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七回李秀成二奪漢陽城林鳳翔大戰揚州府
關燈
小
中
大
下安慶也。
若是鮑超到來攻城之時,即拆開密函一看,自有計可以退鮑軍矣。
”胡元炜一一領諾。
随又說道:“今江忠源既死,鮑超雖然有勇,惟兵權不及忠源,自難領衆。
安慶可以無憂矣。
”李秀成道:“公立此心,廬州危矣;廬州若亡,安慶亦失。
且鮑超行将重用,以清廷無人可用故也。
鞏享不可托大,子必防之。
”胡元炜唯唯拜服。
秀成随即交割兵符,留三千精兵,十名健将,共守廬州。
李秀成正欲行時,忽警報時到,說稱胡林翼,又大犯漢陽,勢甚危急;特請回救。
秀成聽得大駭,即先令部将洪容海,從間道馳回漢陽,轉至譚紹洸緊守城池,不許出戰。
自己卻沿安慶望漢陽進發,不在話下。
且說胡林翼自前次挫敗退兵,遂日夜謀複漢陽,以為窺取武昌之計。
分頭派人打探孿秀成舉動。
忽聽得秀成已遠征廬州,乃大喜道:“秀成不在,吾複漢陽必矣。
”乃增募兵,兼顧南北岸。
先令副将王國才出攻紙坊,又令彭玉麟以水師攻蔡店,為左右道。
紙坊、蔡店二處,敵人守兵不多,克複自易。
若得此二處,吾進兵亦易矣。
果然旬日之間:王國才攻破紙坊,彭王麟亦攻破蔡店。
林翼遂點軍士三千人,沿唐角大别山親攻漢陽圍定。
譚紹洸聞警,一面飛報武昌,請兵救授;一面竭力守禦,以待李秀成救兵。
時曾國藩領湘軍進攻九江,不能得手,便回軍。
以羅澤南、塔齊布會攻武昌,以為胡軍聲勢,并斷洪家救應之師,故此漢陽十分危急。
譚紹洸不分晝夜,督将守禦,以待李秀成救兵。
惟武昌被清國塔、羅二将牽制,不能援應。
且自彭玉麟攻破蔡店之後,盡斷沿江鐵索浮橋,故天國子武漢聲氣,反已隔絕。
譚紹洸見漢陽危急,料不能守,忖知清兵用意,必由東北而進,即在東北裡面埋伏藥線,待清軍進時發炸胡林翼,就緩了東北之圍。
誰想被胡林翼見了,以為如此緊急時候,偏緩守兵,其中必有緣故,但不料其埋伏炸藥也。
果然到了夜分,早将東北城攻陷,譚紹洸故作逃走之狀,領軍望西而去。
胡林翼道:“譚紹洸果退矣。
”遂欲入城。
忽念道:“譚紹洸亦一員勇将,何以此次守城,忽然緩力,誠恐有詐。
”便令前軍先進。
及至進軍一半時,不想譚紹洸先伏在一處,井未出城。
今見胡軍已進,乃大喜道:“吾計?售矣。
”急将藥線發炸起來,轟夭響的一聲,胡林翼五千人,早有二千喪在城垣内外。
胡林翼大駭,急欲再進時,隻見譚紹洸揮軍殺回。
胡林翼督軍奮力搏戰,争奈衆寡不敵。
那譚紹洸正在得手,忽然南路城門告緊,原來駱秉章遣王開化一軍,從嶽州進逼漢陽,以應胡軍。
譚紹洸首尾不能相顧,乃歎道:“吾力盡矣。
漢陽有失,如之何?”正欲出走,忽見林翼人馬,反退城外;譚紹洸不知何故?急登高向城外望去,隻見上流一彪人馬,如風馳電閃,從北而下,截擊胡林翼,卻打着李秀成的旗号。
原來李秀成料知清軍進路,必銳攻東北兩門,故沿武昌上流,直繞出漢陽之後,截擊清軍。
胡林翼聽得,隻道李秀成人馬是預先埋伏的,心恐中計,急令退兵,各路也一同退出。
譚紹洸看得清楚,即回軍殺出,清兵大敗。
三停人馬,折了兩停。
都望嶽州而退。
李秀成到了,即與譚紹洸會合。
