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九回錢東平揮淚送翼王林鳳翔定計取淮郡
關燈
小
中
大
楊輔清,具道林鳳翔之意。
輔清道:“老将軍之言,吾安得不聽?但先兄何罪,乃至全家受戮?此憤如何能消。
”說了椎胸大恸。
溫十八以好言相慰而罷。
且說林鳳翔自送溫十八去後,即緻函錢江:力言東王有罪,不宜全家受害。
錢江亦知鳳翔之意,立即回書鳳翔,極力撫慰:以為事宜緩辦,不可操切,以激内變。
林鳳翔既得錢江的回書,分頭又派人函達李開芳、吉文元,勉以顧全公義。
那林鳳翔素為諸将信服,自然無不聽從。
是時既立北伐之志,遂督大軍由揚州起程,緣高郵湖靠清河,直窺淮安。
早有細作報入清軍營裡。
當日勝保,知天國東北兩王,互相殺戮之事,屢請琦善興兵,複攻揚州。
奈自廿四橋之敗,清兵已如驚弓之鳥,尤不敢遽動,故琦善不從。
今聽林鳳翔大軍過了高郵湖,直取清河,所以淮安人心,甚為震動。
琦善即請勝保商議應敵之計。
勝保道:“當楊秀清被殺之時,人心洶洶。
金陵之内,十室九驚,某屢勸中堂乘此時機,直攻揚州。
然後咨照向榮,會攻金陵。
不料中堂不聽,已失此機會。
今彼乘勝擁至,而吾人反為震動,恐不易敵也。
”琦善道:“清河乃咽喉之地,彼若先據,淮安亦受敵矣。
不如分兵助守為上。
”勝保聽了,亦以此計為然。
正在傳令分軍,忽探馬飛報道:清河縣已被林鳳翔攻破去了。
勝保跌足歎道:“調兵如何這般神速!彼自東王死後,至今部署已定。
林鳳翔老将,老謀深算,恐淮安不能守。
”琦善大驚失色,此時便欲棄去淮安。
勝保道:“揚州戰後,吾軍未嘗預籌應敵,實是失着。
今若棄去淮安,恐不特淮北非為國所有,即山東亦不免動搖,實非勝算也。
”琦善道:“然則足下不如閉城固守。
吾以全軍把守淮北,彼必未能得志。
吾待其軍力疲玩,分軍為二:一則出其不意,以攻林鳳翔;二則繞道攻彼揚州,以繞彼軍之後,或者可以恢複前失。
”琦善自鑒于揚州之戰,此時甚信勝保,遂言聽計從。
一面令諸将緊守城池。
這時林鳳翔見清兵不出,暗忖道:“他若固守淮北,加以兵力,攻之,則曠日持久,實非良策。
”更心生一計:矚令朱錫琨如此如此。
傳令調兵直出河南,深言與李開芳會合,隻略攻城一會,即退步望西而行。
琦善喜道:“彼果然以久圍無功,退兵而去,竟不出勝帥所料也。
”遂欲起兵追之。
勝保即谏道:“林鳳翔軍力未衰,如何便退?深恐誘敵之計耳。
”琦善半信半疑。
忽探子回報道:“林軍不過行了二十裡,即紮下大營。
”勝保道:“吾固知林鳳翔非真退也。
”次日,又聽得林軍拔寨而去。
琦善道:“老将林軍,必料着勝帥之謀:恐吾軍乘其後,故緩緩而行也。
”勝保道:“若然,則彼不退揚州,而專望河南退者,何也?”琦善道:“彼或與李開芳、吉文元合兵,改道由河南入直隸,亦未可知。
”勝保道:“此說由彼軍揚言出來。
吾料林鳳翔若為此計,未必如此疏虞。
琦善乃言:“林鳳翔善能用兵,實實虛虛,亦未可料。
公何用兵如此多疑?”勝保遂不多言。
此時自林鳳翔退後,琦善雖未起兵趕追,然四門守護,已不如昔日之嚴密矣。
且自前數天以來,淮北人心正望風驚懼。
