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九回錢東平揮淚送翼王林鳳翔定計取淮郡
關燈
小
中
大
話說東王楊秀清到北王府裡,因生平懷了異志,被北王殺了。
随從人等,都喪在北王府内。
北王一面将各屍首移妥,即帶齊護身壯士,直出府門,進朝上去。
時錢江正與天王商議大計。
忽内侍報稱北王請見。
天王當即召至内面問道:“賢弟此來,有何大事?”韋昌輝道:“臣弟有罪,特來請死。
”天王大驚道:“賢弟何出此言?”韋昌輝道:“國事未定,朝中竟有謀叛、以妨大事者,大王知之否耶?”天王道:“朝中無非兄弟,誰敢異心?朕不知也。
”韋昌輝道:“有人自稱九千歲者,多結黨羽,總統軍權,其意安在?”天王道:“賢弟之意,殆東王楊秀清也。
或賢弟别有所聞耶?”昌輝道:“此事不特臣弟知之,軍師、翼王皆知之。
然臣弟不能徇兄弟私情。
已代大王行讨矣。
”天王聽罷,面色一變。
就對昌輝說道:“秀清舉動,朕那有不知?隻以大事未定,不忍同室操戈,聊且優容。
今日如此,恐東王黨羽如李秀成、林鳳翔,皆握重兵,駐重鎮,倘激變起來,如何是好?内亂自興,反使敵人得間耳。
”說罷歎息不已!轉以目視錢江。
錢江還是低頭不語。
昌輝又道:“古人說得好:‘小不忍則亂大謀’,若養癰成患,亦非計之得也。
臣弟故擅殺之。
甯一死以謝擅殺大臣之罪。
就請殺臣弟,以明國法可也。
”天王道:“賢弟無多疑,朕非無義人也。
但恐東王黨羽一變,無以制之耳。
”說了複目視錢江。
錢江乃言道:“東王有可殺之罪;北王無擅殺之權,兩言盡之矣。
大王若虞楊黨為患,則殊不足為慮。
李秀成乃沉機廣識之英雄,非黨于東王者也。
即林鳳翔、李開芳,老成持重,明于大體,亦不用多顧。
餘隻吉文元、楊輔清耳。
今吉文元統兵在外,趁殺東王之事,尚未傳播,先令一将統兵往助起程,名為助戰,實則監軍,以防其變。
此事最不可緩,宜速行為是。
”天王聽了,即傳令羅大綱進來,領兵三萬起程,以防吉文元之變。
羅大綱領命欲行,錢江又附耳:囑咐羅大綱如此如此。
羅大綱一一領諾而出。
錢江道:“東王既死,彼之黨羽,必挾大王以處治韋昌輝。
大王将何以處之?”天王道:“吾決不忍以同室操戈,自傷大義。
倘不獲已,唯有披發入山,擇賢而讓。
多戮功臣,朕不為也。
”錢江道:“此系婦人之言耳。
為北王計,不如權且避之。
待楊黨鎮定,然後退朝未晚也。
”昌輝進道:“某殺東王之日,早存一誓死之心。
軍師從來說東王有應殺之罪,北王無擅殺之權,韋某知所以自處矣。
”說罷欲退。
忽見翼王石達開飛奔進朝上,聲色皇遽,汗流滿面,到時氣喘,開言問道:王未答言。
昌輝答道:“此非大王之意。
殺東王者,隻韋某也。
”達開怒道:“東王有罪,其家人何罪,而乃盡行殺之耶?”韋昌輝道:“那有此事?殺東王者,尚在敝府裡,事後則趨朝聽罪,那有殺他全家之事。
兄究從何處聽來?”達開道:“城中傳遍矣。
吾亦知東王罪有應得,但焉有殺及全家者乎?”昌輝猶力辨其誣。
天王急令人打聽,原來韋昌輝進朝之後,其弟韋昌祚,深恐楊黨要謀報複,隻道斬草除根,免贻後患,就帶了十餘名壯士,稱說北王有令,一齊擁到東王府裡,不問三七二十一,将秀清全家人口五十餘人,盡行殺戮,不留一個。
