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一回韋昌輝刎頸答錢江李鴻章單騎谒曾帥

關燈
話說胡林翼因聽得曾國藩兵敗,曾國葆又進攻洪山,不能得手,正在進退兩難之際,本欲退兵;又恐漢陽城内,洪軍沖出。

    想了一會,即照請曾國藩先退東路之兵,自己好緩緩而退。

    不想曾國葆因圍洪山,自辰至申,軍心漸漸懈怠,忽然洪山裡面,鼓聲大震,把曾國葆軍士吓得手足無措,不戰自亂。

    胡林翼就乘勢退兵。

     這時譚紹洸與馮雲山之子文炳,由漢陽分兩路沖出;義勇隊統領晏仲武,副将洪春魁,又由洪山殺将下來。

    胡軍無心戀戰。

    譚紹洸率各路人馬,奮力追殺,如入無人之境。

    胡林翼死力支持一陣,折了些人馬,領餘軍奔回嶽州而去。

    時曾國藩亦以兵敗,奔回九江。

    譚紹洸大獲勝捷,收兵回漢陽,大犒三軍。

    令洪春魁、晏仲武仍守漢陽;自與馮文炳回守武昌。

    大修戰備,以為戰守之計。

    一面寫表申奏洪天王,不在活下。

     且說李秀成離了武昌城,星夜往南京進發,一路沿安慶而下,繞道先入廬州。

    聽得鮑超為壽春鎮總兵,便對胡元炜說道:“鮑超如許仲康,所謂虎癡;勇而好鬥,樂功名而輕于所就。

    今清廷縻以好爵,彼更為清廷效死力矣。

    當慎防之!”胡元炜領諾。

    李秀成便巡視水陸各營而去。

    到了金陵,先報知洪天王。

    天王聽得李秀成已到,便請到殿上相見。

    天王面有憂色,料為東王被殺,翼王已去之事,不覺流淚道:“臣弟在武昌,聽得東王之變,本欲趨朝,隻以任重,未敢擅離。

    今奉诏谕趨朝,聽候差委。

    ”洪天王道:“自得賢弟鎮守武昌,朕免西顧之慮。

    惟軍師近來稱病,不出任事;翼王又去,眼見金陵無人任事。

    故促賢弟回轉。

    近來北伐之軍,林鳳翔雖疊得勝仗,李開芳卻久無消息,朕甚憂之。

    是以欲與賢弟一決。

    ”李秀成道:“臣弟行時,曾授計與譚紹洸,必能依計破敵。

    然此後武昌亦危矣!至于北伐之師,雖勝,勢孤力單,不可恃也。

    宜诏令李開芳、羅大綱、吉文元與林鳳翔,合軍再起,錢軍師為四路都督,以臨北京,庶乎有濟。

    至于江南大局,臣弟當勉力以報國家,傳檄江蘇;另揀良将,撫定浙、豫,則天下不難定也。

    ”洪天王深然其計。

    談論間,内宮傳進午膳,天王就留秀成共飯。

    洪天王道:“适賢弟言,武昌亦危,究有何法以維持之?”秀成道:“以今日大勢,進則圖功,退則坐敗。

    臣弟守武昌之日,以吳、曾、胡二路清軍挾制,不能長驅入汴梁,此吾之受虧也。

    武昌四面受敵,譚紹洸必守不住。

    但武昌得失,無關大局,所重者北伐之軍耳。

    為今之計,不如盛屯安慶之守,再調大兵出河南,則滿人之氣奪矣。

    ”天王猶未答言,忽報武昌捷報到。

    洪天王投箸而起;李秀成亦起。

    得接捷書,知譚紹洸武昌大捷。

    天王大喜道;“此譚紹洸之力,而賢弟之功也。

    ”秀成謙讓一回,重複入席再飲。

    一會,忽又報:“李開芳遞表到。

    ”天王令人将書呈上,看罷面色一變。

    李秀成不知其意,徐徐問道:“李将軍其禀軍情耶!”天王搖首歎道:“非也!”随把原表教李秀成一看。

    秀成看下奏道: 征北大将軍、第十二天将、夏官丞相李開芳言:竊以東王毀家舉義,自桂平奮起以來,轉戰各省,皆竭忠盡誠,以纾國難。

    卒賴上帝之靈,國家之福,英雄響應,士庶歸仁,東南各省,次第興複。

    用能繼承漢統,正位金陵,東王固與有力也!朝廷論功行賞,晉爵開藩:外結君臣,内聯兄弟,複假旄钺,得專征伐。

    方之往古,如漢蕭曹,如明劉徐,當無以加之。

    今以宵小懷私發難,謀殺元勳,全家被害。

    朝廷不加罪責,将何以服人心?臣聞變之下,不知所措。

    誠以元兇尚在,先臣難瞑;軍士離心,流言遂起,此臣所夙夜不安者也。

    臣統兵在外,非欲妄參内政,人心一離,大勢即解。

    恐創業未半,而中道搖動,臣誠不忍坐視,謹拜表以聞! 秀成看罷,向洪天王道:“錢軍師之意若何?”天王道:“軍師言,東王有可殺之罪,北王非能殺東王之人,在北王誠不免于罪。

    然朕以勳臣汗馬功勞,不忍加罪也。

    ”秀成道:“天王之言甚是,誠如錢軍師之言:北王罪固不免。

    惟天王既不布告東王罪狀于前,又不正北王之擅殺于後,實非良策。

    況亂離之世,治國故非一道,願天王思之。

    ”洪大王點首而哭,秀成亦哭。

    天王随轉入内宮,秀成乃辭出。

     次日天王以李秀成任水陸軍務都督,知内外事,專征伐,晉爵忠王。

    李秀成謝恩後,先往谒錢江。

    錢江道:“吾知足下到金陵,得封王位,正欲前往道賀,不期足下先到。

    ”李秀成道:“欲來谒先生久矣!隻以進朝,與天王相見,故延至今日。

    ”錢江便問洪天王有何事相議?李秀成即以勸天王注重北伐之說,告之;并告李開芳遞折一事。

    錢江道:“李開芳之責,誠有詞矣。

    天王為人,過于忠厚,不明大計。

    前既與楊秀清以大權,後又不宣布其罪狀,故有今日。

    然吾知北王必死。

    今後國家又失一良将矣。

    ”言罷而哭。

    錢江又道:“當東王之死,人皆以足下為東王黨羽,勢将擁兵為亂。

    吾獨不信。

    蓋以足下深明大體,必不昧于去就也。

    ”秀成道:“東王之懷非望,弟早知之。

    昔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