今一旦林軍退了,人人反黨安心,不以為意。
林鳳翔聽得淮北守衛漸寬,即傳令各将:夜行晝狀,一路上偃旗息鼓,營中并不舉火,人銜枚,馬勒口,直望淮北而來。
?是時琦善尚在城中。
隻見天國大兵已退,正要商量追趕,自不料再複回軍。
那一夜三更時分,林鳳翔先用精兵三千,先抵淮北城外;自統大軍陸續繼進。
在西南兩城外,先開地道,暗藏藥線,預備發作。
恰是一月将盡,夜月無光。
周文佳在左,汪安均在右,林鳳翔自統諸将居中。
方到四更時分,先把藥線發作起來,轟天響的一聲如霹靂,恰似天崩地裂一般,淮北城垣西南一帶,整整崩了幾十丈。
琦善與諸将,如夢初覺,在床上驚起。
知道有了意外,急欲與勝保商量,已是不及。
又想調兵接戰,誰想天國兵已蜂擁而來。
清兵個個皆沒準備。
真是人不及甲,馬不及鞍,如何戰得?天國人馬,如生龍活虎,當者披靡。
淮北清軍,呼天叫地,引動居民驚慌,号哭之聲,震動内外。
投降看不計其數。
有投降不及者,都死在刀槍之下。
琦善知道不是頭路,隻得扮作小卒,乘夜棄城而遁。
時勝保在西北城垣,正候琦善将令。
奈終不見到,已自思疑。
正欲派人打聽,忽林鳳翔已自親兵追到。
勝保急令殘兵,混戰一場,哪裡是林鳳翔敵手。
一時曾立昌、朱錫琨,先後殺到,勝保更不能支持。
忽探子飛報城池皆失,琦中堂已逃出城外去也。
勝保聽了,登時咯血,大呼道:“豎子不足與同事。
如此先顧性命,竟置全城民命于不顧也,吾亦不能為力矣。
”遂傳令退兵,望北而逃。
好一座淮北城池,已被天國克複去了。
管教:老将鏖戰,直撼幽燕形勝;賢王卻敵,共驚儒将風流。
要知後事如何?且聽下回分解。
錢建文制作 上一篇首頁下一篇
輔清道:“老将軍之言,吾安得不聽?但先兄何罪,乃至全家受戮?此憤如何能消。
”說了椎胸大恸。
溫十八以好言相慰而罷。
且說林鳳翔自送溫十八去後,即緻函錢江:力言東王有罪,不宜全家受害。
錢江亦知鳳翔之意,立即回書鳳翔,極力撫慰:以為事宜緩辦,不可操切,以激内變。
林鳳翔既得錢江的回書,分頭又派人函達李開芳、吉文元,勉以顧全公義。
那林鳳翔素為諸将信服,自然無不聽從。
是時既立北伐之志,遂督大軍由揚州起程,緣高郵湖靠清河,直窺淮安。
早有細作報入清軍營裡。
當日勝保,知天國東北兩王,互相殺戮之事,屢請琦善興兵,複攻揚州。
奈自廿四橋之敗,清兵已如驚弓之鳥,尤不敢遽動,故琦善不從。
今聽林鳳翔大軍過了高郵湖,直取清河,所以淮安人心,甚為震動。
琦善即請勝保商議應敵之計。
勝保道:“當楊秀清被殺之時,人心洶洶。
金陵之内,十室九驚,某屢勸中堂乘此時機,直攻揚州。
然後咨照向榮,會攻金陵。
不料中堂不聽,已失此機會。
今彼乘勝擁至,而吾人反為震動,恐不易敵也。
”琦善道:“清河乃咽喉之地,彼若先據,淮安亦受敵矣。
不如分兵助守為上。
”勝保聽了,亦以此計為然。
正在傳令分軍,忽探馬飛報道:清河縣已被林鳳翔攻破去了。
勝保跌足歎道:“調兵如何這般神速!彼自東王死後,至今部署已定。
林鳳翔老将,老謀深算,恐淮安不能守。
”琦善大驚失色,此時便欲棄去淮安。
勝保道:“揚州戰後,吾軍未嘗預籌應敵,實是失着。
今若棄去淮安,恐不特淮北非為國所有,即山東亦不免動搖,實非勝算也。