天王派人打聽之後,回報是實。
且言城内人心洶洶,恐楊黨乘機煽動,緻成大變。
天王聽了,長歎一聲,頓時淚下。
翼王石達開向北王問道:“此事何如?某何嘗說謊?北王請自打點,毋誤國家也。
”韋昌輝聽了,大叫一聲,暈倒在地。
天王令左右挾他回府。
石達開亦出。
是時楊秀清死後,楊黨又衆,都紛紛傳說,以石達開向與韋昌輝知己,都道翼王與北王同謀。
金陵城内,暄做一團。
天王憂之。
召錢江計議。
錢江道:“為今之計,先下谕數東王之罪;并傳翼王不與北王同謀,而歸其罪于昌輝,責以擅殺大臣之罪。
昌輝雖主謀擅殺,必有動手之人,不如殺其動手者,必殺害東王全家之人。
然後奪北王官爵,以安衆心,庶乎可矣。
不然,當殺昌輝以殉衆。
否則人心激變,悔之晚矣。
”天王憂疑不決。
蓋不欲暴東王之罪,亦不欲殺北王之首也。
沉吟少頃,又向錢江問道:“更求其次可也。
”錢江道:“甯有進于北王者?斷無其次。
願大王思之。
”時洪仁達在旁。
原來仁達最惡石達開,竟從旁大呼道:“此事必翼王主謀,不殺之不足以謝天下。
若北王罪不可赦,已不待言矣!錢江道:“觀翼王之責昌輝,則非同謀可知矣。
烏可以私意,并害功臣?”仁達道:“彼責北王之殺東王全家,非責其殺東王也。
軍師豈亦以其功名而以私意護之耶?他人能殺東王,吾何不可殺翼王?吾必不令東王全家含冤地下也。
”是時錢江,已知仁達必要嫁害石達開,不免長歎。
天王向洪仁達道:“翼王精明忠慎,吾兄休得亂言!”仁達道:“大王亦作此言乎?雖然,吾必為東王雪冤。
”說到這裡,又顧謂錢江道:“為某緻語翼王、北王兩王,毋輕人無尺寸之柄也。
”錢江不答,
随從人等,都喪在北王府内。
北王一面将各屍首移妥,即帶齊護身壯士,直出府門,進朝上去。
時錢江正與天王商議大計。
忽内侍報稱北王請見。
天王當即召至内面問道:“賢弟此來,有何大事?”韋昌輝道:“臣弟有罪,特來請死。
”天王大驚道:“賢弟何出此言?”韋昌輝道:“國事未定,朝中竟有謀叛、以妨大事者,大王知之否耶?”天王道:“朝中無非兄弟,誰敢異心?朕不知也。
”韋昌輝道:“有人自稱九千歲者,多結黨羽,總統軍權,其意安在?”天王道:“賢弟之意,殆東王楊秀清也。
或賢弟别有所聞耶?”昌輝道:“此事不特臣弟知之,軍師、翼王皆知之。
然臣弟不能徇兄弟私情。
已代大王行讨矣。
”天王聽罷,面色一變。
就對昌輝說道:“秀清舉動,朕那有不知?隻以大事未定,不忍同室操戈,聊且優容。
今日如此,恐東王黨羽如李秀成、林鳳翔,皆握重兵,駐重鎮,倘激變起來,如何是好?内亂自興,反使敵人得間耳。
”說罷歎息不已!轉以目視錢江。
錢江還是低頭不語。
昌輝又道:“古人說得好:‘小不忍則亂大謀’,若養癰成患,亦非計之得也。
臣弟故擅殺之。
甯一死以謝擅殺大臣之罪。
就請殺臣弟,以明國法可也。
”天王道:“賢弟無多疑,朕非無義人也。
但恐東王黨羽一變,無以制之耳。
”說了複目視錢江。
錢江乃言道:“東王有可殺之罪;北王無擅殺之權,兩言盡之矣。
大王若虞楊黨為患,則殊不足為慮。
李秀成乃沉機廣識之英雄,非黨于東王者也。
即林鳳翔、李開芳,老成持重,明于大體,亦不用多顧。
餘隻吉文元、楊輔清耳。