一面令譚紹洸駐兵漢陽城外,陽作議取嶽州之勢,以阻曾國藩;一面整頓漢陽,修葺城垣,徐對譚紹洸說道:“非将軍,漢陽則失之久矣。
某在廬州多延了兩天,故至如此。
此某之罪也。
”遂奏報洪天王,甚稱譚紹洸耐戰,并請重賞之。
胡林翼在嶽州城裡,隻剩一二千敗殘軍士,已不能再進,惟有飛請長沙撫衙駱秉章,增發救兵而已。
曾國藩見胡軍已敗,恐防有失,隻得領羅澤南、塔齊布,撤去武昌之圍,收軍而去。
當下秀成克複了漢陽城,即移駐武昌,以為抵禦曾國藩之計。
今見曾軍退去,并不迫趕,隻把廬州及漢陽兩次戰狀,飛報洪天王那裡。
自己往來漢陽、武昌二郡,聽候天王号令,再定行止。
偏是那時天國以金陵既定,各大臣主張權為憩息,以養軍氣。
所以北伐之軍,并未出發。
今見武昌連勝,各将都有雄心,紛紛請出兵進取。
洪天王即日大集諸臣,計議北伐。
都一齊到了殿上。
楊秀清進道:“方今清軍精銳,已聚于南部;北省地面,全屬空虛。
不過提一旅之師,征之足矣。
”錢江即奏道:“東王之言非也。
兵以時聚,北方清軍雖然少缺,但彼何難招募,亦不難改調。
今為北伐計,非傾國之兵不可,若徒以一旅之師,恐一旦有失,誰從授救?必不可為也。
”秀清又道:“方今南方戰事方殷,湖北地面常被清軍窺向;而江西一路,亦被曾國藩牽制。
苦以大軍北伐,恐根本未固,先已動搖,如何是好?”錢江道:“以一李秀成,即足以支持湖北、安徽兩省,則江南地面,非清軍所容易搖動也。
又何必多慮!”洪天王道:“北京未定,中原一日不安;非以大兵臨之,未易制敵。
錢先生之言是也。
”楊秀清又争道:“恐金陵有失,如之奈何。
以數年兵力得之,一旦有失,何以為家?願大王參詳為是!”天王不答。
未幾林鳳翔進道:“
若是鮑超到來攻城之時,即拆開密函一看,自有計可以退鮑軍矣。
”胡元炜一一領諾。
随又說道:“今江忠源既死,鮑超雖然有勇,惟兵權不及忠源,自難領衆。
安慶可以無憂矣。
”李秀成道:“公立此心,廬州危矣;廬州若亡,安慶亦失。
且鮑超行将重用,以清廷無人可用故也。
鞏享不可托大,子必防之。
”胡元炜唯唯拜服。
秀成随即交割兵符,留三千精兵,十名健将,共守廬州。
李秀成正欲行時,忽警報時到,說稱胡林翼,又大犯漢陽,勢甚危急;特請回救。
秀成聽得大駭,即先令部将洪容海,從間道馳回漢陽,轉至譚紹洸緊守城池,不許出戰。
自己卻沿安慶望漢陽進發,不在話下。
且說胡林翼自前次挫敗退兵,遂日夜謀複漢陽,以為窺取武昌之計。
分頭派人打探孿秀成舉動。
忽聽得秀成已遠征廬州,乃大喜道:“秀成不在,吾複漢陽必矣。
”乃增募兵,兼顧南北岸。
先令副将王國才出攻紙坊,又令彭玉麟以水師攻蔡店,為左右道。
紙坊、蔡店二處,敵人守兵不多,克複自易。
若得此二處,吾進兵亦易矣。
果然旬日之間:王國才攻破紙坊,彭王麟亦攻破蔡店。
林翼遂點軍士三千人,沿唐角大别山親攻漢陽圍定。
譚紹洸聞警,一面飛報武昌,請兵救授;一面竭力守禦,以待李秀成救兵。
時曾國藩領湘軍進攻九江,不能得手,便回軍。
以羅澤南、塔齊布會攻武昌,以為胡軍聲勢,并斷洪家救應之師,故此漢陽十分危急。
譚紹洸不分晝夜,督将守禦,以待李秀成救兵。
惟武昌被清國塔、羅二将牽制,不能援應。
且自彭玉麟攻破蔡店之後,盡斷沿江鐵索浮橋,故天國子武漢聲氣,反已隔絕。
