,才識次之,故聊以相試耳。

    ”鴻章聽了起身謝過。

    國藩道:“近來聞足下贊皖撫呂賢基軍幕,屢欲邀足下來此,因安徽軍務緊要,是以不敢。

    究竟現在安徽軍情如何?”鴻章道:“呂中丞好謀寡斷。

    當公與吳、胡兩帥會攻漢陽,此時天國在皖省守衛尚虛;弟獻議乘這時機,大舉攻安慶,呂中丞不從,失此機會。

    今皖省隻有鮑超一枝人馬,坐鎮幾郡。

    而敵将胡元炜,方守廬州,坐鎮桐城;黃文金又以重兵兼守安慶,甚為完密,恐難下手。

    不如趁李秀成己去,以全力先複漢陽、武昌,實為上策。

    ”國藩道:“公言甚是。

    但金陵為洪氏根本,若克金陵,則諸省不難恢複矣。

    鴻章道:“此事實不容易。

    因金陵為彼精銳所聚,加以李秀成智勇足備,吾軍中實無出其右者。

    若不收複各郡,以先孤金陵之勢,恐收效亦殊不易也。

    ”國藩聽了,點頭稱是。

    又問道:“人才歸于洪氏,為吾之大患;以足下所知,究有何人,足以當大任者?”鴻章道:“向榮、勝保治軍雖嚴,然謀不濟勇,此其所以敗也;若知人善任,莫如明公;沖鋒陷陣,莫如鮑超;料敵而進,莫如林翼。

    其餘明公帳下人物:如羅德山、楊厚庵、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