今吉文元統兵在外,趁殺東王之事,尚未傳播,先令一将統兵往助起程,名為助戰,實則監軍,以防其變。
此事最不可緩,宜速行為是。
”天王聽了,即傳令羅大綱進來,領兵三萬起程,以防吉文元之變。
羅大綱領命欲行,錢江又附耳:囑咐羅大綱如此如此。
羅大綱一一領諾而出。
錢江道:“東王既死,彼之黨羽,必挾大王以處治韋昌輝。
大王将何以處之?”天王道:“吾決不忍以同室操戈,自傷大義。
倘不獲已,唯有披發入山,擇賢而讓。
多戮功臣,朕不為也。
”錢江道:“此系婦人之言耳。
為北王計,不如權且避之。
待楊黨鎮定,然後退朝未晚也。
”昌輝進道:“某殺東王之日,早存一誓死之心。
軍師從來說東王有應殺之罪,北王無擅殺之權,韋某知所以自處矣。
”說罷欲退。
忽見翼王石達開飛奔進朝上,聲色皇遽,汗流滿面,到時氣喘,開言問道:王未答言。
昌輝答道:“此非大王之意。
殺東王者,隻韋某也。
”達開怒道:“東王有罪,其家人何罪,而乃盡行殺之耶?”韋昌輝道:“那有此事?殺東王者,尚在敝府裡,事後則趨朝聽罪,那有殺他全家之事。
兄究從何處聽來?”達開道:“城中傳遍矣。
吾亦知東王罪有應得,但焉有殺及全家者乎?”昌輝猶力辨其誣。
天王急令人打聽,原來韋昌輝進朝之後,其弟韋昌祚,深恐楊黨要謀報複,隻道斬草除根,免贻後患,就帶了十餘名壯士,稱說北王有令,一齊擁到東王府裡,不問三七二十一,将秀清全家人口五十餘人,盡行殺戮,不留一個。
天王派人打聽之後,回報是實。
且言城内人心洶洶,恐楊黨乘機煽動,緻成大變。
天王聽了,長歎一聲,頓時淚下。
翼王石達開向北王問道:“此事何如?某何嘗說謊?北王請自打點,毋誤國家也。
”韋昌輝聽了,大叫一聲,暈倒在地。
天王令左右挾他回府。
石達開亦出。
是時楊秀清死後,楊黨又衆,都紛紛傳說,以石達開向與韋昌輝知己,都道翼王與北王同謀。
金陵城内,暄做一團。
天王憂之。
召錢江計議。
錢江道:“為今之計,先下谕數東王之罪;并傳翼王不與北王同謀,而歸其罪于昌輝,責以擅殺大臣之罪。
昌輝雖主謀擅殺,必有動手之人,不如殺其動手者,必殺害東王全家之人。
然後奪北王官爵,以安衆心,庶乎可矣。
不然,當殺昌輝以殉衆。
否則人心激變,悔之晚矣。
”天王憂疑不決。
蓋不欲暴東王之罪,亦不欲殺北王之首也。
沉吟少頃,又向錢江問道:“更求其次可也。
”錢江道:“甯有進于北王者?斷無其次。
願大王思之。
”時洪仁達在旁。
原來仁達最惡石達開,竟從旁大呼道:“此事必翼王主謀,不殺之不足以謝天下。
若北王罪不可赦,已不待言矣!錢江道:“觀翼王之責昌輝,則非同謀可知矣。
烏可以私意,并害功臣?”仁達道:“彼責北王之殺東王全家,非責其殺東王也。
軍師豈亦以其功名而以私意護之耶?他人能殺東王,吾何不可殺翼王?吾必不令東王全家含冤地下也。
”是時錢江,已知仁達必要嫁害石達開,不免長歎。
天王向洪仁達道:“翼王精明忠慎,吾兄休得亂言!”仁達道:“大王亦作此言乎?雖然,吾必為東王雪冤。
”說到這裡,又顧謂錢江道:“為某緻語翼王、北王兩王,毋輕人無尺寸之柄也。
”錢江不答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