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九回錢東平揮淚送翼王林鳳翔定計取淮郡

關燈
向天王拱手而出。

    天王亦離座,執錢江手道:“國事如此,奈何?先生為朕謀之!”時錢江淚如下雨,直攜手出堂階,答道:“大王所誤者,全在不忍之心過甚耳。

    人心服于大王,使布告東王之罪,以安人心,猶可為也。

    今尊兄尚如此說,其他可知矣。

    不然,恐翼、北兩王,亦不能安枕也。

    願大王思之!”天王道:“請先為朕安置翼王。

    朕今聽先生矣。

    ”錢江聽了,拜謝而出。

     回至府後,忽報石達開來見,錢江忙請至裡面坐定,即以洪仁達之言告知。

    達開道:“如此,某亦不能安于金陵矣。

    ”說了,又徐徐歎道:“本欲竭忠盡誠,與天王同謀大事。

    今宵小不能見容,複何望哉!”錢江道:“足下且安心,聽候消息:吾料天王決不任作此謬妄之舉也。

    ”達開道:“天王仁慈有餘,而決斷不足;某自徑行直道,豈能常防小人之謀害我耶?先生勿多言,吾志決矣!”錢江道:“足下之志,将若之何?”達開道:“大丈夫當謀自立,豈能屈于人下,以伺小人之顔色乎?吾将大舉入川,據天府之地,出入漢中,幸而事成,即與天王犄角之應,有何不可?”錢江道:“如此,則大失算矣。

    足下如入西川,少帶兵則不足為用;若盡起金陵精銳之老萬營,則金陵根本反弱矣。

    與其西行,不如北伐,願将軍毋逞一時之氣,而聽某一言也。

    達開此時,甚不以錢江之言為然,旋即辭出。

     次日,即聞石達開具奏天王,請兵入蜀。

    天王看了,一來疑此事為錢江之意;二來亦以翼王與仁達不和,就此離開亦好;三來如達開平定川省,可以進窺陝晉,亦可以壯湖北聲援。

    遂允達開領兵而行。

    達開得了号令,即召集老萬各營,共大軍六萬,刻日起程。

    這點消息,報到錢江那裡,錢江吃了一驚。

    拍案歎道:“大事去矣。

    誠不料翼王深識大體,以一時之憤,乃至于此也。

    ”急具衣冠馳馬來見達開。

    達開料錢江到來,有阻礙之意,隻托故不見。

    錢江無奈,急奔上朝來求見天王。

    天王問以來意。

    錢江道:“大王其允翼王西征乎?”天王愕然道:“有之。

    朕以為先王早知此事也。

    ”錢江道:“大王誤矣!今天下大勢:北京如首,江浙如心腹,川、黔、滇、粵如四肢,斷其肢爪,其人尚存;若決其首,則其人斃矣。

    臣欲以翼王統大兵,為林鳳翔後繼,借東王屢梗此議,至不果行。

    今東王已故,臣方欲大王再行其志。

    今若去一百戰百勝之老萬營勇,而又去一識略蓋世之翼王,天下胡可為乎?願大王速止之。

    切勿自誤大事。

    ”天王遂急傳令,阻止達開。

    誰想達開布成隊伍,将次起程。

    接了天王号令,即複奏天王,謂軍令已定,不可更改。

    具表複過天王之後,天王知達開意決,再問錢江計将安出?錢江道:“可再傳令:着翼王到湖北之時,再入河北,渡黃河,與林鳳翔會合,亦一策也。

    ”天王從之,遂再傳令,石達開接了之後,亦不回奏天王。

    天王隻說他必然遵令。

    唯錢江此時仍慮達開不從。

    因見洪仁達如此,他早已灰心矣。

    錢江沒奈何,急回府裡,寫了一封書,即遣人投到石達開營裡。

    達開接了一看,書道: 弟錢江敬候翼王将軍麾下:弟聞足下大舉入川,欲圖不世之業。

    雄才偉志,感佩何如!然當武昌既定,弟屢以人川之舉為不可者,誠以天下大勢,削其肢爪,誠不如動其心腹也。

    川省道途遼遠,欲軍行糧繼,誰足以善其後?且定一川省,不足以制滿人之死命,而徒自分其兵力;此中利害,足下甯不知之?當日前會議于敝府,方欲以将軍大舉為北征之繼。

    今餘唾未幹,足下遽以一時之憤:不念國家大計,弟誠為足下不取也,自金陵定後,東王歸绾兵符,弟與足下,寥落南京,似不能囊日之得行其志,然郁郁再居此者,亦為大局計,故留而有待耳。

    今東王已故,雖以人心洶洶,亦不難談唾鎮定。

    蓋弟雖愚昧,亦深知北王乃血性男子。

    其殺東王者,非出于私意,當必知所以自處而求息人心也。

    則将軍之冤,不難大白于天下。

    當此之時,弟與将軍,不難号令三軍,掃平燕趙,使定湖平皖之志,重行于今後矣。

    天王神武,謙恭持己,忠厚待人,向以厄于東藩故,非為疏将軍也。

    士生今日,大之以報人民之仰望,小之以報朝廷之知遇,大局如此,何忍遽棄?得君如此,何忍相違?以足下深明大義,胡弗一回首?且以數萬乘勝之師,而入千裡崎岖之境,成敗之數,固不可知。

    倘出人意外,萬一差池,震動大局,後悔何追。

    将軍若知難而返:繞道武昌以入汴梁,固國家之幸也。

    不然,則非弟所敢言矣。

    今北王以死自誓,将軍又去因而西,此間誰與為力者?倘不獲命,弟亦何心于國事?覽茲時局,岌岌若搖,一木難支。

    恐諸葛複生,亦不能免支持于今日也。

    況以國家不幸,而緻遭内變,為大臣者,正當努力調停。

    若以國家禍亂方興,即圖引身避禍,此豪傑弗為矣。

    今方寸俱亂,一日三泣,皆為将軍。

    故将軍之去留,即弟之去留,區區之意,伏望将軍捐除私憤,而顧全大局,非惟弟一人之幸也!惟将軍念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