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五回李秀成平定南康城楊秀清敗走武昌府

關燈
掃去一人獨尊的習氣。

    其有請見論事者,一體官民,皆免拜跪。

    内中左殿名求賢殿,右殿名勤政殿。

    右殿有聯文題雲:虎贲三千,直掃幽燕之地;龍飛九五,重開堯舜之天。

     左殿有聯文題雲:撥妖霧而見青天,重整大明新氣象;掃蠻氛以光祖國,挽回漢室舊江山。

     規模既定,即商議各路進兵。

    即日大集群臣會議,獨是錢江未至,天王深以為異。

    即使人往尋錢江。

    原來錢江不欲東王執掌重權,每欲除之;奈當時東王羽黨日盛,一旦除之,誠恐有變;且東王雖有異心,但反狀未明,即除之,亦不足服人心。

    況當日天下,尚未全定,若内亂自興,關系甚重,故隐忍不發。

    今見定了南京後,天王又予東王得專征伐,是時東王權柄愈重。

    錢江心中,益增憂慮。

    因此托病不出。

     當下天王使人往請錢江,所使的不是别人,正是北王韋昌輝,那韋昌輝既領天王之命,正欲起行,石達開道:“某下願與北王同往。

    ”天王許之。

    石、韋兩人,一路行來。

    在石達開知錢江的用意,欲于路上探韋昌輝的意見,特用言試之:“公知錢江先生不出之意否?”韋昌輝道:“未也。

    想無别故。

    前者嶽州改元時,亦是如此,料不是故意要君;或者适逢有病耳。

    ”石達開道:“非也,他懼我兵權過重也。

    見天王予弟以得專征伐,彼因不滿意,或者有之。

    ”韋昌輝道:“公休戲我。

    先生與足下,實為知心,豈有相疑。

    若疑公等兵權過重,恐所疑在東王,而不在足下也。

    ”達開仍詐作不知。

    複說道:“東王乃是同體一事的人,軍師疑他則甚?”昌輝道:“東王素性跋扈,懼難制耳。

    ”達開道:“若然,又将奈何?”韋昌輝道:“軍師非愚者;東王一日不去,後患一日不能免。

    既是如此,免贻後患。

    ”達開道:“自馮雲山、蕭朝貴殁後,天王所同事最早者就是東王。

    近以兄弟之情,更有翁婿之分,雖欲殺之,而天王不從,想亦難行也。

    ”昌輝道:“公好多心!為國家計,即不能為情面計。

    此事吾能任之。

    若機局不定,不由天王不從。

    ”石達開聽罷,默然、不覺到了軍師府。

    先令守府的傳進裡面去。

     軍師在府堂,早知兩人來意,即令請。

    錢江見韋昌輝面色含怒意,即說道:“兩位在顧,有何見谕?”昌輝道:“承天王命,請軍師入朝議事。

    ”錢江道:“吾已知此,适有小恙,未能至此耳。

    ”達開聽得,恐韋昌輝談及路上所議的事,以目止之。

    奈昌輝不顧。

    即攘臂說道:“軍師有何病?想為區區楊豎子耳!彼何足道?如有不善,當即圖之,毋使噬臍也。

    ”錢江大驚道:“我無此心,将軍何出此言?”韋昌輝憤然道:“彼才略有限,而妄自尊大,楊豎子誠不足與謀。

    今若不圖,後悔無及矣!”錢江道:“耳目甚廣,請将軍低聲。

    ”韋昌輝道:“除一豎子,一夫力耳,公何怯那!某當請令助守漢陽以謀之。

    将來必有以報命。

    ”說罷悻悻而出。

    錢江頓足為石達開道:“東王誠可殺,但尚非其時。

    誰以吾意告他者,此人心誤我大事。

    ”石達開道:“弟以言相試則有之;以情實告則未也。

    ”錢江道:”吾當與公趨進朝,以定大計。

    将軍為我曉以大勢,暫止北王可乎?”石達開道:“此事斷不辱命,願軍師放心。

    ”錢江遂急整衣冠,與石達開并驅入朝。

     當下洪天王見錢江同石達開齊至,即離坐起迎。

    錢江上前,免冠奏道:“大王勿如此相迎。

    恐千載下,以臣弟為要君矣。

    ”洪天王方才坐下,随又令各大臣坐下。

    天王道:“一日不見先生,如失了左右手。

    今金陵己定,朕縱有不德,亦望以天下為重。

    ”石達開道:“先生無怨望之心,大王不可作過情之語。

    恐宵小之離間,從此生矣。

    ”劉狀元道:“翼王之言,深悉大體,願大王聽之。

    ”天王道:“朕言過矣。

    誠愛先生甚切,故不自覺也。

    ”錢江流涕道:“臣以鄙陋,得言聽計從;外結君臣,内聯兄弟。

    方願始終一德,生死以之,故無日不以國家為念。

    适因小恙,故未趨朝耳,大王萬勿思疑。

    ”天王道:“朕并無疑心。

    正以京陵方定,國家大事,願先生有以教之耳。

    ”錢江道:“臣計已定,恐大王不能行耳。

    臣固注重北京,而緩視南部。

    昔日之留重兵以守漢陽者,不過懼清兵之繞吾後也,今當派人另守武昌,先撤漢陽之衆,使東王直趨汴梁;再撤回李秀成,以固金陵根本,而吾當傾國之衆,以趨山東,與東王會合,以臨北京。

    趁向榮窮蹙之時,必勢如破竹;北京一定,不憂各行省不附也。

    大王若用此言,則中國之興,固在今日;著遲疑不決,則噬臍之患,亦在今日。

    唯大王決之。

    ”天王不願輕舍武昌,沉吟未語。

    錢江亦知天王之意,遂又問道:“臣弟此言,大王究有何疑?”天王道:“朕料琦善無用之輩,未必便下武昌;東王僅當湘軍一面,武昌未必便危。

    先生何為棄之?”錢江道:“大王料琦善不進,豈能料清廷必不另易他人乎?且?琦善之不進,懼不敵耳。

    若見湘軍稍為得手,彼将乘勢争功,小人行事,往往如此。

    武昌四戰之地,必不能當四面之沖也。

    若江西一省,今不為吾有,久亦必為吾有。