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回石達開詩退曾國藩李秀成計破胡林翼

關燈
話說林鳳翔進攻淮北,清将琦善既逃,勝保亦退,便率軍進城。

    一面出榜安民;然後一面差人報捷到南京再議進兵。

    朱錫琨道:“吾軍并未疲憊,已破兩淮,正宜乘勝進兵。

    老将軍何故頓兵于此?”林鳳翔道:“孔子有雲:‘日行百裡者,蹶上将。

    ’吾不欲中勝保以逸待勞之計也。

    ”朱錫琨默然。

     退謂曾立昌道:“何老将軍一旦畏勝保如是耶!”曾立昌笑道:“非畏之也。

    彼以東王有罪,惟全家不應受戮;久懷不滿,故欲擁兵以待北王之傳首耳。

    ”朱錫琨歎道:“以老将軍之英雄,猶不免重私仇,而忘公事,怨毒之于人甚矣哉!然吾惜其未嘗讀書也。

    倘諸君亦爾,漢事危矣。

    ”說罷歎息一番,即密将此事函告錢江而去。

     再說翼王石達開,即拔隊起程,本意由安徽過荊襄,望夔慶而去。

    時清将曾國藩,正駐浦口,屢次發兵,往攻九江。

    奈天國大将林啟榮死守,不能得志。

    故屯駐浦口,分顧南北岸。

    忽聽得石達開入川,道經皖、鄂,即與諸将商議,對待石達開之計。

    因謂諸将道:“吾甚愛石達開為人。

    若能降之,則諸将不足道矣。

    ”羅澤南道:“達開世之虎将,善能馭衆,甚得人心。

    錢江倚之為命。

    若能羅而緻之,固是吾長策,然吾料彼不來也。

    彼以百萬家财的缙紳,棄之如遺;一旦從秀全以起事,其志可知矣。

    ”塔齊布道:“彼一時,此一時也。

    當初洪秀全君臣一德,故達開樂于同事。

    今互相殺戮,達開因謀高舉遠引,則其志灰矣。

    我因而用之,彼得回性命,又加之以官爵,何患其不來?”曾國華道:“二君之言,皆有至理。

    招降納順,固是軍中要着。

    彼若不來,而大志又灰,恐軍無鬥志。

    不如求與一戰,有何不可?”曾國藩道:“三君之言如此,吾乃執中而行之:先之以禮;如其不從,即出其不意,而截擊之。

    有何不可?”衆人聽罷,皆鼓掌稱善。

     正議論間,忽報胡林翼遣曾國葆至。

    曾國藩忙請至裡面,問以來意。

    國葆道:“撫軍胡公,聞石達開将經此地,請問以何法待之?”國藩聽罷,躊躇未答。

    原來國藩生平最忌胡林翼。

    誠恐以謀告之,彼反先行一着也。

    國葆道:“兄長,有何疑慮而不言乎?”國藩道:“非也,因議未決;有主招之者,有主擊之者,未審胡公有何主意?”國葆道:“胡公言,達開必不能為我用。

    若招之,則宜先準備以防其襲擊。

    若兄長這裡欲截而攻之,則胡公願以全軍為公後授也。

    ”國藩道:“胡公軍當武昌漢陽之沖,何能遽動?想戲言耳。

    ”國荷道:“此說不然。

    胡公為人慮深謀遠,且現以分軍牽制李秀成;而以本軍之半,收回荊州附近各郡縣,聲勢甚銳,未可輕視。

    ”國藩道:“既是如此,吾當招降石達開。

    若不獲命,必出于一戰。

    請胡公相助一臂可也。

    ”曾國葆遂拜辭而退。

    曾國藩笑道:“胡詠芝其有意于石達開乎!然曾某斷不放過也。

    吾聞石達開為桂省有名文士,吾當為書以動之。

    ”便令左右,取過筆硯來,立揮一函。

    早見前派的探子回報道:“達開人馬不下五萬,旌旗齊整,隊伍甚嚴,已離此不遠矣。

    ”國藩聽得,面色一變。

    顧左右道:“石酋擁五萬之衆,整隊面來,其意殆求戰也。

    此函恐不能為力矣。

    ”羅澤南道:“事已如此,仍當招之:招之不來,戰仍未晚也。

    ”曾國藩從之,遂令三軍準備應敵,另派一人往迎石達開軍,投遞書函,不在話下。

     且說石達開自離了金陵,盡統老萬營大軍合共五萬,浩浩蕩蕩,本拟直取武昌,與李秀成合兵下荊州,望四川而去。

    忽軍行之間,前軍探子報道:“有清将曾國藩,饬人帶書到此。

    ”石達開聽罷,便問多少人同來?探子道:“隻一人耳,并無軍馬。

    ”達開便令引帶書人進帳裡。

    那人把曾國藩書函呈上,石達開就在案前拆閱。

    書道: 大清禮部侍郎、節制湖廣江西軍務曾國藩,書侯天國翼王麾下:某聞識時務者,呼為俊傑。

    今将軍以蓋世之雄,舉兵湘、桂,為天下倡;奇略雄才,縱橫萬裡,甯不偉欤!然時世不可不審也。

    當洪秀全奮袂之初,廣西一舉,湖南震動:進踞武昌,下臨吳會,聲勢之雄,亘古未嘗有也。

    然以區區長沙,且不能下;使南北隔截,聲氣難通:故馮逵隕命于全州,蕭王亡身于湘郡;曾天養失事于漢口,楊秀清受困于武昌。

    以至盛之時,而不免于險難,則天意亦可知矣。

    曆朝開創,皆君臣一德,以圖大事。

    乃事功未竟,殺戮相仍,君王以苟安延旦夕,貴胄以私憤忌功臣。

    以建大功,行大志,如将軍者,且不安其身,此則将軍所知矣。

    夫範增失意于鴻門,姜維殉身于蜀道,此非智勇之缺乏,則以其所遇者非人也。

    尋将軍去就之故,則以恃才智而昧時機;遂至沉迷猖獗,而有今日耳。

    國朝七葉相傳,号為正統;深仁厚澤,禮士尊賢,如将軍者,一登廟堂之上,方過冀北而群馬皆空。

    英雄世用,隻求建白,将軍甯不知作退一步想耶?彼秀全以草茅下士,铤而走險,窮蹙一隅,行将焉往?将軍窮而他徙,倘再不得志,甚非吾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