譚紹洸見漢陽危急,料不能守,忖知清兵用意,必由東北而進,即在東北裡面埋伏藥線,待清軍進時發炸胡林翼,就緩了東北之圍。
誰想被胡林翼見了,以為如此緊急時候,偏緩守兵,其中必有緣故,但不料其埋伏炸藥也。
果然到了夜分,早将東北城攻陷,譚紹洸故作逃走之狀,領軍望西而去。
胡林翼道:“譚紹洸果退矣。
”遂欲入城。
忽念道:“譚紹洸亦一員勇将,何以此次守城,忽然緩力,誠恐有詐。
”便令前軍先進。
及至進軍一半時,不想譚紹洸先伏在一處,井未出城。
今見胡軍已進,乃大喜道:“吾計?售矣。
”急将藥線發炸起來,轟夭響的一聲,胡林翼五千人,早有二千喪在城垣内外。
胡林翼大駭,急欲再進時,隻見譚紹洸揮軍殺回。
胡林翼督軍奮力搏戰,争奈衆寡不敵。
那譚紹洸正在得手,忽然南路城門告緊,原來駱秉章遣王開化一軍,從嶽州進逼漢陽,以應胡軍。
譚紹洸首尾不能相顧,乃歎道:“吾力盡矣。
漢陽有失,如之何?”正欲出走,忽見林翼人馬,反退城外;譚紹洸不知何故?急登高向城外望去,隻見上流一彪人馬,如風馳電閃,從北而下,截擊胡林翼,卻打着李秀成的旗号。
原來李秀成料知清軍進路,必銳攻東北兩門,故沿武昌上流,直繞出漢陽之後,截擊清軍。
胡林翼聽得,隻道李秀成人馬是預先埋伏的,心恐中計,急令退兵,各路也一同退出。
譚紹洸看得清楚,即回軍殺出,清兵大敗。
三停人馬,折了兩停。
都望嶽州而退。
李秀成到了,即與譚紹洸會合。
一面令譚紹洸駐兵漢陽城外,陽作議取嶽州之勢,以阻曾國藩;一面整頓漢陽,修葺城垣,徐對譚紹洸說道:“非将軍,漢陽則失之久矣。
某在廬州多延了兩天,故至如此。
此某之罪也。
”遂奏報洪天王,甚稱譚紹洸耐戰,并請重賞之。
胡林翼在嶽州城裡,隻剩一二千敗殘軍士,已不能再進,惟有飛請長沙撫衙駱秉章,增發救兵而已。
曾國藩見胡軍已敗,恐防有失,隻得領羅澤南、塔齊布,撤去武昌之圍,收軍而去。
當下秀成克複了漢陽城,即移駐武昌,以為抵禦曾國藩之計。
今見曾軍退去,并不迫趕,隻把廬州及漢陽兩次戰狀,飛報洪天王那裡。
自己往來漢陽、武昌二郡,聽候天王号令,再定行止。
偏是那時天國以金陵既定,各大臣主張權為憩息,以養軍氣。
所以北伐之軍,并未出發。
今見武昌連勝,各将都有雄心,紛紛請出兵進取。
洪天王即日大集諸臣,計議北伐。
都一齊到了殿上。
楊秀清進道:“方今清軍精銳,已聚于南部;北省地面,全屬空虛。
不過提一旅之師,征之足矣。
”錢江即奏道:“東王之言非也。
兵以時聚,北方清軍雖然少缺,但彼何難招募,亦不難改調。
今為北伐計,非傾國之兵不可,若徒以一旅之師,恐一旦有失,誰從授救?必不可為也。
”秀清又道:“方今南方戰事方殷,湖北地面常被清軍窺向;而江西一路,亦被曾國藩牽制。
苦以大軍北伐,恐根本未固,先已動搖,如何是好?”錢江道:“以一李秀成,即足以支持湖北、安徽兩省,則江南地面,非清軍所容易搖動也。
又何必多慮!”洪天王道:“北京未定,中原一日不安;非以大兵臨之,未易制敵。
錢先生之言是也。
”楊秀清又争道:“恐金陵有失,如之奈何。
以數年兵力得之,一旦有失,何以為家?願大王參詳為是!”天王不答。
未幾林鳳翔進道: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