”琦善道:“然則足下不如閉城固守。
吾以全軍把守淮北,彼必未能得志。
吾待其軍力疲玩,分軍為二:一則出其不意,以攻林鳳翔;二則繞道攻彼揚州,以繞彼軍之後,或者可以恢複前失。
”琦善自鑒于揚州之戰,此時甚信勝保,遂言聽計從。
一面令諸将緊守城池。
這時林鳳翔見清兵不出,暗忖道:“他若固守淮北,加以兵力,攻之,則曠日持久,實非良策。
”更心生一計:矚令朱錫琨如此如此。
傳令調兵直出河南,深言與李開芳會合,隻略攻城一會,即退步望西而行。
琦善喜道:“彼果然以久圍無功,退兵而去,竟不出勝帥所料也。
”遂欲起兵追之。
勝保即谏道:“林鳳翔軍力未衰,如何便退?深恐誘敵之計耳。
”琦善半信半疑。
忽探子回報道:“林軍不過行了二十裡,即紮下大營。
”勝保道:“吾固知林鳳翔非真退也。
”次日,又聽得林軍拔寨而去。
琦善道:“老将林軍,必料着勝帥之謀:恐吾軍乘其後,故緩緩而行也。
”勝保道:“若然,則彼不退揚州,而專望河南退者,何也?”琦善道:“彼或與李開芳、吉文元合兵,改道由河南入直隸,亦未可知。
”勝保道:“此說由彼軍揚言出來。
吾料林鳳翔若為此計,未必如此疏虞。
琦善乃言:“林鳳翔善能用兵,實實虛虛,亦未可料。
公何用兵如此多疑?”勝保遂不多言。
此時自林鳳翔退後,琦善雖未起兵趕追,然四門守護,已不如昔日之嚴密矣。
且自前數天以來,淮北人心正望風驚懼。
今一旦林軍退了,人人反黨安心,不以為意。
林鳳翔聽得淮北守衛漸寬,即傳令各将:夜行晝狀,一路上偃旗息鼓,營中并不舉火,人銜枚,馬勒口,直望淮北而來。
?是時琦善尚在城中。
隻見天國大兵已退,正要商量追趕,自不料再複回軍。
那一夜三更時分,林鳳翔先用精兵三千,先抵淮北城外;自統大軍陸續繼進。
在西南兩城外,先開地道,暗藏藥線,預備發作。
恰是一月将盡,夜月無光。
周文佳在左,汪安均在右,林鳳翔自統諸将居中。
方到四更時分,先把藥線發作起來,轟天響的一聲如霹靂,恰似天崩地裂一般,淮北城垣西南一帶,整整崩了幾十丈。
琦善與諸将,如夢初覺,在床上驚起。
知道有了意外,急欲與勝保商量,已是不及。
又想調兵接戰,誰想天國兵已蜂擁而來。
清兵個個皆沒準備。
真是人不及甲,馬不及鞍,如何戰得?天國人馬,如生龍活虎,當者披靡。
淮北清軍,呼天叫地,引動居民驚慌,号哭之聲,震動内外。
投降看不計其數。
有投降不及者,都死在刀槍之下。
琦善知道不是頭路,隻得扮作小卒,乘夜棄城而遁。
時勝保在西北城垣,正候琦善将令。
奈終不見到,已自思疑。
正欲派人打聽,忽林鳳翔已自親兵追到。
勝保急令殘兵,混戰一場,哪裡是林鳳翔敵手。
一時曾立昌、朱錫琨,先後殺到,勝保更不能支持。
忽探子飛報城池皆失,琦中堂已逃出城外去也。
勝保聽了,登時咯血,大呼道:“豎子不足與同事。
如此先顧性命,竟置全城民命于不顧也,吾亦不能為力矣。
”遂傳令退兵,望北而逃。
好一座淮北城池,已被天國克複去了。
管教:老将鏖戰,直撼幽燕形勝;賢王卻敵,共驚儒将風流。
要知後事如何?且聽下回分解。
錢建文制作 上一篇首頁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